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青年教师|所有的机遇,都不会在老地方等你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1


2019年4月11日傍晚,宁波利兹大酒店。

 

大厅里,好热闹。

 

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盛会的人们,陆续报到。

 

办好手续,拉着行李,上楼,入住。

 

“张老师!”一声清脆的喊声从背后传来。

 

扭头一看,呀!是“蒲公英大学”网络课程班第一届学员陈婕。她臂弯里躺着熟睡的婴儿。边上,站着她的丈夫。

 

“你,怎么?……”

 

“宝贝出生41天,还离不开我。我是来参加这次教学比赛的。这不,爱人全程陪同……”

 

瞬间,泪目。

 

陈婕告诉我,去年,她接到了导师宋飞发来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首届教学比赛”的通知。那时,她已有八个月的身孕。但觉得机会难得,于是,挺着大肚子,参加初赛。她在选手中脱颖而出,预产期前几天,还在录制录像课……

 

录播教室外面,停着同事们的车,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状况……

 

再次,泪目。

 

我接过陈婕臂弯里睡得正香的婴儿。

 

我眼睛一眨不眨,望着这个襁褓中的婴儿。

 

“咔嚓”,导师宋飞麻利地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此刻,我臂弯里的这个孩子,应该是中国年纪最小的“参赛婴儿”。在妈妈肚子里,他陪着妈妈比赛;在妈妈怀里时,他也陪妈妈比赛。全程陪同的,还有身边那个一直不言不语的孩子的爸爸。

 

                 (陈婕一家)  

       

                           2

 

当晚,我把这动人的照片发给共进晚餐的来宾们,大家都被陈婕老师的拼搏精神感动了。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王晨女士,在当晚的朋友圈发布了这张照片,引来全国无数朋友的点赞。


我想,这大概是教师这一行业才能出现的感人一幕。


虽然,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不太支持陈婕临产前一周,还在拍录像课。万一有个什么闪失……

 

生娃41天,其实自己的身体都还在恢复,严格来说,也不应该参与这种需要身体和精神抗强压的比赛。

 

所幸,陈婕在家人和导师伙伴的支持下,克服困难,挺过来了。

 

提心吊胆,长吁口气。我们不禁为她的这种拼搏精神点赞。陈婕老师,在赛课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最终获得一等奖;组委会还特别授予“最佳拼搏奖”的殊荣。

 

陈婕并没有参加最后的颁奖典礼,她抱着41天的娃娃,在丈夫的陪同下,上完课,提前回深圳了。

 

她抱着娃娃参赛的一幕,成为这一届比赛最动人的风景。


         (作者与陈婕母子)


                       3

 

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1990年10月,教书仅一年的我,站到了温岭县(当时还未撤县设市)大型教研活动评课的舞台上。

 

面对着近三四百听课老师,初出茅庐的我,滔滔不绝地发表着对几节教研课的看法。

 

发言持续近15分钟。教研室毛昉老师当即对我的评课,做了高度评价。会后,进修学校负责语文教材教法的季俊先生,拍拍我的肩膀,连连夸赞:“小伙子,讲得好!”

 

教研活动后,毛老师当即主动约我,明年的县教研活动,请我来上课。

 

意外的收获!

 

然而,这看似偶尔的收获,却凝聚着我背后的拼搏。

 

得知温岭县教研活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各区、乡小学教导主任,要轮流作为评课嘉宾,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坛新兵,深知自己的稚嫩。但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于是,我在教研会前十天,就开始认真准备。

 

记得当时的教研主题是“文道结合,向道倾斜”,各门学科都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我找来当时学校里所有的教学杂志,搜索与这个主题相关联的所有文章,认真摘录关键词句。读着,读着,脑子里,渐渐形成了对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于是,干脆将这些看法写下来,成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

 

我天天熟记这篇文字,几乎都能背下来了。评课时,我将课堂精彩片段,插入文章。所以,有了会场上的惊艳亮相。

 

脱颖而出的背后,是十来天的精心准备!

 

就这样,我意外地获得了参加1991年下半年县级教研活动的机会。记得只试教了一次(当然,备课是极为认真的),教研室老师就比较认同我的教学方案,提了些建议,我便亮相了。

 

说实话,课怎么上,现在一点记忆都没有了。但课后发生的几个细节,却记得清清楚楚。

 

一个细节是,当时担任松门小学业务副校长的林煜才先生,拍拍我的肩,问我有无兴趣到松门区小教书;

 

另一个细节是,当时名满温岭的钓浜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徐秀春先生(现温岭市教研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写信给我,表达对我教学的激赏。

 

教研员和与会代表,更是对我的课赞赏有加。

 

此后的岁月里,我获得了类似的无数机会。

 

县三学三比语文学科组第一名;


县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评比第一名;


台州市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

 

1999年调入太平小学,担任教科室主任。因喜欢写点东西,成为写手,为学校写了大大小小无数材料。

 

2002年,学校承办“全国多种风格教学流派比武”,推荐我参赛。也许是沾了东道主的光,也许确实课上得也不错,我获得了特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再后来,有机会与王崧舟老师同台上课,点评嘉宾,是德高望重的沈大安先生;

 

再后来,杭州“西湖之春”组织者薛志才先生在我校承办了一场活动,校长把我推荐给主办方;

 

2004年,教书15年的我,第一次登上了全国的舞台,与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先生同台上课:


……

 

就这样,我从海岛起步,一步一步,以自己的方式,坚定地往前行走着。

 

 

                       4

 

其实,我个人的综合素养并不出色。三笔字,中规中矩;普通话,缺陷甚多。在浙江,个人素养比我好的,大把大把。我之所以能够走出来,我想,主要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机遇。


机遇总是格外垂青于我。也许因为海岛年轻教师不多的缘故,年轻的时,什么比赛,都会落到我的身上,因此,我比别人多了许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每次,我总能比较好地把握机遇。这里面,也许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靠的还是拼搏。  


机遇,绝不会总在老地方,一次又一次地等待同一个人!

 

没有当年那一次精心准备的评课,也许不会那么早上县级公开课;

 

没有县级公开课的“一炮打响”,也许就没有此后更多的机会;

 

没有此后的积淀和为学校写了那么多材料,也许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不一定落在我的身上;

 

没有获得全国比赛特等奖,也许我就不会被推荐到“西湖之春”与大咖同台;

 

没有与大咖同台的经历,也许我就不会被沈大安、王崧舟等先生看见……

 

一切,仿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我曾经的搭档叶百水先生曾经跟我说过,人,面对同样的机遇,一般不会超过三次。第一次、第二次失利,一般很少能获得同样的第三次机遇。如果第三次良机也错失了,那么,你便很难再有类似的机遇了。

 

诚哉,斯言!机遇,不是你的老母亲,她不会在老地方痴痴地守候着你。

 

记不得从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愚者丧失机会。 

 

确实是这样的。

 

一生中,有多少机遇会主动降临到我们头上?不会的!机遇稍纵即逝。

 

成长中的年轻教师,一定要努力做个智者,主动去创造成功的机遇。前文提到的陈婕老师,就是一个主动创造机遇人。客观上,她不具备参加比赛的条件。但她愣是用自己的拼搏,赢得了一次精彩的亮相。虽然,失去这次机会,陈婕还会有其他机会。但是,也许是一年、两年以后。“成名要趁早”张爱玲的话说得没错。趁精力还充沛,趁年华还青春,趁梦想还美好,年轻人,必须要奋力拼搏啊!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费尽心思地去创造机遇,但是当机遇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要坦然从容应对。如此,我们才是把握机遇的强者,而不是弱者、愚者。


生活,有时候偏偏喜欢开玩笑。你全力以赴了,但机会可能迟迟不降临到你身上。不气馁,不泄气,以自己的方式安静前行;读书、写作,深呼吸,指不定哪一天,机会突然降临。我的很多机会,就是这样获得的。

 

当然,成功的方式多种多样,靠赛课展示才华,绝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它甚至是极小的一部分。

 

一名普通教师,最大的幸福,应该是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全自己。全情投入,全力奋斗,建设一间幸福的教室,找到职业生涯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大概是每一个教师可以作出的努力。

 

沉入教室,并非消极处世。它需要教师智慧地捕捉儿童生命拔节的一个又一个最佳机遇,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带着更多儿童,走向生命的最近发展区,这,才是每个教师的天命。成全天命的机遇,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罗恩.克拉克,雷夫等卓越教师,就是这样的典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