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治水人的故事

深圳水务 2023-09-23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力量。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光明区水务局排水管理科科长姚涛,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治水一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奋斗故事:





姚涛(中)


流水潺潺,绿树掩映

鱼翔浅底,鸥鹭谐鸣

......

这是附近居民和游人

对茅洲河的真切感受



茅洲河从黑臭难闻

到水清岸绿的蝶变奇迹

离不开基层治水工作者的

辛苦付出和默默奉献


姚涛十年坚守治水一线

用脚步丈量河道

用双肩挑起重任

用汗水换来碧水清流

他在治水攻坚中经历了磨砺

也收获了成长



坚守:十年扎根基层一线

锤炼治水“真功夫”


姚涛一直与“水”结缘,2011年,他硕士毕业后一直扎根在光明区水务工作一线,跟茅洲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明区地处茅洲河中上游

共有大大小小的水体397

156平方公里流域内明渠暗涵交错

支流河汊遍布


在光明区全面“消黑”之前

辖区10余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浩大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协调、推动的事项非常多



为抓好统筹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姚涛组织起草了区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每年编制区治水提质责任手册,共计梳理形成了342项任务,重点整治了入河排污口551处,有力推动了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他对全区100多公里的河道如数家珍,在治水攻坚决战期,为了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他坚持每天徒步巡河,每周跟踪进展,每月督查督办,有效推动了河流治理工作如期完成。



经过4年艰苦奋战,在姚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茅洲河流域光明段14个黑臭水体、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明显改善,由长期劣Ⅴ类稳定达到Ⅳ类,补齐了此前40年的历史欠账,创造了从黑臭难闻到水清岸绿的蝶变奇迹。




创新:勇于探索实践

啃下治水“硬骨头”


治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不是看得见的河道

而是被道路和房屋覆盖的暗渠


为了破解暗渠难以进行勘察的难题,姚涛邀请专家会诊,反复研讨技术方案,创新使用了暗涵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调来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坚守在河边1天1夜,与同事们一起高效完成了勘察数据收集任务,摸清了暗渠情况,为整治工作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源头排水涉及千家万户

加之地下管网错综复杂


如何在较短时间理顺这庞大的排水体系

实现“污水全收集”?


这是摆在姚涛和同事们面前的

又一大难题



经过反复摸索论证

他提出

末端排口溯源整治

管网补缺提质增效“双管齐下”

的工作思路


他和同事们

采用“排口溯源法”

以逆向思维逐口溯源

通过逐点标注、逐段推演

找准污水源头

逐片修正错接管道等问题


他组织对光明水质净化厂的7路进水干管,和松岗水质净化厂的4路进水干管及关联的支管进行逐段溯源、逐一摸排,绘出全区地下排水管道全景图,还牵头谋划污水断头管网补缺攻坚计划,推动打通全区32段影响污水系统正常运转的断头管妥善解决了每天5千方污水直接入河的问题


法宝:坚持一线工作法

当好群众“服务员”


在基层工作多年

他逐渐摸索出一套

干好治水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

“五个一线工作法”


情况在一线掌握

问题在一线解决

能力在一线锤炼

感情在一线培养

作风在一线检验




治污是一项民生工程

十余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五个一线”的方法开展治水工作,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响应群众呼吁,经常去河边查看排口,开展水质检测,发现整改群众关心的问题。

排水管理涉及千家万户

“十三五”期间,他和同事们推动光明区近900个小区工业区110个城中村6万余栋房屋都安装了雨污分流立管,有效解决了污水源头收集的问题,为实现污水不入河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

深圳抢抓

“双区”驱动

“双区”叠加

“双改”示范

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足音愈发铿锵


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

企业办事更便捷

社会秩序更安宁

既是公务员的奋斗方向

也是最闪亮的荣誉勋章



姚涛说,“这几年,全市公务员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激情奋战,我只是治水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能够为守护深圳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为大家找回在河边戏水的儿时记忆,深感荣幸和自豪。我想,这也是所有治水人的初心。”



内容来源:新华社、光明区委组织部、光明区水务局


往期推荐







快来填写!《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立法后评估调查问卷






新添好去处!深圳市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官湖东段、杨梅坑鹿嘴大道段向市民开放






请为深圳这两条碧道投票!还有机会获得千元大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