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整本书阅读硬核实操|转给老师和家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卓雅轩 Author 王盛青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中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想,先生的这份淡定和从容,与她沉潜阅读密不可分。
祖庆老师说:“阅读,是长根的事业。”
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阅读活动,能够利于阅读的深度推进呢?
一、互助阅读活动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同伴互助产生于七十年代,原在教师之间产生。现在,同伴互助已经很普遍地运用于孩子合作学习。
1.小先生导读制
在我教的上一个六年级的毕业班,而且是在下学期的时候,有一天,有两名女孩儿到我这儿来申请“讲课”,这事儿在五年级时进行过。然而,到了六年级下学期,时间这么紧张,我没同意。
第二天,又有孩子到我这儿来申请“讲课”,换了两个人,我一愣,迟疑之中含含糊糊就答应了。
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马上就有10多个孩子到我这儿来争着要讲课,几乎要把剩下的课文给分了。而且,他们那劲头儿,根本不容许我否定,人家直接就说我讲第几课第几课……场面无法控制!
你看,每个班级都会有十几、二十几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好,喜欢“小先生”的角色,而且能把“小先生”的角色演绎得很好。
在整书阅读活动中,此种方法着实可行。
在整书阅读这件事情上,班级里自然是“一个都不能少”。
(1)语文课五分钟共读
刚上班时,我们学校曾经非常流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即每节语文课,开始的五分钟,老师不讲课,孩子按照学号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人一两分钟,每次三位同学,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点评能力。
这个方法应用在班级整书共读活动中,依然很好。已经复课的班级,就可以进行了。
(2)微信群共读
每周三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日。在周三的晚上,孩子们都要在微信群读书。
语音条,文字条,喜马,小视频……各种形式,只要喜欢,都可以。有时围绕一本书同一主题进行交流,有时不定书目不定主题自由读。
(3)钉钉群共读
现在,还没有全面复课,我们这里依然在钉钉群进行线上教学。
我校四学年在四、五月份世界读书日期间,在每次线上授课前五分钟,展示三位同学的“讲书”视频。学生之间互为榜样,读书热情更加高涨,读书质量也更有保证。
二、创意阅读活动
“如果说整本书阅读的第一层级主要是力求读通、读懂原著,那么,整本书阅读的第二境界则是:读活、读透原著,能够创造性地解读原著。”(《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
当然,这个也比较难。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还要看个人的水平。
1.主题阐发
“所谓主题阐发式阅读指的是:读者围绕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从特定的角度解读并评判这部著作。这是一种典型的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个性化解读。”(《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
例如上海余党绪老师曾将九部名著的“母题范畴”作如下概括:
《鲁宾孙漂流记》——流浪与穿越《西游记》——成长与成功《三国演义》——功名与道义《红与黑》——野心与尊严《水浒传》——反叛与规训《哈姆莱特》——使命与命运《悲惨世界》——苦难与罪恶《复活》——堕落与拯救《俄狄浦斯王》——命运与担当
我想,每一本书有每一本书的气质,每一本书有每一本书的灵魂。同一母题之下,会有不同的主题。这个要看教师的解读功力,要看阅读路径的筹划,要看阅读活动的推进,要看孩子已有的阅读水平……
2.创意表达
当今小语界,祖庆老师几乎成了“创意写作”的代名词。在他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46节电影作文课》和《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两本书作中,到处可见创意的火花。
那么,在整书阅读中,如何鼓励孩子创意表达呢?
(1)方式创意
在整书阅读中,读书交流会、故事会、辩论赛、演讲、论坛……这些都比较普通,比较传统。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入多种元素,例如快板、课本剧、亲子表演、相声等。这个蛮有创意,蛮有趣。
(2)媒介创意
5G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城市里的班级共读。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个爱学习的大脑,能够进行优质资源的利用,能够整合,能够借力,能够开发,能够引领孩子“看见”这个“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媒介。
如果能够深度融合,超赞!
(3)成果创意
★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
★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
★根据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张画或图表,并作出相应的详细解释。
★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问他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李茂在《彼岸的教育》 这几个成果创意很不错的!可以直接借用。同时,还要找到恰当的“舞台”,将优质的创意成果进行展示,使其效果最大化。
例如,借助学年的读书活动,借助学校的“读书节”,借助社区或全省全市的某一次活动,将班级孩子的创意成果,物化,展示。这不禁让我想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如果能把班级孩子的某一创意成果,搬上全国的舞台,那真是了不起!
三、读写结合活动
1.评点批注很爱读曹文轩的文字。曹文轩教授曾经力赞整书阅读教学中“评点批注”的重要作用。而且,他说:“旁批是我最赞同的方式……旁批是一种点化,既使文本的美妙之处、神髓之处得到揭示,也使自己得到了升华。旁批还是一种很优雅的行为。想想当年古人拈笔对文本进行批注的样子,是何等风雅。”
我想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阅读方式,我们不一定本本书做到曹文轩教授所讲的那样,但是,名人确有与众不同、很高明之处。
2.读书笔记
学,贵有思。
最近几年,读的每一本书,我几乎都给它建立了档案。这样说,好像也不恰当。我的意思就是,在我们阅读时,为每一本书“落户”,就像户口一样。关于一本书的重要信息、亮点点评、疑问深思等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这一本书确有在你的生命中存在过。如果浮光掠影看过,真的什么也留不下。
当然,也因人而异。过目不忘的,就另当别论。
3.随笔写作
关于随笔写作,很多书、很多专家给出很多指导意见。我觉得倒是不必,或者说不必强求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而且,在班级阅读过程中,规定性动作一定少而又少,精而又精,把大好时光留给孩子们专注阅读。
写作,是需要冲动的。但是,我认为一定要写。写作,能让人深刻。卢曼说:“不写作就无法思考。”
没话说,少写。
有话说,多写。
渐次,滔滔不绝。
正因如此,我才如此“强迫”自己写下这篇读书笔记!
当整书阅读已经在校园流行起来,在家庭中重视起来,策略支援,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整书阅读策略,许多专家给过许多参考和意见,各有各法。
一、细读策略
整本书阅读的第一目标,是培育孩子“细读”全书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必须让孩子直接与语言文字做最本色的接触,让孩子通过言语表达把握全书的精髓。
朱自清曾经批评教师阅读教学的常见做法:“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朱自清认为:文章的修辞语汇、组织结构和作者的旨意是无法分割的。
汪曾祺同样非常重视文本言语形式。他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得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祖庆老师在他的新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76页中写到:“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琢磨学习难点;思考教学目的,想好几个大板块,预设好几个主问题……”
在花大力气备课中,祖庆老师也是把“细读文本”放在第一位的。
二、文体策略
潘新和教授在《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中说:“在语文教学中,文体感甚至比语感更重要。因为阅读与写作本质上都是文体思维。”例如小说的整书阅读,必须充分依据小说文体特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此时的文本解读,必须研究文体特征。
例如阅读儿童小说《火鞋与风鞋》,可以进行如下课程安排:
1.认识故事的一般结构2.学会在固定场景中的细节描写3.了解同类型书本的阅读技巧4.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
例如阅读幻想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可以进行如下课程安排:
1.认识荒诞文学,区分荒诞和荒唐2.了解19世纪英国礼仪及典故3.初始叙述学中的“插入式文本”4.学会自我认识
例如阅读魔幻小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可以进行如下课程安排:
1.认识魔幻小说中的哥特体风格2.了解小说中的伏笔功能3.初步接触英雄之旅的小说模式
……
当然,阅读童话、绘本、剧本、民间文学等其他类型的文章,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方式。
三、专题导读策略
专题指导的好处在于能够使阅读聚焦,开展有深度的阅读研究,有利于向全书的深处钻探,达到对整本书更深入的理解。
1.作品结构专题
伟大的作品必然有杰出的结构。一部好书是一个缜密的系统,结构复杂,布局严整,因此,把握全书结构是整本书阅读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妨将全书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引导孩子加以学习、研讨。例如,情节单元,结构特点等。
2.语言赏析专题
文学以语言塑造文学形象。例如,小说。我们说,如果一个读者始终不能从语言层面上欣赏小说,那么,他就永远使自己的鉴赏停留在较低级的水准上。当然,这样说,也许不够好,但是至少不够高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语言赏析都是整书阅读中的宠儿。
例如,欣赏作者语言和人物语言,欣赏语言风格之美,欣赏语言的音韵之美。在全国百班千人第二十七共读《一只叫克伦肖的猫》这本书时,很多老师带领学生寻找文中有趣的比喻句,以此为切入口,赏析作者语言之精妙。
3.作品特色专题
许多著作都具有各自特色,具有自己的“标志物”,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特征、人格特征。
例如,阅读钱钟书《围城》,岂能忽视书中那随处可见的妙语如珠的比喻?
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总能被他诗意如水的笔触感动,眼前浮现生活中一些真实而略带哀伤的瞬间。我个人着实非常喜欢曹文轩的文字,那一个个故事,还有那与众不同的序言。
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如茅盾评价的那样:“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她的作品着实好看,只是,在读她的作品时,总会想到她那悲苦的一生,心中不免哀叹。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在整书文字中游牧。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在这一程生命里,都被一盏阅读的光吸引。通过一本本书,在寂静的夜,不断精进,不断坚定,享受内心的安静与幸福。
作者简介:王盛青,佳木斯市光复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市兼职教研员。阅读推广人,儿童阅读指导师,“国培计划”佳木斯大学特聘专家,《中国教育报》追光讲师,全国“停课不停学”公益课专家讲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学大赛特等奖,享受市政府专家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