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做A3纸正反面试卷,高考提前11年?!!
一
今天,一位一年级语文老师发我微信,向我吐槽:最近进入复习,一年级出了20套试卷,A3纸正反两面,感觉孩子像进入高考复习似的。
我回复:晕死啊!
真的很无语。
一、二年级学生取消卷面测试,采用无纸化、游戏式的测评,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与常态的今天,居然还有学校采取这样非人性化的复习方式!
真是匪夷所思!
我丝毫没有批评一线教师的意思。一线教师,从来都是弱势群体。上面要抓什么,他们便只能应对什么。其实,作为一年级教师,他们比谁都更痛恨出这样的卷子来折腾孩子。
让一年级教师昧着良心出20套A3纸卷子让孩子复习,原因只有一个:上面要这样考孩子!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有这么落后的教育质量管理!
一年级孩子,他告别幼儿园才半年,他还那么小,他稚嫩的手,握着铅笔,在正反面A3纸上花几小时,做着无趣的题目,这是一种怎样的摧残和压迫!
这样的考试,违反了考试规定,违背了基本人性。我真不知道让一二年级孩子参加统考(尤其是纸笔考试)的领导,他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戚的孩子,是否读过一、二年级或者正在读一、二年级?!
也许相关领导说,我们也没办法啊!一、二年级不考试,到了三年级,还不得考?人家都在考,我们不考,到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人家比?!
于是,就这样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干着摧残儿童的勾当。天真烂漫的孩子,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就这样,被捆绑在一张又一张正反面A3纸面前,开始苦熬他们最无趣最漫长的复习时光。
二
教育领域内,打着“一切为了孩子”旗号,摧残孩子的事儿,还真不少:
各级各类减负文件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给学生排名次”——然而,有几所学校能做到不给学生排名次!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哪一所中学,不给孩子排名次的。如果有,请哪位朋友在留言栏留言,我向校长致以崇高的敬意!
教育局文件三令五申“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然而,各地教育局、质量监测中心或者教研室,总是以“区域质量调研”为名,实施统考、抽考。且,这种统考抽考,名义上说,成绩是不对外公布的,事实上到了最后,每个校长都知道自己学校的排名,每个老师都知道自己的排名。
还有更狠的!
区里要组织统考,于是,校长和周边一些学校商量好,搞区域联考——而且,是每月组织一次考试:7-8所学校,轮流出卷,轮流监考,流水改卷,统一登分,统一排名……老师和孩子,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大考……
这样的教育生态,真的让人欲哭无泪。
教育质量,竟然是这样抓出来的!可以想象,这样搞的结果,逼得老师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想着考点,每一次教学,都围绕着考试。什么学习兴趣,什么人文熏陶,什么合作探究,统统让位,一切让分数说话!
学科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有其完整的生态,绝不可用反科学的方式破坏生态。小学阶段组织月考,事实上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急功近利。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请别误会,我绝不是把孩子比作做猪,因为我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比方):养猪人家,绝对不会每个月把猪赶到磅秤上去过一遍。这样的过磅,对猪的增肥没有丝毫作用。养猪的人,只要把饲料喂足,且保证饲料的质量,猪自然会肥壮。
这种“内卷”式的考试评价,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剧场效应”。第二排的人嫌第一排的人挡住视线,于是站起来,后面一排也都站了起来,最后,连第一排的人,也站了起来。
三
想起莱茵河治污的往事。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流经瑞德法荷等欧洲9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18万平方公里,服务5800万人,其运力是长江的6倍。沿岸有5大工业区,5分之1的世界化工品在这里生产。
19世纪中叶的二次工业革命,对莱茵河的攫取破坏达到了顶峰,6万多种化学品导致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莱茵河,历尽劫波,成为欧洲的下水道,污浊不堪,恶臭四溢,水生动植物基本消失。生物学家曾痛心地宣布莱茵河的死亡。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桑多兹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对莱茵河造成灭绝性污染,莱茵河迎来了她新生的转折点。
在此后的40年,这里掀起欧洲环保史上最伟大的治理行动,莱茵河由死复生,达到饮用水标准,标志性鱼类鲑鱼迴游。
欧式治水,招招发力,见血封喉。细细梳理,如下几条治理措施,最为关键:
1.设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包括水质可饮用、鲑鱼回家等极具挑战目标,监督成员国立法兑诺。
2.设立8个国际水质监测站,时刻抽检400种物质250个样本,一旦异常"神经雷达"1小时内用3种语言报警全域,环保警察迅速出动查处肇事者,通报媒体让其倾家荡产。
3.建立鱼道鱼梯,恢复河流自然状态,发展有机农业,老工业基地退二进三。
4.众多的环保教育基金会,像传道士一样为小学生开环保课程。
这四条治理经验,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智慧,体现了系统治理的理念。
一是制定治理标准;二是建立监控体系;三是恢复河流生态;四是实施持续治理。
缺失了任何一条,莱茵河治理都不会成功。
四
由莱茵河治理,我联想到中小学学科质量管理。其实,教育质量管理部门完全可以从“制定学科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监控体系——建设课程生态系统——倡导绿色教育质量”这四个维度,科学地进行学科质量管理。
首先,制定学科质量标准。
教学管理人员要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学习要求,转换成可以量化考核的质量指标(既有量的指标,又有质的指标)。比如语文学科,可以从识字量、口语交际水平、书写质量、背诵积累量、阅读量与速度、写作量与质、综合性学习态度与质量等维度,对每个学年学生学习质量标准做出比较细致的规定。这样,一线老师才能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科学监测体系。
这里的“科学”,有二层含义。
一是监测的标准要科学。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质量标准,制定合宜的口头与书面的质量监测标准。这个标准,要和老师们反复讨论,形成相对稳定的质量监测标准。这样,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紧扣标准教学,而不是功利地猜测教研员的命题风格。
二是监测的流程要科学。质量监测,不仅仅是终端的纸笔监测,更多应该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口头与纸笔相结合、分项监测与综合监测相结合。
第三,建设课程生态系统。
过多一刀切的统一考试,人为地增加了师生的焦虑,破坏了学科生态,学习质量反而会下降。学校要严把过程学习关口,不组织统一考试,敦促教师严格按照学校的质量监测体系,以学生不同的阶段学习力提升为核心,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切实抓好课程建设,让每一门学科都回归其原有的生态。考试结果,就会水到渠成。
第四,追寻绿色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绝不仅仅只是考试成绩。以牺牲学生学习幸福感和持续学习动力为代价的考试质量,实质上是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学生除了考试成绩,一无所有。过多过滥的统一考试,让教师不得不急功近利——考什么教什么。很多时候,复习阶段,教师往往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后进生身上,优等生,成为少数的“陪太子读书”者。这样的炒冷饭式的复习,人为地破坏了学科生态。
就在今天上午,我和家乡一位退职的前教育局长聊天,谈到语文教育质量,他深有感触地说:“12岁以前,没有海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孩子的语文成绩再好也是假的。多少算是海量?少则五百本(9年每周一本),多则一千本(每周两本)。必须是文史哲名著,绝非杂书。”对他的感慨,我深深认同。
当下的孩子,有时间读1000本书吗?100本都成问题!一年级就开始做正反面A3纸卷,孩子读书的时间,在哪里?!语文教育质量,从何谈起?!
教育质量管理,真的要像莱茵河治污一样,着眼长远,系统管理。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培养一茬又一茬的做题机器。
(点击看大图,关注2021全国小学生寒假阅读书单)
● 2021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 为自己收藏,跟好友分享 | 史上最好的300部电影合集!全带片源!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
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后发出邀请
自动结算,推广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