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江苏省南通市
//
编者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刊发“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系列之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做法《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南通奋力绘就绿水青山“沧桑巨变”》,全文如下: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南通奋力绘就绿水青山“沧桑巨变”
南通通江达海,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线的城市,也是长江大保护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有“江海明珠”“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视察,点赞南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南通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南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力打造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2020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单位GDP能耗全省最低;2021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第一,崇川、通州分别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南通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方面成效明显,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美丽答卷”。
滨江、五山片区生态美景
一、绿色发展做“加法”,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聚焦生态修复,彰显绿色底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划定沿江沿海前沿约730平方公里作为整体焕新实施区域,全面推进江堤、海堤堤顶道路提档升级,打造446.8公里贯通江海可车览、可骑行、可漫步的生态景观大道,长江岸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比例由48:3.5:48.5优化为35.1:4.3:60.6。开展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实施沿江大规模增绿、高品质植绿、抢救性复绿,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超9000亩森林绿地,从昔日“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蝶变为如今“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环境“短板”成生态“样板”。系统整治后的五山片区水清岸绿、江豚频现,入选国家林草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建成四级林长制体系,“十三五”以来,全市累积新增造林35.9万亩,新增长江岸线造林绿化面积2.19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沿江生态修复前后对比,环境“短板”成生态“样板”
优化能源结构,焕发绿色动能。加快推进全市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总投资超千亿元的26个海上风电项目均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598.3万千瓦。建成柔性直流海上风电项目和“三站合一”的海上风电场,多项建设成果刷新行业纪录。6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均纳入国家试点。以如东县为例,如东县建成风电母港、海上风电群和海上换流站,并网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483万千瓦,2022年上半年为电网输送清洁电力达到57.48亿千瓦时,远超全县全社会用电量,为能源保供、优化能源结构作出积极贡献。
壮美“风”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结合南通优势产业链,积极引培新能源、绿色建筑、绿色船舶制造等绿色产业,2021年,2家绿色工厂、4个绿色产品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海安高新区成功申报国家绿色园区。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10家企业入围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位列全省及全国地级市第一。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17家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其中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十三五”以来,87个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6.3亿元,竣工项目达80个。
二、减污降碳做“减法”,着力打造美丽江苏南通样板
多点发力加强源头管控。印发《南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划定420个陆域管控单元、131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将“三线一单”作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重要依据,打造沿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相关经验在全国交流。严把拟建项目准入门槛,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树立“亩产论英雄”“单位能耗比贡献”的导向,突出能耗强度刚性约束,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算好项目的单位能耗“细账”、碳排放“大账”、贡献度“长远账”,提高项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多方联动加速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南通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制定重点行业转型标准和准入门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线试运行全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将参评企业分为优先发展、鼓励提升、监管调控、落后整治四大类,推动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发展,倒逼转型升级。累计搬迁沿江化工企业495家,投入45亿元用于关停企业补偿,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园区外化工企业“清零”。近三年腾出工业用地7939亩,化工企业亩均税收提高52.3%,既纾空间,更提质态,为后续优质项目落户提供保障。
滨江片区沧桑巨变,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
多措并举加大治污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十三五”超额完成省定减煤目标任务,2021年防尘措施到位率居全省首位,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虽然地处长江江苏段最下游,但治水工作力争上游,坚持“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区域治水覆盖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2021年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4.5%,河长办被水利部表彰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入选水利部2021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通江达海的旖旎风光
三、机制创新做“乘法”,全面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考核体系。成立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和美丽南通建设领导小组,促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每年下达目标任务书,对标对表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攻坚责任体系,在全省率先制订市级部门污染防治攻坚年度任务清单,创新实行“月督察、季考核、年述职”机制,每月组织常态化督察,按季度召开工作点评会,并将考核结果在媒体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党的十九大以来,市级层面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议400多次。
强化规划引领,细化落实举措。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注重沿江、沿海、沿河“三沿”联动,制定《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美丽南通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南通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2017—2030)》等规划政策,科学谋划目标,明确任务举措,排定重点项目。将空间布局规划作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推动各县(市、区)科学编制本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出台《南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涵盖项目总投资146亿元,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美丽南通形象和绿色竞争力。
强化监管执法,守牢生态红线。注重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行政拘留有序衔接,执法质效主要指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处罚案件数、四个配套办法运用数居全国地级市前十,在全省率先成立公安环保融合战队,破坏生态案件公开审理情况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推广。创新推行环保总监制度,在全市984家重点排污单位设立环保总监,着力解决企业内部无人抓、不懂管的问题。创新环境经济奖惩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南通模式”。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建设,累计签订赔偿协议650份、赔偿金1.55亿元,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
强化系统思维,实现价值增值。全市高标准推进沿江沿海生态带建设,串联特色示范段、文旅景区、特色城镇、田园乡村,推动沿江沿海区域整体面貌焕新和功能重塑,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引入文旅商业项目,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项目、旅游品牌,不断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推动城市品质和生态效益“双提升”。五山地区旅游吸纳能力持续增强,年接待市内外游客400多万人次,真正成为长三角生态旅游新地标;滨江片区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生态修复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与五山片区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形成动静相宜的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生动实践了“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编辑:江天潇
审核:陈曦
往期精彩回顾
往期精彩回顾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