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问题孩子,有时只需一本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卓雅轩 Author 王盛青
治愈问题孩子,有时只需一本书
文 | 王盛青
高考、中考相继落下帷幕,每年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各大媒体纷纷发文,重视阅读的呼喊声一浪盖过一浪。有人说,没有一定阅读速度,都答不完卷呀;有人说,阅读能力弱,连题都审不准;有人说,语文成为拉分王,教科书上的内容几乎不考,没有大量课外阅读根本hold不住……
酷暑炎夏,教育需要静一静,再静一静;光阴细碎,阅读需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只要读起来,读进去,少一些花拳绣腿,少一些条条框框,不仅能厚植学生人文底蕴,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也许期末嘈杂,也许刷题辛苦,也许有学生压根儿不在线。没关系,没有什么是一本书解决不了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18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第19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和第24条“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让我们看到“与书结缘”对于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异常重要。
书香氤氲学生形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青少年没有自己喜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我不能想象他们会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两位苏氏大家均视书如宝。作为教师,当我们走进教室,与学生交流,当我们进入课堂,与学生对话,我们能够鲜明地感觉到读书多的孩子和读书少的孩子截然不同,甚至在气质上都有所差别。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言行举止,雅致有佳。
记得我从教所教第一个班级,那时班额很大,六十三个孩子。其中有一名学生名叫小云,性格乖张,经常与同学大打出手,时常与老师出言不逊,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科任老师对他避而远之。
作为班主任,遇上这么一个全校都有名气的学生,怎一个愁字了得?!批评,谈话,惩罚,各种各样的招式轮番使用,可都是收效甚微。
偶然之间,我给他一本故事书,一天下来,整个班级仿佛都安静了下来,我不禁惊讶万分。于是,我拿给他的书一本接一本,从故事书到哲理书,从名人传记到名著,他仿佛书虫一般钻进去,一发不可收拾。
渐渐地,他身上的戾气少了,礼气多了,打架骂人少了,知书达理多了,被批评的次数少了,被表扬的次数多了……
书,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是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我们的从教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学困生,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对学习感到头疼的学生,老师头疼,而他自己更是苦恼不已。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恨不得用所有的时间给其补课,恨不得请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课,什么特长,什么读书,什么玩儿,感觉都不应该属于他。与其把学生撵进某一知识的死胡同,紧追不放,不如把学生带到书香广博的芳草地,说不上碰到哪一缕书香气就醒发了他的智慧,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这些年来,我们学校不仅有读书日(星期三),而且有读书课,有众多的书籍供学生借阅,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图书交换,如读书交流会,如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氛围浓厚,读书成果显著。“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
书,犹如魔法棒,激活脑思维,活跃脑细胞,点亮学生的学习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龄中期和晚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书籍所起的作用,与学龄早期进行观察的作用相同。我们知道,善于细看和观察的学生,就养成对科学书籍的敏感态度。不经常阅读科普和科学读物,就不可能对知识有兴趣。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
我们经常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事实证明,爱读书的孩子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不断促进他学习课内更多的知识。因为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写进教科书里的知识本身就已经落后,或者说已经是当时时代的产物,除非是那些非常经典的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研究: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是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现在,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经缩短为2-3年。唯有阅读,能让孩子们积淀营养,拔节有声,与时代同行,为成长欢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什么地位。我们要培养适应未来时代的学生,那么,自己先要成为书香教师,带给学生一个书香世界!让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书香从静好的时光中溢出来,让我们送他一个书香满怀,不负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