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惩罚”,不是惩治、不是处罚,它更像是,一种疫苗,会让人发烧难受,但是却能带给孩子强大免疫力。
——虎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
“父亲是我的骄傲,我也是父亲的骄傲。”
钟惟德小时候很活跃,特别爱运动,有时候不读书,偷偷跑出去玩,逃课去打球、野餐,都干过。现在,钟惟德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更是钟南山的骄傲。这么优秀的一个人,小时候也调皮捣蛋,常常被父母惩罚。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适度惩罚能让孩子看清问题,收获成长。
适度惩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姚先生的儿子玩游戏时,偷偷绑定了他的信用卡,划了12000元买了装备。姚先生自然是气愤得不行,不过,他更以此为契机,对孩子进行了惩罚教育。做饭、拖地、洗衣服,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家务越做越好,更是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10岁的孩子在电梯里小便,妈妈得知后,并没有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替孩子推脱,而是让孩子勇敢担责。妈妈主动在业主群里认错,并让孩子认真写了一封致歉信,向业主们致歉。更让人称道的是,她还安排孩子打扫了一个月的电梯,作为补偿。每天放学后,孩子就拿上抹布、拖把,把电梯仔细清理一遍。孩子犯错,惩罚可以让孩子知道后悔,懂得做事的规则和边界。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皮尔斯指出,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弥补这一不足。惩罚,就是帮孩子唤起内心的觉醒和对事情的自我认知。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承担责任。
有所罚,有所不罚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弄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美国有个节目叫《牢狱之外》,在节目中,犯错的“熊孩子”被安排“监狱一日游”,以示警告。孩子被带到监狱,以新囚犯的身份参观监狱,就餐,甚至还被安排和判刑犯人聊天,围观特殊监区的变态犯人。因为从妈妈包里偷拿零钱和撒谎,一个9岁的男孩被两个警察像抓小鸡一样抓起来,丢给起哄的犯人。因为侮辱了妈妈,14岁的女孩被一群女囚犯围着骂。女孩瑟瑟发抖,却不敢反抗。因为吸烟和晚上偷溜出家,13岁的男孩被推进了牢房,尽管他浑身颤抖,乞求哀嚎。虽然只有一天,但是侮辱、威胁、挑衅、咆哮、镇压,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如果孩子不敢做某事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一旦确信能逃脱惩罚,他们就会做出更疯狂的事。孩子犯错,要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的人格。“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相反,一旦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心,一切教育都是白费功夫。妈妈许诺上一年级的孩子,期末考试如果语文数学都考100分,就带他去西双版纳过年。成绩发下来后,孩子数学100分,语文99分。妈妈果断决定,取消旅行。因为差一分,期盼已久的旅行泡汤了,孩子非常伤心,一说起来就哭。“没有达到目标就无法获得奖励,这是教育孩子按约定办事,双方都要信守承诺。”妈妈说。
为了达到目标,孩子一直在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孩子因为达不到考试目标而被罚,比比皆是,收效却甚微。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太高,又只看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吃了哑巴亏。实际上,这种惩罚是极具内耗的,只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努力和坚持是最值得肯定的品质,也是一旦被摧毁就很难再找回的品质。“没有达到目标,不能奖励你,但你的努力和付出更值得肯定。”
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孩子才能一点点飞起,即使很慢,但方向永远向前。孩子觉得委屈,想去外婆家,却错上了高速,幸好被警察发现。因为怕再被妈妈打,男孩支支吾吾不告诉警察妈妈的电话。妈妈来接他,男孩像老鼠见了猫,紧张地躲在警察身后,就是不走。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打一顿,骂一顿,就会长记性。打骂也许能短时威慑,胁迫孩子低头认错,却会让孩子更逆反。小时候不听话,就被爸爸捆起来,吊树上,木棍都给打折了。助理说:“不怕,他就十分钟,打完他就累了,我就没事了。”郭德纲从没打过郭麒麟,因为他知道:“你真打上了,他就不怕了。”他说教育孩子,一要告诉他道理,二要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打骂其实是父母的情绪发泄,当父母满脑子都是坏心情时,惩罚孩子很有可能只是在报复。
布鲁诺曾说:“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不怒自威,让彼此平静下来,聚焦错误,才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爱的惩罚才更有效
不要伤人的怒吼,不要愤怒的拳头,不要妄想吓住孩子;帮孩子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无论他遇到什么问题,犯什么错误,你永远和他在一起。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过,你会和他一起承担。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拉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