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史料巨献 | 建国后四十年的奇影异像(上)

2016-04-02 王莫之 不党群


作者的话——

“2012年,我为《TimeOut上海》杂志做了这个专题,当年策划的灵感是一部名叫《武训传》的老电影,曾经的禁片,静默了半个多世纪,突然出了DVD。《武训传》在大陆影史并非特例,同样由赵丹主演的《我们夫妇之间》也背着凄苦的包袱。还有哪些禁片?为何被禁?这都不是我对1950-1989年的国产老片开展扫荡的原因。扫荡是个枯燥、心碎的历程,但当你捕获到一位怪杰、一朵奇葩,或是一枚遗珠之时,这种快乐又是隽永绵长的。我从1500多部影片中选出这样30部被遗忘的极品,还专程去导演巨匠吴贻弓先生的家中做了一个专访,请他评点部分入选影片。”


1950-1957 粉色憧憬 ---


娱乐主导和政治统帅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其实就像南京东路与人民大道之于上海——平行的、著名的两条马路。所以,在这繁盛的新世纪,能上院线被有智观众吐槽的中国导演们,大多没这个资格,如果他们想要嘲笑在解放初期执导筒的先辈们。


这一时期确实欠收:《我这一辈子》(1950)、《龙须沟》(1952)、《祝福》(1956)、《家》(1957)。就艺术性而言,现在还为影迷提及的就这几部。抗日、反蒋、劳模、英雄,中国电影在辉煌的批判现实主义后,强行变道,驶上了类型片的激情铁轨。偶有关注当下的作品,也是浪漫化的轻喜剧、儿童剧,少数民族题材必须戴红领巾,如大导演吴永刚的《哈森与加米拉》。


挑食的影迷,可以在古装片、戏曲电影找到些许寄托。昆曲电影以梅兰芳、俞振飞的《断桥》(1955)为首,《十五贯》(1956)拯救了一个剧种;石挥导演的《天仙配》(1955) 引发了香港的黄梅调热潮;桑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迄今还是越剧电影的巅峰;京剧方面,几乎部部都是精品。好的古装片都是以古喻今,这在孤岛时期尤为彰显,在永远向上的新时代,吴永刚先生为何要拍《秋翁遇仙记》(1956)《林冲》(1958)——林冲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政治人物,吴先生在1939年就拍过《林冲雪夜歼仇记》。更值得反思的是吕班的“喜剧三部曲”的被埋没。这位在《十字街头》和赵丹搭档的喜剧奇才,为建国初的银幕贡献了三部真正的喜剧。

 

1.《思想问题》(1950)


无论形式、内容、命运,这部电影都堪称影史奇迹。佐临、丁力、毅之、叶明、鲁韧,114分钟的片长,导演工作居然动用了五大名贤。不是资源浪费,而是水源自滤,因为这实则是上海私营文华影业公司的一则检讨书,通过电影向上面汇报他们的改造心得。


故事自然是围绕思想改造展开。讲的是解放后的上海,形色人等进到革命大学,希望镀一层金。这其中有国民党的退役官员、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地主的儿子以及摩登小资,他们学习的目的各异,改造的快慢悬殊。喜欢戏剧或赖声川的观众不该错过本作。42年后,赖导在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玩的舞台噱头,本片玩得更极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特林堡、布莱西特,一应俱全。影片刻画的斗嘴戏剑拔弩张、扣人心弦,值得现今戏文系的学生好好学习,还由于完整记录了改造的四大法宝(上大课、分组讨论、私人谈话、读报),应该被当作资料片永远珍藏。更神奇的是,本片当年居然过审,文华厂也获准投拍了近十部影片,直到1952年1月并入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思想问题》海报

 

2.《我们夫妇之间》(1951)


如果说《武训传》是国产禁片里的状元,那么《我们夫妇之间》则是榜眼,而且它对当时电影人的威慑更甚于前者。影片的问题主要在于赵丹饰演的男一号李克。作为一个上海来的知识分子(记者),李克受命采访山东解放区的劳模张英,撰写她的事迹,两人在工作中相爱联姻,解放后,以工农兵干部的身份进驻上海。重回上海,李克的生活开始腐化——借镜头,可观摩诸多当时的游乐场所——夫妻间的情感也濒临崩溃。


影片的风格和议题(环境改造爱情)保持了郑君里执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的水准,除了结尾。和原著小说一样,本片也是一首欲扬先抑的赞歌,李克最后的醒悟挽救了家庭。小说的作者萧也牧当初有感于身边事,写下对新时代的一点感受,他给了小说一个喜剧结尾,给了自己一个悲剧。上映之前,萧也牧被打倒,影片为此在试映一周后紧急叫停。1970年,萧也牧被活活打死在五七干校。



《我们夫妇之间》剧照

 

3.《夫妇进行曲》(1951)


《思想问题》一样,这也是一部私营制片厂交出的检讨书,而在情节上,它和《我们夫妇之间》犄角偶合,改由女方捅娄子。洪谟导演的本作,基调温和,不像《我们夫妇之间》那样张扬,凌之浩饰演陈启元帅气有理想,忘我奉献,但这不足以让有关部门放行。因为检讨得不彻底,长江电影制片厂在当年9月改组为公私合营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


《夫妇进行曲》海报



4.《宋景诗》(1955)


没有《武训传》的受批,就没有宋景诗这个人物的异宝重光。1952年,调查组到武训的家乡山东堂邑调查,发现有宋景诗这样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两位名导郑君里和孙瑜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在他们联合创作的这部古装史诗里,农民起义的复杂性、失败的必然性还是顶风摆在高光下剖析。崔嵬饰演的宋景诗刚毅而富有谋略。除了当时罕见的宏大战争戏,影片还有一些观赏角度:华丽的绿叶龙套(陶金、吴茵、邱岳峰、舒适、关宏达、顾也鲁、奇梦石),贺绿汀的配乐。一代天骄石挥在片中最后一次光芒万丈(饰僧格林沁),两年后,在化身为俞涛执导完《雾海夜航》,他投海自戕。

 

《宋景诗》剧照



5.《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


演员出身的吕班痴迷喜剧,1955年,长影厂批准他创建“春天喜剧社”创作喜剧电影的请求。在1957年被打倒前,“春天喜剧社”总共拍了三部影片,在艺术上呈上升趋势。作为头炮,吕班的步伐有点过急,结果是,笑的调味被悲的愤怒所淹没。牛科长教育下手老崔,搞后勤工作,必须建立服务的观点。其实上,这位科长的观点是只往上,不顾下,职工宿舍破漏陈旧,他不修缮,光顾着为新来的张局长修建办公室。影片揭露建国初的官僚主义,下手已经不是喜剧的讽刺,而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狠毒”。



《新局长到来之前》剧照

 


6.《游园惊梦》(1956)

   

影史上共有三部《游园惊梦》,后两部都是昆曲电影,石岚导演的这部“急先锋”其实是部电影相声。即便放眼当下,本片也很先锋。六分钟的舞台相声开场白,接着侯宝林、郭启儒由表演者变为叙事者,确切而言是两位评论员。旁白在影史再平常不过,但是双旁白就不一样了。这种叙事模式在当时的中国多见于动画片,比如父亲和儿子的抬杠,著名的《广岛之恋》也用过,比本片晚了三年。侯宝林在片中无厘头到极点,将一个北京泼皮演得可恶又可爱,谢添的剧本无情嘲讽了新时期的不文明现象。猫和老鼠关在一起,狮子和狗关在一起,侯大林调侃说这是“矛盾统一”,但今人看来,难说是对“管理者”的影射。相声大师刘宝瑞在片中饰演长颈鹿管理员,给后人留下了他光华一生仅有的几秒视频资料。



并不是昆曲的《游园惊梦》剧照


 

7.《不拘小节的人》(1956)


吕班“喜剧三部曲”的第二作,无论是镜头语言、喜剧手法还是演员表演,都臻于佳境。片中的噱头多而活。开篇,文联主任做广播操,黑胶唱片弯得厉害,这广播操也练弯了。小生白穆(饰李少白)一开场就很雷人,在逼仄的火车车厢里,他和谐星殷秀岑(当时最胖的演员)联手完成的喜剧长镜头(90秒)堪称经典。影片的基调不仅是讽刺,连主角李少白都顶着讽刺作家的光环,但同时,这位举止粗鄙行迹猥琐的光棍,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麻烦制造者,害得邀请他来做报告的主任,只能一次次李刚化:“我是文联的”。蹩脚文人的酸腐,官僚出差像旅游,在本作中遭到无情鞭挞。


《不拘小节的人》剧照

 

8.《没有完成的喜剧》(1957)


吕班完成度最高的作品,尽管片名里有“没有完成”。本片非凡的喜剧魅力、前卫的(意识形态、叙事、运镜)创作理念,即便是今日观看都足以让挑剔的影迷震撼。如今的观众已经习惯了:先来一段剧情,然后再走影片字幕,但这样的处理在当时还很新颖。而且在本作中,那段片头实在太精彩。


多年以后再相聚的韩兰根、殷秀岑(一胖一瘦,在片中都演自己)对着镜头创作了一个叫“人喷饭的人肉360度旋转特写”(镜头没转,是肉在缓慢地转)。两人来到长春电影厂,工作人员正在拍一段排球戏(是的,我们看的不是纪录片)。更后现代,更作者主义的还在后面。文艺“砖家”易浜紫(一棒子的谐音)亮相了,李导演请他为“韩殷配”新搞的三个喜剧提意见。镜头切到舞台,三个节目依次针对的是建国后的铺张浪费、大吹大擂、儿女不孝三种风气。每个节目之后,易浜紫都会发表意见,一棒子把戏打杀。最意味深长的是结尾,易浜紫愤而离席,剧院前门关了,他被迫走后门,不巧被道具木梁砸中头部,一棒子打倒了。


艺术上,是卓别林默片与俄罗斯讽刺喜剧的精妙结合;思想上,是对社会恶风的披露。影片上映后,遭到空前批判,从导演到演员统统一棒子打倒,“春天喜剧社”也被迫解散。一个悲怆的休止符,不仅压在吕班和他的团队心头,更是在新中国的现实主义喜剧的发展中砸出一道天堑,震慑着所有电影人。



《没有完成的喜剧》剧照(这诡谲的表情包画风是怎么回事……





1958-1978 红色狂潮 ---


忽略“文革”十年,这时期的国片并不如大家印象中那么苍白。我们开始有B级片、科幻片、Cult(真正的精神崇拜)电影了。这时期的纪录片尤为难忘,比故事片更红色更主观。谢晋导演的《黄宝妹》(1958)立标兵;《南京长江大桥》(1969)《双曲拱桥》(1973)共谱人定胜天的交响诗;《上海今昔》(1975)则是城市进行曲;点到面,微观到宏观,世界真圆满。


当然,要谈艺术,还是请看戏曲。《游园惊梦》(1960)无愧为昆曲电影的珠峰——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华传浩,最耀目的角儿,最传奇的跨界,最招牌的戏码——《墙头马上》略逊一招,败在编剧。古装片方面,《乔老爷上轿》(1959)《林则徐》是喜剧与悲剧在当时的两块门面。我们开始和外国合拍故事片了,中法联袂的《风筝》(1958)和片中的孩子一样纯净,彩色的画面扫过北京,光影投射建筑美。《农奴》(1963)在强化阶级斗争的同时,我们的导演也有了凝思,视角也更普世、多元:《林家铺子》(1959)、《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4)。不少人都有同感,《舞台姐妹》其实是部“女同”电影。讽刺是喜剧的命脉,工农兵干部我们惹不起,嘲嘲老百姓还是可以的。《大李小李老李》(1962)噱的是工人,《李双双》(1962)是农民,《锦上添花》(1962)是知识分子,《满意不满意》(1963)的餐馆语境多年以后被姚周两位滑稽大师搬上了舞台——滑稽戏《满园春色》。只有《女理发师》(1962)吃了豹子胆,揭露干部内心对服务业的歧视。至于《三毛学生意》(1958),领导就怕编剧太仁慈。

 

9.《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

   

新中国的第一部B级片。影片的前七分钟是古装剧,痛陈十三陵一带自元朝以来的缺水历史;中间五十分钟是魔幻现实主义,皇皇水库平地起;接着镜头一切,转到二十年后,院长向毛主席、少奇同志(同志们请注意,1978年啊!)汇报去火星的准备工作,雨可以像水龙头一样自由控制,是科幻片。本片分分秒秒都是高潮,堪称红色电影的殿堂级史诗,完爆朝鲜小老弟,诠释了何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影片截图(一个表白)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预算不足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10.《魔术师的奇遇》(1962)


中国的第一部3D故事片(当时叫立体电影)。瞥开这点,以及陈强帅气的造型,本作实在乏善可陈。从中国商业片发展的角度,它也应该被铭记,当然,还有上海东湖电影院、纸片眼镜、我们的童年。

 
《魔术师的奇遇》剧照


11.《抓壮丁》(1962)

 

八一电影厂不光是抗日反蒋的王牌军,他们还拍喜剧,这部就是个中佳品,更难得的是,这是一部四川方言电影。



《抓壮丁》(专注表情包……)


 

未完
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