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书二十多年,才开始会备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枚叶 Author 一枚叶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168天
当老师,备课是基本功。
最近在听参加考编面试的年轻考生试讲时,这个念头一直盘绕脑中。
面试的试讲,短短十几分钟,要套路化,也不难,所有的课文都能照流程上一遍。
谈话导入,初读感知,认字写字,学习课文,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备课纸上的标题都能写得漂漂亮亮,但每一个教学步骤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每一个问题的设置,究竟想要学生怎么答?是很不清楚的。
到底要怎样去备教一篇课文?先要自己潜心研读课文(文本)。
二十多年前,参加进城考试的面试,前辈跟我说过同样的话,自己也是和这些面试考生一样的茫然,不知所措。
后来十几年,不断参加赛课、公开课、教研课,貌似每一次都非常认真地备课,上一堂课,教学设计要写十几、甚至几十遍。
听课的专家越多,往往越糊涂,把大家的话都记下来,再一句句加到自己的教学用语中,自认为很努力、很用功。
所幸,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上获得多高的奖项和荣誉,不然还真以为备课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日常教学中的备课,就更“惨不忍睹”了。
最早是手抄教案,一学期两大本,谁抄得详细,谁字写得好看,谁就是“认真备课”,评职称、评骨干教师都用过此材料。
后来学校信息化建设走在前沿,实行电子备课,终于免除了手抄的痛苦,但实质性的备课技能,有没有增长?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当然,对很多老教师来说,抄教案和上课前的备课是分裂开来进行的。
不记得是哪一位校长说过:“看老师有没有认真备课,只要翻一翻教本就知道,书上写得密密麻麻的老师,肯定是认真备课的。”
因为这句话,很多年我都不敢轻易展示自己的教本,也一直对自己非常怀疑,因为我一学期上完的教本,基本上还是干干净净,很少有圈画,更别说写许多内容了。
直到看韩素静老师的一篇文章,才释然了不少。
文中这样写——
教师自己首先不要当“搬运工”。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也是把教参、教辅以及网络上搜索到的和这一节课有关的内容都搬到“教材”上。翻看他的教材,你会发现,教材的边边角角都被他写得密密麻麻,小到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大到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就这样,我们的课堂就形成了“师生照着教参、教辅‘搬运’,老师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更不会有自己的思考”的恶性循环。
惊出一身冷汗。其实我们对教参、教辅的依赖已经远超想象。
之前在教导处,开学初经常有教参还没配送到位的情况,音体美这样的常识课倒还好,尤其是语文、数学课程,老师会不停追问“怎么教师用书还没到?”,反复叮嘱“教参一到就要送给我们啊!”
现在想来,是不是没有教参,我们就不敢、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了?
这并不是正常的备课模式。
这么多年,我在怎么备课呢?
有时候是在草稿纸上备,先看课文,再翻教参,手边有教学设计资料的再翻一翻学一学,然后在手边的草稿纸上,写一写大概教学步骤。
有时候是在心里备课,程序同上,最后也不写了,心里过一遍大致流程即可,一般用于教学比较熟悉的老课文。
因为不喜欢在教本上涂画,所以上课时,也不太依赖课前的“备”,有时候上着上着,很多即兴的东西就出现了。
但很多时候,生成是比较无序的,课前的预设,课上并没能完成,所以时常会有上课的挫败感。
倒没有做“搬运工”,但根本原因,还是不会备课。教这一届,对自己来说,是首次教统编教材,是全新的开始。
也许是这几年通过网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才开始学会去钻研文本;也许是想弥补之前虚度的那些年,开始恶补专业知识;也许是一本接一本地啃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才找到了一点点“会备课”的感觉。
备课,是先把自己当成孩子,去读每一篇课文,发现好玩的、吸引人的、与众不同的点。
再把自己当成读者,找一找文本的逻辑关联,发现那些特别的遣词造句,并不一定是词语的特别,而是用法的特别之处。
最后才把自己当作老师,去思考需要让学生从这一篇课文中学到什么,要怎样带他们学,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这两年的备课,很少翻教参,尽量让自己从课文中能读出点什么,实在没有“新发现”的,先按常规流程上。
有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之间又碰出新的火花来了,那是于师生都异常兴奋的“高光时刻”,下课后孩子们还会围过来,说个不停。
现在,这样的“高光”感觉越来越多,也让自己越来越喜欢“备课”。
上周听参加省赛的试讲课,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在理解“凌乱”这个词的时候,老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例举出“妹妹的玩具很凌乱”,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凌乱”并不是贬义词,是写路上的树叶,是一种自然美。
在这个点上,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结合前面的生活经验去对比理解“凌乱”呢?
可以和学生交流:平时我们看到的凌乱都是怎么造成的?是人为的,而课文中所写的“落叶凌乱”是天然的,不经过任何加工的,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美”。
这样,对这一处难点词语的理解,应该就更容易突破了。
评课时,提出这一点想法,市区的教研员老师都表示赞同。
点击图片链接 查看详情
就如韩素静老师所写:
只有当“思考”代替了“搬运”,我们的课堂才能生长出自己的灵魂。
唤醒文字的灵魂,必须要有真正的思考。只不过,这些思考,不在于备课时翻多少资料。
而在于平时,你要翻多少书。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