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网情深

2017-12-08 临汾广播电视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11l6ebo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裴雨佳:在我们临汾广电这个大家庭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没有记者主持人的风光无限,也没有聚光灯下的鲜花和掌声,有的是对广电事业同样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那是2016年7月的一个早晨有线电视营业厅刚开门,一位耄耋老人在老伴儿的搀扶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了进来。老人情绪激动,执意要见单位领导。这可吓坏了客服人员,心想是谁服务不到位把老人家气成了这样。经过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平静了下来。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并不是来投诉的,而是强烈要求表扬一个人,并将一封连夜亲手写的表扬信交到客服人员手中。原来老人名叫王有为,是一位老红军、老战士,已经有97岁的高龄,老伴也94岁了,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自从家里安装了数字电视,由于不懂操作,收视成了一大难题。维修人员张小黑了解到这一情况,几年如一日,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老人需要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家中,手把手地教老人操作。


老人回忆说,那天下着大雨,已是晚上9点多了,由于操作失误,切换不了频道,眼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就到点了,这可把老人急坏了,不顾老伴的劝阻,打通了张小黑的电话。此时的小黑刚刚结束一场紧急抢修,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他只说了一句话:“大爷您等着,我马上到”,来不及和家人打声招呼披起雨衣消失在雨水编织的夜幕里。

不一会儿,老人看到了自己喜爱的节目,再看着身边衣服湿漉漉的小黑,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唉,都怪我、都怪我,这点小事,这么晚了还麻烦你冒雨赶来。”张小黑没有丝毫的抱怨,像往常一样微笑着安慰老人:“大爷,您别多心,这是我应该做的。”小黑还根据老人的收视习惯,总结提炼了三步操作法,大大地写在纸上,压在茶几玻璃板下。如今啊,老人已熟练掌握了电视的收视操作,再不为看电视发愁了,感动得老人逢人就说,小黑这娃呀,比亲人还要亲嘞。


其实,张小黑只是我们有线电视运维人员的一个缩影,在北风凛冽的寒冬、在烈日暴晒的酷暑、在万家灯火的除夕、在每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当您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时,他们可能正奔走在巡检维修的路上。

茹苑:鼓楼南北大街是我们临汾人的母亲街,为了让这条老街旧貌换新颜,2016年2月28日,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指挥部的一声令下,上千人的施工队伍、近百辆重型机械从不同方向同时涌向鼓楼南北街。


我们的运维人员也随着施工大军第一时间进驻工地。爬梯子,铺线路,钻管道,接光缆,迁机房……在整个拓宽改造中,除了要保证原有的信号传输不中断,还要确保新建的线路施工顺利进行。尤其是每天晚上,为了防止修路施工挖断光缆,必须24小时在鼓楼南北大街排查巡逻,昼夜施工那是常有的事。可以说哪里有施工现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故障,他们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


为了降低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耽误打通鼓楼街的目标工期,他们有的脚被钉子扎破化了脓,简单包扎后,继续奋战在施工一线;有的中暑晕倒在施工现场,身体刚刚恢复又重新钻进了施工隧道......

最让人难忘的,是去年六月发生的一件事儿:一天下午,我们一位抢修人员的妻子抱着一岁多的儿子来到单位,说是已经整整两天没看到孩子的爸爸了,打电话又不接,发微信也不回,担心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当看到丈夫因为连续抢修故障彻夜未眠,此时正躺在单位的长椅上熟睡时,这位妻子心疼的说:“不用叫他啦,让他睡一会吧,睡醒让他给家里打个电话,好让老人们放心。”


这就是我们平凡而伟大的广电家属,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忙的时候,能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


鼓楼南北街改造,从2月底开始,到9月底结束。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铺设光缆80余公里,熔接光缆1万多芯,完成抢修300多次,使纵贯鼓楼南北8公里、横跨8条大街、密如蜘蛛网的有线架空线路安全入地,为鼓楼南北街改造期间市民正常看电视和道路早日完工通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如今,喧嚣的鼓楼南北街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以他美丽的容颜向人们诉说着动人的临汾故事,而面对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志存高远、创新进取的临汾广电人正在加紧实施“156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多平台传播的现代传媒新格局。


“智慧广电跨代通信网”一个人人看高清,家家用互动,户户通宽带的时代,将在临汾通往智慧未来的道路上全新开启。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让我们心手相牵、扬帆远航!

新媒体编辑:甲记

特别推荐

【热点】山西临汾陶寺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啦

【聚焦】微信又悄悄更新了一波新功能,第一个就感觉很厉害!

【关注】临汾市非公经济人士培训班在清华大学开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