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国祥:​训诂·考据·义理(下)|以《论语》为例

干国祥 祖庆说 2021-10-10

训诂·考据·义理(下)

——以《论语》为例

干国祥


语言是有生命力的,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汉字的意思也是如此,我们运用语言的人,应该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意识。例如:“公”字,上面的两撇叫平分符号,数字里面的“四、六、八”等等都是能平分的。


我们研究汉字的方法很重要,很多资料之间是要相互印证的。例如:古汉字中有很多公用部首,比如“邑”大多和城池有关。再如:“公”和“私”,可以对比着理解,它们共同的部分是一个拐弯的胳膊肘。那么,“公”就表示大家平分自己的东西,“私”表示成熟的谷子是我的,就是自私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发现各种意思之间的联系。


我们人类最大的功能就是赋予事物意义。《论语》也是如此,在流传过程中,言语意义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论语》,尽量用《论语》中的原文来理解,相互印证。


四十不惑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01“惑”


撼动了你的志,你的精神,那才是惑。对啊,人往哪里走,到哪里去,准备去往哪里?人生三问啊,能回答这三问的,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


孔子的“惑”是人生之惑,思考自己往哪里去。对当时的孔子来说,困惑自己要不要跟随那些不道德、不义的人去做官?


孔子也想做官,年纪越老越想做官,但是做官的目的不一样了。


(释①分封制:按照规则,你在哪里做事,你追随谁,这就是分封制。这种追随就是一种“忠”和“信”,用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念看,是很荒唐的。②家的含义:古代天子祭祀的时候用牛;诸侯祭祀用羊;大夫用猪祭祀,大夫又叫做“家”。③阳货:阳货是大夫下面直接管权的。他要见孔子,想让孔子帮忙站台。孔子不见他,他就送猪给孔子。)


后来孔子也还遇到两次,见《论语》第17.5,17.7则。


02“不惑”


每一种诱惑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选择了一种诱惑,就必然要放弃某些东西。孔子周游列国,为的是寻找政治机会。后来发现越来越不同于自己的治国理想。便在四十岁以后,最终的选择坚守了自己的“志”。


五十知天命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遇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走到魏国和陈国之间的匡,被人拦住了,没饭吃,在最艰难的时候说了9.5这番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叫“知天命”。


我认为在当时,孔子的天命感是非常强烈的,就是把“文”承载下去,扩展开去。那么怎么做呢?最佳的办法就是做老师。孔子自此走上了一条教化的道路。


他要教化君王,而不是迎合君王;他要教化大臣,教化所有遇到的童子少年,教化和他一样追求真理的人。


在教化之路上,孔子的弟子中,最固执、表面上执行最彻底的是曾子,山东人。真正执行力最强的,也是最忠诚的是子贡,贵在灵活。很伟大,最早领会人性,最早知天命的是颜回。他领悟了更多的东西,甚至比孔子多。


六十耳顺


什么是耳顺?就是宽容和理解、谅解。《论语》11.25则,著名的“侍坐”篇。



01古人的名、字、谥、庙、号


子路,字由,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大的自由。


曾晳,字点,晳(白),点(古文左边是黑),色彩上对应。


冉有,字求,求了就有了。


公西华,“华”同“花”,有色彩,当然是赤。



子路


子路率性,《论语》中没有子路,少了一半的趣味;没有子贡,少了深度;没有颜回,可以的,他就是赞美的。颜回的弟子不在这里,随着颜回的死早早流散了。


子路发言后,孔子呵呵笑。子路说的话都能做到,孔子为什么笑?因为子路的方法是以硬碰硬,不考虑其他,这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他是个很好的执行者,仅此而已。类似于军事部长,军事专家,随时准备好攻击。


冉有


冉有说,“可使足民”。“足”,富裕。富强富强,要先富,一个国家打仗打到最后,靠的是国力。冉有是最有能力治理国家的。


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社群共同体有一种热爱。你怎么理解热爱祖国?我的理解是:汉字是我的故土,汉语是我的祖国,有汉语汉字之处皆是我的祖国,这就是孔子说的“斯文也”。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会同”就是大家集会。“相”相当于祭酒,不是宰相,不像中国的总理,倒像美国的国务卿。这是公西华谦虚的说法。他不做决定,但也是一个执行者。这些事情做不好,就会引发战争。这是解决内忧外患的事情,这些事情也是孔子当年想做的。


曾皙


曾皙弹琴后,说了段非常有名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浴乎沂,风乎舞雩”是指古代有泼水节,要到春水里沐浴一下,祭祀一下,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你看,什么理想?教化、礼乐。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礼乐。汉字中“乐”,既有音乐,又有快乐。今天的教育缺失了很多


02耳顺

 

《论语》18.5则、18.6则和18.7


孔子投奔陈国,陈国被攻打,没饭吃,有性命之忧,这是最困难的时候。楚狂对孔子说的话,很刺耳,但孔子表示理解。这就是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11.9则、10.10则和11.8则、11.11则和14.20则


颜回去世,悲伤不已,但悲伤的是我自己的感情,但是不能在葬礼上违背礼制。陈成子弑简公,孔子告于哀公、夫三子,进行舆论声讨。其原因是“以吾从大夫后,不敢不告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断绝了这四样东西,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孔子其说·仁


“仁”在孔子赋予意义之前,是形容一个人的外在的。这个“仁”字,有一种庄重之美、和谐之美。


原意溯源


《论语》中共有109个“仁”字,59条。这是论语中论及最多的一个字,我们来探询它最初的意义。


01同音训诂


例如:12.17 政者,正也。12.3 仁者,其言也讱。


讱:说话不利落,说话慢。为什么叫做“仁”呢?


我们同样可以说:仁就是人(人之为人),仁即是妊娠(人生也)。


02汉字冤家


 

例如:“仁”与“佞”是一对汉字冤家。它们都和古人祭祀有关。“仁”是祭祀时男性的姿态;“佞”是祭祀时女性的姿态。本无褒贬的“仁”与“佞”,是孔子让它们有了褒与贬。而且,仁与佞都与说话有关。佞太会说话,而仁是不会说话。


“仁”就是“克己复礼”吗?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既然克己复礼为仁,可为何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却许他更高的仁?


论语第12.1 ,3.22,14.16,14.17则,说到管仲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故而仍为“仁”。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忠和信评价并不高,更高的是“仁”、“义”。


仁内涵的直接表达:恕、爱



仁的核心是恕,为什么还要爱呢?论语第12.22,6.30则说到,恕是我们能做得到,爱却不一定能做到。爱是圣人的标准,已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即,仁=恕+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不美而去爱他,这是慈悲之心,悲悯之心。这是儒家的核心。


当到了这个境界,就和别人不一样了,是超级境界的人。论语第15.9 ,4.5,8.7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仁最朴素、最全面的诠释


 

最表面的姿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表层的外在的神情


内在的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高的境界: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互  动


01问:“仁”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干老师:西湖为何不是池塘,而是西湖,因为有了文化,有了内涵的,有其生机。为何说仁,是因为仁不是割裂的,而是活泼泼的。是内在的生机,从我们生命深处生发出来的。


02问: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静心读书?


干老师:手机对我很重要,是我重要的学习工具。有了网络之后,我不需要记太多的东西,只需要寻找,可以全力以赴思考。手机这个东西,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不可能让我依赖上他。


小时候是想听故事才读书。二十岁左右读经典,是想寻找“人为什么活着”,我在宗教和哲学中寻找这些答案,结果没有找到。后来找到了:人总要死,为什么要活着?没有答案,始终保持着意义的寻找,才是答案。不去寻找,就会消失。


两种读书方法:


一本书频繁地引用哪个,就往上寻找它,找到思想根源,就能找到古今中外的那几个人。


一本书频繁地批判哪个,读哪个。与一个真理相对的不是谬误,而是另一个真理。


我读过成语字典,我对诸子百家的接触就是从成语字典开始的。


不同的阅读方法:泛读、精读,综合使用。


我有一个习惯,某个时候我要做一个研究,比如我要做阴山下的课程,我就把文化地理相关的书买了四五十本,泛读。一堆书读过就作废了——沉淀在自己的脑子里,变成自己的思想。


最后只留下几本书,像论语、庄子、孟子,用现在的方法重新去界定。


03问:简介全人之美课程


干老师:深度语文不是消失了,把它纳入了全人之美的课程。


全人之美的课程包括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身体课程有对抗性的项目,分个人与群体,还有轮滑。艺术课程有音乐、艺术、吉他,班级乐队等。


04问:为什么西方伦理和东方伦理区别这么大?


孔子也要讲伦理学的,孔子讲的是内心的要求,这是完全一样的。外在的规范你要尊重的,当你来的时候,世界已经成型了。你要不要遵守?——要的。


当外来的规则用强制的方式势必就会产生战争。


中西方都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不是站在旷野,而是站在人群之中,如何“立”,如何“达”?东方很美丽,西方很美丽。


05关于训诂学方面的推荐


北师大王宁老师,专门研究训诂学,有专门的公众号“章黄国学”。




学习体会集锦


你从远古走来

——谷里书院.干国祥老师讲《论语》

文|谷里书院首批学员  陈晓燕

缘起

初见干国祥老师,是在桐庐——第一届课程设计研习营。那时,我是祖庆班学员,干老师给我们讲通识课。那时,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干老师鲜活生动的表情包。那时,让我深深感动痴迷的是干老师讲述的罕台故事。那时,让我对教育无限憧憬的是干老师描述的全人之美课程,是南明教育。


我从来不知道,教育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模样。那一刻,干国祥老师就像夜空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黎明到来前的黑暗天空,也再次点燃了我已被悄悄尘封的教育梦想。

走进《论语》(一)


今天,在祖庆老师的谷里书院,又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干老师的讲座——《训诂.考据.义理——汉语古代经典读书法实践》。李泽厚的这本《论语今读》在我面前是一部巨著,在今天的课堂上,干老师只不过用它来作为教我们阅读古代经典的教材和例子。


如果说,之前的干老师留给我的是个特立独行的侠客印象,那今天的干老师更像一位哲学家,一位从远古走来的史学家。他从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讲到“帝”在《诗经》中的原初概念——部落的开创者,由此告诉我们读古籍要训诂,要找本源。


如此训诂读文,于我,实在是种新方式。我像个刚刚窥见这个新奇世界的孩子,乐滋滋地跟着干老师走向远古,去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古人用结绳如何记录族谱,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女字旁的字有诸多源起故事 ,比女字旁更早的姓——商、龙、凤;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东”的原始概念是丝织品……


干老师说,很多东西遮埋了几千年,现在的人都不知道。我只想说,我就是您眼里的“现代人”呀!在干老师面前,我浅薄得就像一张白纸。


走过“东西”,见过“上帝”的真貌,干老师又带我们走近孔子、中庸、老子,认识他们的核心思想——仁、成、义,让我们知道《论语》是奠定民族精神的书,《易经》是解释宇宙的书,《诗经》是描写人间美好的书。此刻的我,是身为中国人的满满的骄傲啊。原来,干老师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回到民族的本源去开启《论语》,这才是打开古经典的正确方式。


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干老师这里是一种常态。干老师用陶渊明人尽皆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意象,引出词语的奠基作用。南明是干国祥老师的“南山”,谷里是张祖庆老师的“南山”……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我们自己的“南山”。今天的我们,身处谷里,身处祖庆老师的“南山”,就用无限的感恩跟着干老师用正确的方式走进《论语》吧——


干老师以《论语》中的“好色”为例,告诉我们他是如何读《论语》的:


1. 追本源,从“色”的甲骨文开始解读;

2. 找出本书中所有带“色”的句子;(27个)

3. 找出在本书以前的书中所有带“色” 句子。


干老师的读书方法让我们想到了现今最流行的“群文阅读”,敢情读古籍也可以如此“解读”呀!正当我们“沉醉不知归路”之时,干老师向我们发问了——为什么这样解释,这样的解释真的天经地义吗?这是我们读古籍应该持有的态度。“对所有的解释都怀疑”——干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因为怀疑,所以才会有探究,才会有真理。自古以来,无不如此。干老师为我们列举了孔子的诸多“丰功伟绩”:你以为孔子与老子真有那么一场旷古未有的伟大见面吗?你以为孔子真的删减了《诗经》……平时书上讲的居然都可能是不对的,干老师,敢情这么多年来我读的都是假书啊!此时,此刻,我不能不怀疑,干老师莫非真是从远古走来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好吧,孔子的生平自述总不会有问题吧?当然,可解读的你是不是有问题呢?15岁、30岁、40岁……莫非你以为它们就是具体的一个时间点?不对吗?书上就是这样注解的呀!干老师说,除了15岁是一个时间点,其他都是一个时间段,你说一个人怎么可能是在某个时间点突然长大,突然彻悟呢?挺有道理的!可是我也怀疑,人的成长当然是循序渐进的,但累积到某个点不就会产生质变吗?对所有的解释都怀疑,学习,我是认真的呀!


干老师说,所谓“三十而立”,这“立”就是“位”,你站的地方就是你的位置,位置对于我们中国人很重要,因为那是一个人地位的象征呀!当然,对当时的贵族而言,一个懂礼守礼的人就是“立”。何为“礼”?乃氏族习惯法规。孔子在当时已成为教大家知礼讲礼的人了,这就是他的位置。


虽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了吗?惶恐中,我是那么渴盼找到属于自己的“南山”……


写下这些文字,看看远处的青山翠竹,听听耳畔的虫鸣水声,天已大亮……


“我的讲是帮助你进入阅读,而不是代替你阅读。”——你从远古走来,带着我们向阅读的更深处蔓延……

走进《论语》(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天干老师的开讲就从这样美好的文字开始了。


伴随时代更迭的是词语的流变,古人之“执子之手”可是两个男子哦。再说“公”和“私”吧,何为公?平分即公呀!这个“八”敢情是平分符号呀,看看“四、六、八”岂不是都和平分有关呀?再看“私”,这“厶”可不就是胳膊肘呗,“禾”即成熟的谷子,老师这么一说,这“公”和“私”如此有趣形象。想想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让孩子用如许生动的方式感知汉字,还愁哪个孩子会不对我们祖国的汉字爱得死去活来呢?


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变异理解,到商朝的“盘、汤、契”谥号的意义,干老师总能从一个点荡开去,再带着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训诂,让阅读变成了其乐无穷的研究性学习。干老师说,值得读的书很少,另外一些书只是资料。那是因为干老师早已读破万卷书呵,那是因为干老师胸有万壑,那是因为干老师三十已知天使,而如我等四十还浑浑噩噩之辈,便只能继续到“万卷书”中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去寻找我的“南山”了。


何谓“四十不惑”?什么叫“不惑”?孔子说的是自己的“不惑”,还是别人的“不惑”?孔子四十以前是“惑”的吗?这一连串的追问是在帮助我们瓦解以往看待问题的成见呀!


干老师说,人生真正的迷惑是人生该往哪里走。什么是“惑”?追本溯源,心里打仗,那就叫“惑”。没人诱惑,何来“惑”一说?孔子一直受着诱惑,但他从没有丢弃自己,所以才是孔子。干老师让我们叩问自己:你的“志”在哪里?你“立”了吗?你经受过人生中的“惑”吗?我的思绪回到8年前——


那个即将被纷杂的世俗淹没的我,在8年前的那一刻,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选择和不堪的自己告别,去往那个陌生的城市找寻自己心中的教育的伊甸园。4年的背井离乡,是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财富,却也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遗憾和懊悔,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你将失去或丢弃一些东西。4年后,我再次选择了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我知道,回家并不意味着生活的重复,因为,此刻,我是那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余生,我要做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件事——和孩子一起读书,用我和孩子们的故事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坐标。


孔子的一生浓缩在一本《论语》里。别说短短的几天时间,就算一辈子,我们也许都无法穷尽这样一本经典中的智慧。但干老师用两个上午的陪伴,尝试让我们走近经典,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打开一本书,还原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也许,这样可以让我们离圣人近一点,再近一点……


干老师用自己的读书方式告诉我们:汉字是我们的故土,汉语是我们的祖国,有汉语汉字之处皆是我们的祖国。爱,可以如此真挚,又如此深沉……



天命!天命天命……

——谷里书院静修第二天简记

洪敏

天命!

谷里学习第二天,我遇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的天命是什么?(脑补着同学们在朋友圈的回复:+1、+1、+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三十岁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干国祥)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张祖庆)

……


请问有谁听到这些话不惴惴不安呢?认识自我如果那么容易,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就不会雕刻那句著名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听着干老师自豪而坚定地说:“我三十岁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我感觉到许多双羡慕的眼神唰唰投向讲台上那个潇洒的身影,其中包括我。随即而来的怀疑也来自干老师本人:“我现在五十岁了,难道就敢说不惑了吗?……那是没有遇到足够大的诱惑吧。”呃,当天命遇到诱惑,又该怎么办呢?


每个人都不能超出自我的认知来认识自己。既然遇到了这个命题,我真该好好想想自己的天命了!

天命?

回到生命的原点来思考。


童年期——朴素理想的萌芽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是要跟随他一辈子的。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那时我们家是大家族,五世同堂,我太爷爷有13个儿女,家族的概念很深。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故事丰富、鲜明,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节气和节日有关。春分插秧,芒种割麦,端午湿热空气里满是艾草和菖蒲的气味,冬至则全家围坐享用丰盛的药膳……乡亲们按固定程序,周而复始地与大地亲密交谈。大地摊开书页,山川河谷、风俗人情,任我阅读。我就如书中的标点符号,按我的理解句读着这本书,我有时是逗号,有时是句号,有时是感叹号、问号、省略号……


这个阶段,发生了一件当时看起来很小的事:小学六年级时,受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影响,我萌发了要当老师的理想。


我至今不很清楚生命的起始阶段有那样丰厚的馈赠于我的全部意义,只知道,许多伏笔已经埋下,我人生的底色已在那片土地上打好了。


青少年期——人生理想确立


承接这种幸运,有一天,当玩疯了的我想要学习时,成绩居然很快变好了,连最弱的数学都考了满分。这完全是有很多好老师在为我保驾护航的结果。中考前,我有些懈怠,一个又一个老师找我谈话,至今记得胖胖的数学老师望着我时,那焦虑和期待的眼神,他说:只要你不放弃!语文老师把他的整柜书都借给我,想读哪一本就读哪一本;读师范时,有一次生病,班主任老师为我跑上跑下,专门请老师为我治病;音乐老师免费为我们几个同学开小灶,到她家里练声;一次重要的汇报演出,我领舞,因为紧张踩错拍子,我羞愧得不敢看老师的眼睛,舞蹈老师却坚定地说“就是这么跳!”让我已经熄灭的信心又重燃火花;教儿童文学的校长耐心指导我写作,让我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国家级奖励…… 


多么幸运,非常感恩,我青少年时期,遇到的全是好老师!我读他们,从他们身上,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


成年期——理想主义者面临的考验


师范毕业,我留在师范附小——县城里最好的小学工作。一边学习老教师们的敬业、严谨,一边自己订阅教学杂志,努力创新教学。最忙的时候,我同时担任大队辅导员、教导处副主任、六年级语文老师,还要参加各种比赛,感觉走在路上都会睡着。我的教育生命有没有更大的可能性呢?


于是,我通过公招调入成都高新区,进入一所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学校,我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都在悄悄变化,做理想教育成了我的自觉追求。


再后来,我调入区内一所新优质小学任副校长。但我其实很苦闷,体制的约束,让一个理想主义者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当一个民办教育集团的领导对我说,你来吧,去办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学校。我义无反顾地辞职了,去了民办学校。那种感觉犹如瞬间进入原始丛林。当然,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我离理想似乎更远了。


在家长的强烈呼唤中,我顶着非议,回到小班化教育学校,全身心做一名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童年的启迪,对教育的所有思索交融着,迎来我教育生涯的高光时刻。同学朋友说:你就是做教师的料。我说:也许,做教育就是我的使命。


把孩子们送毕业之后,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办一所好学校,做好的教育,影响更多人的想法再次冒出来。于是,当天府新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校级干部时,我又一次站在考官面前,顺利通过考核,重新入编。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我似乎能解答干老师的矛盾了:理想主义者不是不受到诱惑,而是历经考验还能坚持自己的天命,理想主义者不是心中没有目标,而是愿意心怀使命,承受路径的曲折。

天命……

老年期——?


那么,回头真的就是岸吗?心中的禁锢不除,哪里都得不到自由吧?答案没有写在书上,答案在风中飘。因为,我不能超越自我的认知而认识自我。


路还在延伸。未来的空白会行走成什么?谁也不敢预料。也许是断简残章,也许是惊世之作,也许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开场白,也许是无字天书……


舒婷说:“经过人生的凯旋门,有时你并不知道。”那就大胆肯定自己的使命,学习,实践,思索,不断认识自己吧!


干国祥老师和孔子

邱慧芬


谷里之行,我有幸认识了干国祥老师。


聆听干老师讲《论语》,是种享受。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谈笑间,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孔子立于我们面前。


有人说:你欣赏什么,就会成为什么。干老师与孔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有一些共通之处,细细盘点,最相像的,莫过于此:

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孔子和干老师都是探索者,他们遵从心的指引,渴求探索生命最深的奥秘。


孔子十有五志于学,一生颠沛流离。然立于天地间,他始终专注地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年过半百,孔子才终于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立己达人的一生,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干老师早慧,少时便渴求寻找“人为什么活”,于是读禅宗,读哲学。三十岁开始,对教育痴狂,从此,奋斗不息。


目光所向皆远方,前行的动力,是那颗渴望发现自我的心。从这点来说,干老师和孔子,都是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孤独出世的入世者

孤独是篱笆,有篱笆,才有自己的院子。


出世是一种超脱,抛开世俗的杂事,拥有自己的世界。


入世,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孔子是孤独出世的入世者。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孤独,在于学问上的独孤求败。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的孤独,在于求道中的不被理解。


然而,即使如此,孔子依然以执着的心向前行。


干老师说:“做一个孤独的人,和做一个好玩的人,两者并不矛盾。我曾独自待在房间里,楼下就是我的朋友们,我研究着学问,饿了,就着咸鸭蛋吃白米饭,这是我的孤独时刻。可友情也需要经营,我也常和他们喝酒聊天,大醉而归。人不能只有热热闹闹,那样,就容易把自己丢了。”固守着学问的藩篱,干老师是孤独的,但他不闭塞,不极端,倒像一个豁达的智者。

仁心仁学的创立者

孔子一生,求仁得仁。“仁”的含义,因孔子而丰盈。他所追求的人,第一境界是“不佞”, 第二境界是“恕”,第三境界是“爱”。他的一生,将“仁”带到了脚步所能抵达的任何地方。他有教无类,“仁”学影响深远,最终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奠基石。


干老师的南明教育同样是教育领域的创举。全人之美课程,囊括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人格课程等。孩子们在身体课程里练轮滑、跆拳道、踢足球;在艺术课程里学乐器、组乐队……孩子们在课程里实现自我,成长为一个个优雅的人。这样的教育,是梦想中的教育,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


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孔子和干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立的人所应行走的轨迹。


记录 | 陆麒娟、史云波

图片 | 赖建平(拍摄)

审核 | 鲁记周

编辑 | 安琪儿


关键词检索


关注“祖庆说”


            在公号底部对话框输入下面的关键词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六一节快乐|敬畏  |统编教材 |朗读 |书单  电影 |作文| 阅读| 课程| 成长|  电影写作课书目 | 小说 | 草房子| 忠犬八公 |课堂课说课|模拟上课|穷人|电影遇见书|转载|合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