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兽神”如此闹腾,究竟想要什么?|妙招

追小忆 祖庆说 2021-10-24

以下文章来源于艺学堂写作作,作者追小忆



老师,XX又偷拿我的笔,不还给我。


老师,XX又打我的头,好痛。


老师,XX偷翻我的抽屉,被我看见了,还若无其事。


老师,XX上课故意拉窗帘,扰乱课堂纪律。


老师,XX又躲起来不去上课,找不到他人。


老师,XX他故意推我,还把我东西扔地上。


……


谩骂、欺负同学、偷窃、破坏、不服班干部管教,和老师大声顶撞,不服气的时候扔书,走人……

01
当老师的你,是否曾经遇到这样闹腾的孩子?


这些的孩子:最容易打击老师的教学热情,老师的幸福感往往就败在这样的孩子身上。
但只要你还是老师,还当班主任,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你是选择视而不见?弃之不管?还是迎难而上,苦口婆心,好心相劝,最后把自己折腾得很累,又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意义何在?
李镇西老师《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提到,任何后进生都是科研对象,跟踪他、研究他、思考他、剖析他,你会成为教育专家。
我相信李镇西老师的话,我开始研究我的学生。02四年前我遇到了前面提到的这位孩子。
那时是我第一次教小学,我自己还没适应小学生的教学时,就碰上这样的孩子,内心十分崩溃。幸好当时遇到很多好同事,前任班主任主动找我,和我沟通这个孩子的情况,给我提个醒:这孩子非常喜欢吃东西,四月份的春游可以借机和他好好相处。或许有转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和这个孩子起冲突,当别的孩子来投诉的时候,我一面安慰这些孩子,一面冷静地和他沟通,即使他根本不怎么理我。
春游出发前,我主动坐到他的身旁,即便他还是不怎么理我,我还是依旧从包里拿出了老家的特产——牛肉干,跟前后左右的孩子宣传这种特产多好吃,多难买。很多同学纷纷都争着要。我一一分给他们,转身看了一下他,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本身就非常馋嘴的孩子,怎么抵挡得住美食的诱惑。我主动递给他一块牛肉干,跟他说:试试看,怎么样。


他接过去,立刻打开包装袋吃了起来。我让他边吃边抬一下头,就在他抬头的那个瞬间,我们拍了一张合照。吃完肉干,我给他看照片。那一刻,他笑了。这个孩子,开学两个多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笑。那个笑,代表着和解,代表着信任。
往后的日子里,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慢慢修复,他也慢慢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次次帮我拿书回办公室后,一次次得到我的肯定后,一次次和他的家长交流时大力表扬后,他跟我聊天的次数越来越多。
再后来,我离开了这个班级,他的爸妈还会经常和我聊起他。看着他越来越多的笑容,我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过程虽然很漫长,也很煎熬,但正是这份艰辛,让我明白了,身为人师的责任以及教育的真正含义。

接到别的班,还是遇到类似他这样的孩子,但我已经不怕了。因为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 我终于明白了:每个所谓的“问题孩子”,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找到原因,孩子是可以慢慢改变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摸索出这些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原因:大部分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表明:人类有着广泛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从对爱的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当一个孩子的这些需求,经常无法在家中得到满足,他们会通过各种过激行为表现出来,以此来寻求大人的关注。
一个孩子幼儿阶段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到了小学阶段,就会把对母亲的不满,转为对老师的不满。如果老师能够提前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够及时给予帮助的话,那么孩子将会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依赖。相反,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只是一味地指责,那么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的过分,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肆意妄为。
如果先抛开家庭的因素,今天我们从学校育人的角度来分析,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一切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罗博·普莱文在《建立以学习共同体为导向的师生关系》中提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1. “权利”的需求。渴望被认可、渴望自由、渴望自主选择权、渴望功成名就、渴望卓越的能力。


2. “乐趣”的需求。充满趣味的学习和成长、冒险、惊喜和多样化的生活。


3. “归属感”的需求。被重视、被欣赏、被需求以及超越自我的需求。



班级里,总会有一些特别闹腾的孩子,他们随意走动、扔东西、大喊大叫,不完成作业、不听老师的话、肆无忌惮地玩自己的玩具……几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他们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解、不满和失望。
为什么小混混那么听老大的话?因为老大给了他们权利,给了他们想要的需求,所以他们死心塌地。什么时候,老师和家长能够及时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就能够让孩子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可惜,大部分时候,我们走得太快,没有静下心,慢下脚步,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
当意识到孩子原来有这些需求,却被我们忽略了的时候,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罗博·普莱文告诉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核心因素入手:真正的关心和有效的沟通。

1. 真正的关心。
这学期,我班出现调皮捣蛋的孩子,那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在开学的第二天就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我明白,这是在向我“示威”。但我不怕。他的表现只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他确实做到了。开学第一周我便找到家长沟通,有针对性地了解了孩子的所有情况后,请家长配合,给孩子开“少侠进步单”,表格分三行,分别是:让他自我评价每天的行为,并记录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老师每天记录孩子进步的地方;家长每天记录孩子在家的变化。刚开始都是我主动找他拿表格,后来我尝试让他主动拿给我。
坚持了一个多月,孩子在记录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虽然还是偶尔控制不住自己会发脾气,闹情绪,但次数一次次减少。我确实在研究他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大人如果总是高高在上,给孩子讲道理,是永远不可能走进他的内心。只有你蹲下来,真正贴近他的心,他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才能跟着你走。



2. 有效的沟通。
如果你觉得只是关心,就能改变孩子的话,那就错了。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平等的对话和有效的沟通。走进孩子,要有爱,而且要爱的有方法,爱的技巧。要知道孩子的喜好,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让他有表达的欲望。
比如这个孩子喜欢航模,我会提前和他的航模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并且做好记录,根据他的爱好找到合适的聊天窗口,引起他的注意,让他知道我对他是了解也是非常关心的,否则我不可能知道他在航模课上出色的表现。
有时候你要示弱,你要明白他的长处是什么,可以找到适当的机会请他帮忙:比如书太重,搬不动;需要去办公室拿作业本;需要图书馆搬书。他个子大,力气大,你就让他好好把力气使出来。这时候他会觉得很自豪,毕竟他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他甚至把自己午睡的床位让出来给别的同学。


我及时表扬了他的乐于助人,也表达了我对他的关心:你把床位让出来,自己没有休息,我舍不得,每个孩子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坚信,这句话会刻在他的心上。从后来他的转变,我看得出来:这孩子,已经完全接受我对他的关心。



罗博·普莱文在书中提到,这种做法,就像一个银行账户:你往账户里存进越多的钱,你得到的利息就会越多。你对孩子付出的越多(前提是付出有法),那么你得到孩子的回应也会越多。
在和孩子交往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孩子才是老师,在教我们如何为人为师。

—END—
来源 | 艺学堂写作编辑 | 生如夏花    审核 | 卓雅

 “化戾气为祥和”|学生大闹天宫,这位班主任的处理亮了

● 李玫瑾: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学校老师表情包,气质绝佳,看完不许笑!



欢迎光临~谷里教育书店近800种好书~等你来选添加微信slxxzk加入“谷里书院书友会”
点个“在看”,我们心情一片灿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