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本关于苏州的书,为什么上线不到10天就热销10000册?
它就是近期入选2022年百班千人寒假阅读推荐书目的
《名家笔下的老苏州》
问:为什么要编写《名家笔下的老苏州》这样一本书呢?
答:苏州是一座古城,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苏州拥有碧波万顷的太湖,京杭运河环城而过,城内五步一河、十步一桥,河道之上橹声欸乃,清明时节满眼铺天盖地、千丝万缕的烟雨。唐代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情人眼里出西施。对于一个生长、生活在苏州的人而言,乡邦情结所系,很早就动过为家乡编一本书的念头。这次编写《名家笔下的老苏州》,如同欣逢一场意外的纸上建城之旅。编书的过程艰辛而愉悦,从选材、布局,到撰写“单元导语”,到设计“读与思”,再到拍摄插图——多年累积的“苏州原料”,在揪心取舍、反复编排后,终于拼凑成一个整体。
问: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市面上写苏州的书有很多,这本书与其他描写苏州的书有什么不同呢?
市面上描写苏州的书虽然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给大人看的,客观介绍一座城市,文字也不够浅近,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而这本书秉承“成人视野,儿童立场”的原则,是一本专门写给小学生的、定制版的苏州文学读本,这一特色让这本书有别于其他苏州主题的书。
问:在大量的描写苏州的文章中,您在挑选文章时有什么考虑,或者说有哪些选择标准?
答:选文大多出自名家名手,但也不排除某些籍籍无名但出手不凡的作者。这些略显冷僻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苏州的独特视角,恰恰体现了编者的匠心。选文时间跨度很大,既有出自唐代诗人的律诗,也有明代文人张岱、李流芳的古文。张岱写葑门荷宕胜景,是一幅小型的姑苏繁华图。李流芳撷取记忆中的浮光掠影,形诸画笔,配上文字,装成册页。所配文字称《〈江南卧游册〉题词》,每段篇幅短小,写景、记事、忆旧游,是今人很少能领略到的闲情逸致。现当代作品占据了选文主流,内容上有交叉,便于对比;展现的城市风貌则力求全面,既有珠围翠绕的富庶气象,也不乏荆钗布裙的市井气息。选文的作者各具性情和笔调,对苏州的态度,也并非一味高唱赞歌。有时善意的调侃反倒增添了苏州的可爱,拉近了读者和城市的距离。
问:第一章《苏州史记》,选取的并非是名家名篇,而是一个个苏州史上的小故事,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这些小故事的选取有什么标准吗?
答:要想深度走进一个城市,首先得了解她的前生今世。我试图用有限的篇幅展开苏州历史长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苏州的历史太过悠久,值得一提的史事不胜枚举。最终选定的二十个题目,也只能大致勾描出苏州史的轮廓。
我的选题遵循三个标准:真实性、代表性和趣味性。唯一的例外是关于干将莫邪的故事。这则故事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还是决定保留。一是因为故事流传深远,二是因为神话本身的确折射出部分史实——苏州在春秋时期冶金技术已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是吴国征伐扩张的物质基础。当然,神话的神秘感也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
问:从“单元导语”“读与思”,到“群文探究”,再到“研学活动”,这本书的编排颇具匠心。这本书设置的“研学活动”独具特色,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呢?
答:古人有“卧游”之说,在不能借助网络设备的古代,要实现躺着旅游,唯有倚仗文字和画卷。关于苏州的一切,无法浓缩在一册书里。本书精选的插图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苏州,但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只能助长你的想象力,不能代替真正的苏州。读城市,最终要走到城市中。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我别出心裁,特意在书中设置研学活动。
在这里,可以陪着张岱去葑门荷宕赏荷,陪着张恨水走过虎丘,感受苏州无与伦比的美景;可以陪着郑振铎走过黄昏的观前街,陪着何满子游览木渎灵岩,感受苏州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可以陪着陆文夫走访苏州的茶馆店,陪着叶圣陶在苏州听婉转的昆曲,感受苏州独特的市井生活……
让我们一起跟随编者曹彬走进名家笔下的老苏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