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信念的力量:致敬我的第一本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悠悠夏荷 Author 柯晓珊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1960天
匆匆一晃即三年,这三年藏着这样的故事……
2018年12月15日,阴雨绵绵,甚是寒冷。我回到阔别11年的南京,参加《老城市人文读本》丛书编写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我看到了各个城市的大咖名师——周群老师、丁慈矿老师、王林波老师、鲍国潮老师、梁俊老师、陈秀娟老师……这些名字常常在期刊、书籍或活动中遇见过,但还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看到他们桌前的名字牌,我才认得他们,真是既欣喜又激动。心里不禁叹服祖庆老师,能集合这么多的大咖名师。
看着满屋子的特级教师,我仿佛自己是天鹅群里的“丑小鸭”,头都快低到尘埃里了。“我能行吗?我能做好吗?一个非厦门人的我对厦门也不够了解,该怎么入手做老厦门读本呢?……”无数个问号占满我的大脑,本来就底气不足,越发忐忑了。
这时,祖庆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在座的各位老师很多都是特级教师、名师,有的可能目前还不是,但我相信日后一定有非凡的成就。”我感觉祖庆老师后半句话就是对我说的,一时间受宠若惊。自从成为祖庆老师的见习徒弟,我就无限地相信祖庆老师,他能对我委以大任,一定有他的理由。相信他,我能行,我就大胆尝试吧!
大家各抒己见,探讨思路,旨在从名家名篇的作品中读一座城,让这座城活泼泼地、饱含文学气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祖庆老师集结大家一起做这件“有价值的事”,鼓励大家做一群“即便站在深渊,也要仰望星空”的人。大家强烈认可,我也暗下决心,整个会场萦绕着信念的力量。
从会场里出来,寒风骤起,但我的心暖暖的。
有了特级教师李日芳老师的共同编写,我更加有了信心。但行动起来仍旧困难重重。
一开始,我、李日芳老师与济南出版社经过几轮打磨,初步定下全书的目录框架,将全书分为若干个主题。再根据目录主题,广泛地搜集书籍,寻找与主题相符的名家作品。但收罗半天,发现绝大多数作品文学性不够,主要从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来介绍。这些作品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也不符合这套丛书的定位。有部分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又不是出自名家之手。
怎么办呢?李老师说:“不用怕,我们再想办法!”一方面,我们从作者入手,将舒婷、冰心、郑朝宗、王鲁彦、郭小川、余光中等作家关于描写厦门的文章都找出来,试图从中理出一些头绪来。另一方面,从文学作品选中查找,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可读性、文学性俱佳的名家作品,于是,我们找到了《作家笔下的厦门》《厦门文学60年作品选》《厦门新文学》《鼓浪闻音——作家笔下的鼓浪屿》等作品选,再从这些作品选入手,挑选优秀文学作品。慢慢地,我们挖出了不少“宝贝”作品,李老师欣喜地说:“你看,我们可以的!”
为了挑选到更多合适的作品,我和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逛遍厦门的各大书店、各大图书馆,从作品集中发现了好作品的“蛛丝马迹”,就一定要找到那本书一睹为快;在图书馆里,我们借阅七八十年代的《厦门文艺》《厦门文学》,一份一份地阅读、查找,试图从中寻找更多的老厦门足迹;我们还逛遍了厦门的旧书店,从旧书店里“淘金”,将文学性强的关于厦门的书籍都收罗到手……一看到优秀的名家作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录下来再说,放在备用选文的文件夹里。慢慢地,我们的备用选文里有了近150篇文章,那是我和李老师一字一句地记录、敲打而成的。
终于我们将书籍的初稿拿出来了,青岛的中期研讨会也开始了。在那个顶着台风的研讨会上,周群老师、王林波老师、鲍国潮老师、刘敏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编写的读本,他们的倾力用心让我叹服,努力传递一座城的温度、情感和内涵。我也看到了我们读本与其他城市读本的差距。
经过全体编者的激烈讨论,我们定下了统一的体例。这一体例和我们的初稿相距甚远,我们还需多努力思考。但有了前期的基础,我也不那么畏惧了。
青岛回来后,我和李老师继续研讨书稿。一方面,对文章数量进行删减,我们最早是按照每个章节6—8篇的文章体例来编排的,但为了和整套丛书统一,每个章节只能保留3—4篇文章;另一方面,还要加入童谣、美食、研学、读与思、原创图片等板块内容。这不,我们又积极投入到整理、补充书稿的工作中。
拦路虎还不少:统编教材发行之后,我们发现精心挑选的郭沫若的《白鹭》一文已经被教材收纳了,我们又得更换文章了;在挑选美食文章时,我们翻尽所有选文,都没有找到半点踪影;在制定研学路线时,我们要亲自去体验考察,方能了解透彻……更具挑战的是,我们还要争取找到作家的联系方式,取得原作者的支持。
兜兜转转,我求助于金山小学的戴慧萍老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朱淑秀老师,她们都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她们的引荐下,我联系到了作家李秋沅。李秋沅老师热情友善,对我这位晚辈甚是关爱,将她所了解到在读本中的作家的联系方式一一告诉我,还向我推荐了黄静芬老师的作品,后来我选录了黄静芬老师的《古城墙的故事》。我也通过高殿中心小学的陈晓娟老师,联系了她的爱人——任军先生(儿童文学作家),通过他联系到了郑启五老师,郑老师朴实随和,向我推荐了他描写美食的文章,其中《厦门面线糊》《大话“沙茶面”》一一收入读本中;我还要特别感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柯雅婷老师,她帮我引荐了陈仲义老师(舒婷老师的爱人),舒婷老师将《日光岩下的三角梅》这一经典作品友情支持……
一路走来,《名家笔下的老厦门》出版不易,有很多的磕磕绊绊,但也收获很多温暖和感动——
在此,要特别感谢总主编张祖庆老师,他选择相信我,我也努力不辜负他的期望;特别感谢李日芳老师,他对我细致指导、大力鼓舞,让我更有了信心,该书的导语、每章节的导读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本书的第一号功臣;特别感谢舒婷老师、陈仲义老师、李秋沅老师、郑启五老师、黄静芬老师等,他们的大力支持,该书才能顺利出版;特别感谢戴慧萍老师、朱淑秀老师、柯雅婷老师、陈晓娟老师、任军先生等默默支持和帮助;还要特别感谢杨毅洲、孙传成提供的精致原图……
点击上方图片链接 遇见更多老城市~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