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放学后,这三句话父母一定要问!尤其是第一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妈妈手册 Author 晨妈
如果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亲子关系中我最该注重什么呢?”
是理解?是耐心?亦或是陪伴?
我会回答两个字:“沟通”。
沟通是一座桥梁,桥建好了,才能有一来一往,稳定的亲子关系。
你的陪伴是否有效?
但是妈妈却和旁边的阿姨在闲聊,对于孩子的问题,她有一搭没一搭的敷衍回应着,孩子问的烦了,她甚至让小男孩到一边玩去,别瞎闹。
“妈妈,你怎么不理我!”
“没看到妈妈在和别人说话吗?自己玩一会!”
“不要!你陪我说话嘛!”
“我都在这陪着你了,你还要干嘛呀!”
不过,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绝对不是个例,甚至还很普遍。
现在不理会孩子的话,等到日后,自己说话,孩子不理了,父母也许还会责备孩子,为什么孩子对自己的话都爱答不理了。
每个个体都是需要沟通的,千万别让孩子心中的“高墙”渐渐垒起,那时,就算你想进也进不去了。
孩子放学,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甚至,孩子有时会越来越不耐烦,不想搭理我们。
其实,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就是放学后的这十分钟。
可是,孩子从学校出来,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
我猜大部分的父母会问这四句话:
“你今天中午吃饱了吗?”
“今天在学校/幼儿园过的怎么样?”
“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啊?”
而这种恶性循环的“无用沟通”,也为未来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埋下了地雷。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问哪些问题,才能让孩子和我们说心里话,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呢?
“今天班里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了吗?”
但是很多父母在接孩子放学的途中,经常会问孩子“老师今天有批评你吗?”“今天有没有挨骂呀?”
虽然这也是父母的一种关心,但是无形之中,却给孩子增添了压力。
一项囊括了39项研究、从1997-2015年、包括32,694 的关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如果父母问孩子有没有受到批评之类的话,则是一个反向引导,孩子对学校生活会产生消极的想法。
“今天学到了什么呀?回家可以教教我吗?”
其实,让孩子教“我们”知识,远比单单问他学到了什么,重要的多。
《小欢喜》中的学霸“磊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有一集中,王一笛的妈妈希望磊儿能给王一笛补补课,但是磊儿的姨妈童文洁并不同意,因为王一笛的妈妈优越感十足,而王一笛也并不是一个讨喜的孩子。
但是咱们的学霸磊儿是这么说的:
除此之外,让孩子“教”我们题目,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与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长此以往,他会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与欣赏,朝某一个学习目标不断努力。
“你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
第一层:爸爸妈妈是你最忠实的后盾,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的,可以跟我们说。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关心他。
第二层: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解决困难。这是我们真正想教会孩子的东西。
因此,在孩子提出困难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让他知道上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永远陪在身边,遇到困难要先自己想办法。
吴尊的女儿Neinei就是这样渐渐成长起来的。
由于节目录制需要,Neinei在《爸爸去哪儿》中,需要和吴尊短暂的分离,一时接受不了的Neinei在第一次录制结束时,就和爸爸说不想参加节目了,但是吴尊和她商量再试一次看看。
结果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旅行中,Neinei表现越来越独立,还照顾起了其它弟弟妹妹,渐渐地,成为了孩子们中的小领导。
不过,如果孩子真的在学校受到了欺负,无法自己解决时,我们也必须要站出来保护孩子。
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他们的情绪、感受。
教育孩子,需要我们用一颗童心,和孩子一同发现生活的美;用成人的智慧和经验,丰满孩子的羽毛,教会他们直面生活的方方面面。
希望和大家一道,用爱心、耐心去呵护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