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扶贫不如中国好?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印度这国家吧,很多方面都不如中国,但有一个方面比中国强,那就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印度比中国多得多。这些印度经济学家当然对印度很熟悉也很关心。他们用最先进的经济分析技术,把印度经济的方方面面研究了个遍。确实,印度经济“被研究”的程度比中国要深。
贫困问题也是如此。这本《贫穷的本质》作者之一就是印度经济学家。而且,正是因为对贫困问题的出色研究,作者在2019年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研究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的贫困问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当然,这些国家中不包括中国。这个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中国是世界扶贫最成功的国家,但西方经济学家却很少下功夫研究中国的扶贫经验。
作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书中的观点基本上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贫困问题的前沿尖端水平。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我略有一点皮毛式的粗浅理解。仅凭这些粗浅的理解,我也能看出,书中很多对扶贫问题的改进方案,实际上在中国早已大规模实施。他们眼中的诺贝尔级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在中国已是司空见惯。如果这些经济学家有机会像研究印度那样深入研究中国,肯定会大开眼界、大吃一惊的。
不得不感慨,如果中国的扶贫事业也能被人如此深入地研究,将能得到多么丰富的理论成果。
不过,这样一来,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倒也有一个重要的效果,那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被经济学家反复研究、提出各种先进理论的印度扶贫,效果反而远远不如无人关注的中国扶贫。拿出精准扶贫这个利器,算是我们欺负人。就按传统的扶贫来说,中国也一直都遥遥领先印度。
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提出来的。那么,在这之前的2012年,中印两国的贫困水平有多大差距呢?2012年,印度的贫困人口,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一般认为,这个说法可信度存疑),有2.693亿人。而中国2012年贫困人口是9899万人。中国的贫困人口比印度的一半还要少。
经过了精准扶贫,就更不用说。中国政府提出的彻底消灭贫困的目标,很快就要实现。至于印度,我们就不揭人家短了。
为什么中印两国的扶贫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相当部分的答案正包含在作者的研究中。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对贫困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可能出乎大家预料的一件事是,即使在印度,现在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穷人了,也就是没有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穷人了。
现在世界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储备之下,其实已经实现人人都能吃饱饭。在吃的方面,贫穷的含义,不是吃不饱饭,而是吃得不够好,营养不足。而这种营养不足,主要是穷人自己造成的。
这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意思在于,大家对贫穷和穷人往往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认为他们肯定是吃不饱饭,所以扶贫首先要做的,就是给穷人提供更多的粮食。可是,因为穷人其实都能吃饱饭,所以,单纯增加粮食供应,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作用不大。
确实,在贫困地区,能看到人们往往都很消瘦,尤其是儿童,有明显的营养不良状态。而这种儿童的影响不良,危害尤其大,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他们成年后一生的经济水平。
所以,当代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穷人营养不良。而这种营养不良,仅靠增加粮食供应,很难解决。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穷人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更不是营养。他们主要考虑的是食品的口味。尝试过减肥健康食谱的人都知道,有利于健康的食品,往往不那么好吃,而垃圾食品则无一例外地都很好吃。结果就是,穷人吃下了大量不利于健康的食品,虽然他们吃饱了,但却营养不足。
只有对穷人有深入的理解,才能了解其中的原因。对非穷人或者富人来说,为了健康而放弃美味的享受,不难做到,但对生活压力很大的穷人来说,放弃美味,就是在放弃生活中少有的乐趣和享受。这确实是个艰难的抉择。规律是:你手里的钱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
在营养方面,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补铁、补碘、补锌,其实都花不了多少钱,补铁一年只需要大概7美元。补碘更便宜,两年吃一次药,51美分就够了。即使是穷人,经济上也完全负担得起。而这些微量元素对儿童成长非常重要,往往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穷人就是很难做到考虑这些影响长远的事情。他们往往因为日常的劳作二忽略了这些细小但重要的事情,结果就是造成孩子一生的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
穷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往往被其他人轻蔑地称为“劣根性”。作者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见到一个穷人。这个穷人说他很穷,家人的食品往往都没钱买,但作者却看到,这人家里却有电视机和DVD播放器。
有了钱宁可买电视机也不让家人吃饱吃好,这看上去真是很“劣根”啊,但对穷人的生活深入了解之后就能意识到,正如这个穷人所说,电视机比吃的更重要。
有了电视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要丰富得多好得多。这比每天都吃饱要重要得多。贫穷加乏味的生活,比仅仅是贫穷,要更难忍受。
实际上,在西方的穷人那里也能发现类似现象。西方的穷人,往往比一般人更热衷于购买最新型号的汽车、电视机、游戏机。看上去,他们极度缺乏自制能力,就是忍不住要浪费钱。这种现象往往被人用来证明穷人“自作自受”“不可救药”。
可实际上,穷人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要面对的压力很大。既然没有被饿死的危险,他们就转而选择让生活更舒适一些更丰富一些更有趣一些。强大的自制能力,是个奢侈品。穷人可用不起。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根据统计出来的人均热量摄入,认为增加粮食供应就能解决贫困问题,会是多么南辕北辙。
更重要的是,穷人的缺乏自制力、“自作自受”是不是他们无法脱贫的原因?或者说,我们这些非穷人,是不是比穷人自制力更强、意志更坚强、更有长远眼光?
根本不是。你别自我标榜自我吹嘘了。
缺乏自制力、意志不坚定、目光短浅……在这些方面,我们和穷人的差距其实差不多。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事情我们依靠外部环境就可以轻松做到。
就算家里的电视机不是那么大,也不会有人因此嘲笑我们。我们的社交足够丰富,回家只需要安静,不需要看肥皂剧来填补空虚。我们吃的食品足够丰富,已经包含各种营养和微量元素,无须想着再去专门补充。孩子需要打的各种疫苗,都有专业机构安排好,不需要我们去额外关心。我们家里有自来水,不必每天想着向往水缸中投放消毒剂……
一言以蔽之,我们很少需要动用意志力和现实对抗,我们只要随大流就好,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意志力,需要刻意和较劲,才能保持正常生活。而大家的意志力差不多,所以他们就显得如此“缺乏自制力”。
作者提出的解决之道,对西方人来说,显然是大开脑洞,甚至是个强烈刺激,那就是:政府要有家长作风,要大包大揽,要替穷人做各种决定,总之是要积极干预,而绝不能放任自流,要让穷人也不必时时事事动用意志力去“自由选择”,要给他们构筑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简单的撒钱放粮。这才是有效的扶贫之道。
可这在我们中国不早就是现实了么?凭这些观点,就能得诺贝尔奖了?
今天先聊到这里。下回我们讲讲小额贷款为什么不是他们说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