查看原文
其他

郭史光宏|深度阅读vs快乐分享:儿童阅读的最高境界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作者:郭史光宏


百班千人导师,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全国资源教师,马来西亚硕士研究生,钱伯斯阅读循环圈实践者。与朱自强教授合著《儿童也有文学》;著有教育随笔集《我只是一个老师》。

                     

                  文 /郭史光宏


深度阅读,才有真正的思考


 “除了多读、爱读,‘怎么读’更是现今儿童阅读教育需要着力的方向,让孩子不是只会记忆、储存的两脚书橱,而是有感受、能应用,可以不断发现、思考、澄清而产生领悟与喜悦的阅读者。”

  

      ——台湾儿童教育专家 林美琴

 

屈指一算,参与儿童阅读的推广工作已近十年,从最初鼓励学生多读、爱读,到如今致力于让学生会读、善读。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

 

当大部分学生都不爱阅读,向他们介绍优秀作品,助其踏上阅读快车道是当务之急。而当大部分学生已开始读得津津有味,那就该往更高境界追求,让他们读出策略,读出感悟。这样的引领,我称之为“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从四个方面来说,就是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作品对话,要求读懂作品想表达的内容;与作者对话,要求站在作者的角度,揣摩写作背后的用意;与他人对话,要求倾听他人对作品的观点,并与之进行交流讨论;与自己对话,要求观照自我,从阅读中反思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谈到这里,您也许会问:儿童有能力进行深度阅读吗?深度阅读,会挫败儿童的阅读兴趣吗?深度阅读,到底能带给儿童什么?坦白说,我也曾经怀疑。但是,当我真正尝试去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后,深深为他们的感受与思辨潜力所折服。

 


这两年,带过几班学生共读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的童话作品——《木偶的森林》。读完作品,我们聊起了这样的话题——“你认为,作品中哪个人物最可怜?”有学生说,是马戏团的动物们,他们被木偶人罗里抹去了记忆;有学生说,是小熊白黑黑,他因为失忆而被迫与家人分离;有学生说,是木偶人罗里,他被人类强行砍下,过着被仇恨遮蔽内心的日子。

 

我让学生进入小组,从这些可怜人当中,挑选一位最最可怜的。讨论过程中,学生重读了书中的一些情节,比较了各人物之间的命运,甚至设身处地去体会了每个人当时的处境与感受。最后,大家一致把票投给了木偶人罗里,理由是其他动物在最后回到了家,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木偶人罗里,他虽然回到了森林,却再也无法当回一棵树。

 

就在学生都把目光聚焦到木偶人罗里身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木匠”。我问学生,“那么,你们觉得木匠可怜吗?”很多学生激动了,“木匠?他为了让自己出名,在罗里不愿意的情况下把他砍了下来,做成木偶人,这才有了大家的悲惨。他哪里会可怜!”不急不急,静下心来,在为木匠下判前,不妨重新潜入作品,再去体会木匠当时的生活境况与内心感受。

 

重读再重读以后,几位学生说出了这样的话,“老师,我觉得木匠最可怜。木偶人罗里在故事的最后,至少还有机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补偿,但木匠没有,他是带着遗憾与后悔死去的。”“木匠只能含着满满的后悔,写下《木匠日记》来忏悔,尽最后的力气为木偶人罗里敲上钉子,此外什么也做不了,很可怜。”

 

听了这番话,班上陷入沉默,很多学生默默点头,悄悄叹息。当然,还是有人坚持己见,认为木偶人罗里最可怜,还是有人无法原谅木匠,认为他是罪魁祸首。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进入作品,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同学的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样的过程已弥足珍贵。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起反复的挖掘推敲,受得了多元的解读诠释。

 

读书会后,《木偶的森林》成了班上的语言密码,“罗里”“木匠”“阿灿”“阿汤”常常从学生嘴里蹦出。还未读完的学生,捧起了书本;读完了的学生,挑起了讨论。班级阅读角王一梅的其他作品,也被抢借一空。相当一段时间,都会听到部分学生在阅读完某部作品后,围绕书中“哪个人物最可怜”“哪个人物最搞笑”“哪个人物最可恨”进行讨论。

 

深度阅读,非但没有挫败阅读兴趣,也许还让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体验。



分享,阅读需要交流


 “真正的阅读是要对学生产生作用,既要读进来,又要读出去,所以我们有‘说故事’的环节,这也是最简单的阅读技能。我的课堂很简单,只是让他们读进来,然后让他们说出来。”


         ——台湾名师  李玉贵

 

近日,带学生共读绘本《一只有教养的狼》,很有意思。

 


一只饥饿至极的大野狼,来到城外一座农场,准备大快朵颐。可是,这座农场有点奇怪。里头的小猪、小鸭和小母牛竟然悠哉闲哉的在阳光下看书!大野狼深深吸了一口气,大吼大叫地扑向动物。没想到,三只动物竟然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地继续读书。


“喂,你们怎么啦?”大野狼问,“难道你们看不出来,我是只可怕的大野狼吗?”

 

“当然知道啰!”小猪回答说,“但是,你可不可以去别的地方当可怕的大野狼呢!我们正在读书耶。这座农场是为有教养的动物而盖的。你马上乖乖地走吧!”小猪说着说着,还推了大野狼一把。

 

大野狼大惊失色,他从来没有碰过这样的事。思考再三,他决定去学习读书。大野狼到了学校,认起了字,读起了书。学有所成,他回到农场,在三只动物面前大声念书。不过,因为念得磕磕绊绊,三只动物不但不理不睬,连头也懒得抬一下。

 

大野狼备受打击,决定再去进修。他跑到图书馆,花了很长时间努力研读,一遍遍地练习,直到可以流畅念书,无需停顿。胸有成竹,大野狼又回到了农场。只见他打开书,一口气念出长长一串文字,得意洋洋。无奈,三只动物依旧冷若冰霜。“你进步啰!可是,还得要有自己的风格才好。”好心的小猪给出了建议。


大野狼走进了书店,买了一本很棒的故事书,从早读到晚,仔细地读每一字、每一句,读出感觉,读出风格。终于,大野狼再次回到农场。这一回,他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拿出那本自己的书,慢悠悠地开始念了起来。他的声音充满自信和感情,小猪、小鸭和小母牛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每念完一个故事,他们都会要求他再念一个,再念一个。三只动物总算被大野狼的故事打动了。他们一起野餐。整个下午,他们就躺在草地上,一直说故事。


故事还没结束……

 

“我们应该去为大家说故事。”小母牛突然说。

 

“我们可以到全世界去说。”小鸭也加入意见。


“我们明天早上就出发。”小猪说。


大野狼在草地上伸伸懒腰,他很高兴有这么棒的好朋友。

 

绘本的后面,大野狼和三只动物朋友到了城里,给大朋友小朋友讲起了故事,阳光灿烂,温情暖暖。故事,这才画下句点。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绘本,实则寓意深刻。大野狼的转变,不正象征着阅读的三重境界?最初,虽能认字却磕磕绊绊;接着,虽能流畅却不带感情;最后,有了自信,有了情感,有了心得,有了风格。而升华的背后,是大野狼的努力不懈与坚持到底。有境界,有门道,这故事不简单。

 

最可贵也最叫我欣赏的,是故事的结尾。大野狼和三只动物没有沉醉在自己的故事世界中,而是想到了其他人,发愿将美妙的故事带到全世界,与大家分享。想起台湾李玉贵老师的话,“修行,修行,修是为了行。”没错,分享,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共读了这部作品,灵机一动,建议学生效仿书中动物,带着自己的心头爱书,到一年级去为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没想到,同学们都一呼百应,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幸福感,儿童阅读的最高境界


深度阅读,带孩子走入作品,探寻世界,最终与自己的精神相遇。


分享阅读,带孩子走出作品,学习交流,最终与他人的心灵拥抱。


不管采用怎样的阅读形式和阅读策略,我们最终是希望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所以,阅读也是探寻的过程,孩子终将在书籍中,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找到契合自己心灵的慰藉。


他不会孤独。他因此而幸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