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夏日访樊习一先生

2017-08-23 临汾广播电视台



初夏,《艺藏导报》为樊习一先生做个专访,收录先生多年来的书学散论。忠民作为先生的学生,曾与师兄弟追随先生左右,聆听教诲,学书悟道,并随堂记录了先生三万余言的授课内容。这些课堂笔录,凝聚着先生多年来对艺术的理解与思考,是此次专访重要内容。

先生在其中精选整理,终成定稿,并交由忠民精心校对。几日后,我们来到先生两年前入住的中骏寓所,为先生奉送校稿。


先生患有眼疾,却依然精神矍铄,热情地为我们沏茶。师生多年,先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自然的亲情。他关切地询问我们的工作、生活近况,叮嘱我们人到中年,一定要注意保护身体,劳逸结合。并问起患病的公公,得知老人身边已不能离人,需昼夜照护,先生唏嘘父母一生,到了年迈体衰,有儿女侍奉左右,便是福气。一家人能在一起,便是好的。我们像家人一样交谈着,茶壶里冒着袅袅茶香,阳光从窗口照进来,屋子里一片温馨。

先生接过校稿,拿起放大镜,埋头逐字逐句查看,对标出改动的地方反复推敲,直至满意。这些校稿里,留着先生辛勤课徒的足迹。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先生与八位弟子每月相聚一次,对每个弟子的作业认真查看,逐幅点评,指出缺点与不足,更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他常在上课时说,练字的同时要多读书,作为一名书家,读书、写字应视为鸟之两翼,不可分割,不可偏废。读书可以陶冶性灵,开阔视野,提高学养。同时,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写字不下点苦功夫,没有大量持之以恒的训练,要想取得什么成就,也是不可能的。先生倡导学生们平时多动手,多动脑,写点小文章,记点日记,必然对学习书法大有补益。

先生常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文书双绝之作。卫俊秀先生一生没有中断记日记,这些日记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大家的往来书信也是很好的书法珍品。他希望学生们熟读《论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国学经典,丰富自己的修养学识,提升人文精神和书卷气。


先生与忠民翻看厚厚一摞校稿,不时忆起当年的学习场景,对那段岁月充满眷恋。字里行间,沉淀着一份珍贵的师生之情。忠民忆起冬天窗外下着大雪,先生依然准时前来,与学生们围炉而谈,其乐融融。炎夏暑热,学习的地方没有空调,先生汗流如雨,依然认真点评,毫不敷衍。先生也是性情中人,谈起这些,总是难掩激动。时至今日,学生们取得了各种成绩,依然难忘师恩,常去探望。这几年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对学子们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先生的点滴付出,也因此留下难忘回忆,促使学子们在学书道路上更加精进。

听着他们的谈话,我随手在茶几上拿起几个核桃夹开吃。想起那年夏天,我和孩子正在家中,先生打来电话,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兰亭那个奖啊,忠民入展了!”那是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分量很重,忠民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荣入重要国展的夙愿。那一刻,我也眼含热泪,哽咽无语。这其中的艰辛,五味杂陈。我更知道,这成绩的获得,饱含着先生多少教导与心血。

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因为先生和师母的关照与付出变得温暖而多彩。先生喜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常提醒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从自然物象上受到借鉴和启发,开阔视野,开拓胸襟。偶有闲暇,先生与师母带我们去游泳、爬山,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去年重阳节,先生、师母和我们同游龙澍峪。我们沐浴着明朗的秋阳,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前段时日,先生与师母专程来家看望我们,嘱咐我们面对困难,快乐生活。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给我们以温暖和力量。

听着我夹核桃的声音,先生在校稿中抬起头来,忽然想起什么,起身到厨房去了。先生出来时,手里举着两个水灵灵、红彤彤的大苹果,笑着说:“给你找到水果了!”他又说:“太凉,热水温一温吃。”那一刻,我看到了先生可爱而充满慈祥的一面。

人生中,除了亲情,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情愫。与先生的师生之情,如细雨和风,润湿心灵,让生命变得丰盈而美好。生活也因此有了纯粹、明净、温暖的质感。

因为艺术、因为缘分,与先生有了交集,留下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在一起的场景显得那么弥足珍贵,深情绵延。也因此让人生有了更多的延伸,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作者:崔海昀

新媒体编辑:郭珊

特别推荐

紧急通知:临汾市气象台的暴雨蓝色预警来了,所涉区域注意防范…

【聚焦】张连水:“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关注】从临汾走向黄埔军校的抗战老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