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诲永记 风范永存 ——深切缅怀我校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家赵守训先生
我国著名的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中草药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守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2月15日21时15分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赵守训生平简介
赵守训先生1945年毕业于西迁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1947年回母校任教,曾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江苏省高校“红杉树园丁奖金奖“等荣誉称号。赵守训教授作为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开创者之一,主编出版了以植物化学成分分类的《生药学》、适合建国初期国情的《药材学》和《中草药学》、以及《中药辞海》等著作;作为我国中药化学学科奠基者,编教材,建平台,育人才,建团队,亲力亲为,鞠躬尽瘁,为国家培育了一批高层次药学人才,育得桃李天下,对创建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做出了杰出贡献。
赵守训教授作为享誉国内外药学领域著名科学家,致力于药学教育及科学研究70余载,建树甚丰。先后开展60余种中药资源品种的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在异喹啉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及三萜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发现新化合物200多个,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奖项10余项。
树人百年留美誉,才德千载存世间!赵守训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家,无论是做学问、做人皆为楷模。作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先驱者和广为尊敬的模范教师,我们深切缅怀赵守训先生!
赵守训先生永垂不朽!
环境熏陶,成长经历
促使他立志投身于药学事业
赵守训,1922年10月生于山东齐东县吴庄。他父亲是著名中医。家乡有一家颇具名气的保生堂,门口挂着“岐黄事业,地道药材,遵古炮制”的金字招牌,药房后院是药材加工作坊。赵守训小时候读过私塾,他的私塾老师就是这个药房的一位老中药师傅。在此影响下,赵守训有机会在这家中药房里亲眼目睹了炮制中药材的全过程,渐渐对神奇的中药材产生了兴趣。进入中学后,他还利用假期到这个药房协助老师傅配药方、包药包、制蜜丸和熬黑膏药等。在这一环境的熏陶下,他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领悟到用中药材治病的无穷奥妙。
“七七事变”之后,刚初中毕业的赵守训,毅然参加山东周村复育医院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南下到了武汉。由于他当时年轻又缺乏专业知识,被安排到新成立的136后方野战医院药房工作。面对艰苦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他边工作边学习,虚心求教,勤于思考,逐渐掌握了诸如配制棕色合剂、Eusol’s消毒液、酊剂、散剂等的方法与技能。上述经历,促使他立志选择从事药学事业。在药房主任张勃然药师的鼓励下,为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他报考了西迁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先在该高校高职调剂生班就读,取得全班最优成绩。1941年又考入该校4年制药本科,1945年毕业。抗战时期,高等医药院校应届毕业生都要被征调服务后才发给毕业文凭,所以赵守训直到1947年才有机会回到母校工作。起初,他主动担任植物化学和生药学助教,1953年开始独立授课,而后,他一边授课一边进行科研,并不断编著新教材和相关新参考书。1963年至1965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进修,师从朱任宏教授。1978年升任教授至2003年退休,曾任中国药科大学中草药化学教研室、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结合教学,他研究过60多种中草药,在异喹啉生物碱、三萜、二萜、黄酮等类成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鉴定出近百种良好活性成分,发现新化合物200个,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300余篇论文。其中分别被SCI和ACS收录72篇和百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20余篇。由他主持或合作主持的编著和研究项目较多,其中“马王堆一号汉墓中草药鉴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草药学》(中册)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蝙蝠葛生物碱肌松药研究”和《药材学》获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水菖蒲主成分及其新制剂研究”和“23-羟基桦木酸体外抗恶性肿瘤作用的研究”获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和南京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3)。他参加的“白头翁质量标准的规范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的“关白附甲素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刘静涵主持)和“吉玛降糖二类新药”(叶文才主持)等7项,均获发明专利。“中药资源及资源化学基础与应用示范性研究”,2008年获教育部研究成果完成者(第20名)证书,并获第五届江苏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赵守训教授曾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奖、江苏省高校教委“红杉树园丁金奖”、国家教委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证书及奖章,并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赵守训教授曾任广东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亚太传统医药》等杂志编委会顾问。1980年,他参加中国药学教育考察团赴法国考察,1985年参加中国医药科技代表团赴罗纳尼亚考察,1990年应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中草药学术会议作大会学术报告,1999年应邀赴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2005年应邀赴台湾亚洲药用植物资源学术研讨会作大会报告。
改进教法,指导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在1958年的教学改革中,学校将植物学、生药学、植物化学及植物栽培一并归入药材学,教学内容重与教学时间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个矛盾,赵守训教授认真钻研、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有自学实践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一种中药材,指导他们深入中药房、药材公司仓库,理论联系实际,并对照中药名著和论文比较其内容的差异,发现问题,寻根问底,广泛阅读有关期刊,补充新内容,整理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求学生将学习所得加工成文章,鼓励他们在学报、杂志上发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取得了进一步开拓创新的效果。
70年代末,赵教授针对“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本笔记,力争考百分”的教学模式与弊端进行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他认识到:课堂讲授的内容,只是最基本、最纲要的入门知识,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有限的内容,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图书馆是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学会从万卷图书和电子读物中快速而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与信息,应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于是,他倡导“人人熟悉图书馆,人人热爱图书馆,课课联系图书馆”,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包括电子阅览),要求学生能将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从图书、电子书或网络中查找出来,阅读其原文,了解有关前沿的新知识,并能批判性地接受和利用资料与信息。
例如,他在教“天然药物化学选论”时,就结合教材重点章节,指导学生选择参考书进行自学,分析评论其优缺点,熟悉一般专业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传授其新的研究成果及动向,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再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专著,检索文献,写出讲稿在课堂上报告,经集体讨论后,再由教师补充总结。对研究生,还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选题,自定题目,撰写综述文章或专题研究论文,向大家报告,组织讨论,教师评分,并向有关学报、杂志推荐发表。
为了提高研究生熟练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赵教授在“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文献课”和“中药、天然药物论著选读与评述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查阅文献,追踪前沿信息,寻求正确答案”的方式组织教学。针对中药、天然药物内容复杂、深奥的特点,他从国内外出版的著名权威性新专著、经典辞典或学报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有特点、有趣味的问题和有贻误的问题,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现场指导检索文献资料,进行阅读评议,追根求源,以最终求得正确答案。经过多次这样的辅导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检索文献资料的兴趣和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有几位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曾从国内外学者的论文中发现使用结构式和结构上官能团定位的错误、植物拉丁学名的误用、成分的混乱,以及所谓新结构记述的错误;还有学生依据文献光谱数据的细致分析比较,发现某国外学者发表的论文中记述某些紫杉烷类化合物母核为“6-8-6碳环”是旧的遗误,指出应为“5-7-6碳环”,并在学报上发表了文章,成为从文献查阅实践中写作的新论文。凡经过赵教授辅导过的学生,只需给他们一个正确的中药名称、成分名称或化学结构式,他们就能够迅速打开图书馆中的万卷论著以及辅以光盘和网络信息,从中获得需要的全部内容和数据。显然,他教的学生已达到能知中药、天然药物化学“天下事”的水平,并具备“沧海一粟”的文献研究能力。
立足创新,精益求精
编纂具有当代水平新的中草药学教材及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生药学使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书中用的多半是非国产药材,就连选用的中国药材,其名称用的也是拉丁文。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学校领导鼓励教师自编符合国情的教材,这一重任便历史地落在一批中青年教师的肩上。赵守训教授接受任务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加班加点,埋头学习,整理资料,撰写书稿,于1953—1954年先后写出了《生药学讲义》和《植物化学讲义》。在此基础上,与徐国钧教授编写的《生药学讲义》合并作进一步整理,1958年正式以《生药学》为名出版。这本《生药学》专著是中国首次以化学成分编类的教材,并具有生药显微鉴别的特色,它曾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十余载。香港卫生出版社也曾翻印过(1971年)。
1958年,他随学校考察团到天津、北京、上海、杭州参观学习,看到医院药房过去常用的生药制剂,如酊剂、散剂不见了,而中药备受青睐,同时还看到许多中外贸易合同里,有不少中国药材出口交易的项目。回校后,他决定编写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药材学》大型教学参考书。为写出这本书的特色,他带领研究生、青年教师到南京药材公司仓库、中药房蹲点,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和总结中药老师傅的实践经验,整理出中药材的品种规格,中药材的鉴别、采制、贮藏、炮制,以及生产与应用等系列的资料,并以此为基本素材,以中药材品种为纲目,写出《药材学》(上下两册)教材的初稿。再结合教学,先后组织三百余名学生分头校对、审核,最后由赵守训审定。他还曾住在出版社数月,以最后审校清样。1960年,这部巨型专著正式出版,其内容,既反映了中药师傅们的实践经验,又体现了当代医药新成就。它的出版问世,堪称中国药材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此,苏联《药剂业杂志》曾发专文对此书作了介绍和评价,香港邵华书局和台湾启业书局均翻印过三版。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兴起中草药的高潮。1971年,学校领导抓住机遇,策划组织50余位教师进行《中草药学》的编著工作。赵守训教授任全书化学成分组组长,负责全书中草药化学成分、应用、相关文献,以及该书上册总论的编写工作。该书共分上、中、下三册,至1987年先后出版,前后经历约15年。当时,由于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大多下放,全书的审核、三校清样均由主要编者自己负责,赵教授便亲自深入车间直接与排印师傅联系进行校正与补充,以确保质量,减少错误。这部大型中草药教学参考书出版之后,深受同行读者的欢迎,称赞它是一部国内首次引注原始文献的新著,具有当代前沿水平。
1989年,以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为主编单位,联合组织编写《中药辞海》巨型工具书。参与这项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前后多达300余位,赵教授担任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主编之一,全书化学组组长以及第三卷第一主编,全书五卷的终审。《中药辞海》这部巨著共2400余万字,1993年至2003年全书1—5卷先后完成(只有第五卷补篇因出版社有故尚未出版)。在长达14年的编著工作中,作为全书终审的赵教授,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编写任务外,还得集中全力,不辞辛苦,精益求精地对全书的中药材概况、生药、化学、药理、临床等板块内容,一一反复审阅,随时提出修改意见。例如,对土元胡、黄藤、山茱萸等的正确学名写法,各条目的文献引用,药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均作详尽的审阅记录,并说明修改缘由。他还采用了他的科研小组和学校其他组的科研成果,对书中所有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了复核和补充。在审阅中,他发现在“甘肃枸杞子”的成分下,收录了印度学者误用同一学名植物的研究结果,记述它的成分含有莨菪碱,阿托品在1%以上。如果这样引用,这就把中药“甘肃枸杞子”说成是剧毒药物。对此,他专门安排博士生进行实验研究,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否定了原书稿中的错误引用,并在《中药辞海》中加释说明,中国枸杞不含上述成分,可以放心应用。再如,麦冬有浙麦冬(第三年采收)、川麦冬(第二年采收)、湖北麦冬(为山麦冬)、短葶麦冬、日本小叶麦冬、日本麦冬栽培变种,它们的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其品种也有差异。一般中药著作中多在“麦冬”这一中药的成分下笼统合一记述。蟾酥、蟾皮、蟾蜍的成分也是笼统记在“蟾酥”名下,这有失科学性。赵教授则依据原始文献,一一分别记载。对有关常用中药白头翁中记述方式,他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将正品的白头翁与其他的“白头翁”的化学成分分开记述。他和同业们的共同努力,大大增强了《中药辞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其对中医临床应用更具有参考价值。
治学严谨,求真务实
为改写“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提出新论证
中国古代“本草”书里是否有化学成分的药物、药物化学及应用的化学药物是外国在先还是中国在先?这是中药有关学科、药物化学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关系如何来写“中国药物化学发展史”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学术问题,不少国内外专著中都是把人类发现吗啡(morphine)作为世界药物化学的开端,总是从1769年瑞典药师、化学家K·W·Scheele制备酒石酸,和1804—1806年法国药师Derosne及德国药师F·A·W.Sertüner自鸦片中分离出吗啡开始记述的。赵教授在过去的教学中,在编写“植物化学简史与发展”的教材时,也曾沿用过这一传统的记述,但是他一直心存疑问。
1958年,赵教授在编写《药材学》中,需要写“中国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一章,他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他研读了很多有关中外著作,包括《本草纲目》和化学史类书籍。经反复考证,发现以往沿用的植物化学发展史的起源说,其结论是错误的。事实真相是,西方国家对吗啡研究,自1806年确定了它是一种碱性天然纯有机物质起,直到1925年菲核确定之后,吗啡的结构式才确立,1952年合成成功。赵教授还进一步查证了不少化学元素(O、H、N,苯环等)被证明的时间,从中加以比较,进一步确证不仅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是医药化学之源,中国古代“本草”中就有很多化学药物,如无机化学药物有红升丹、朱砂、银膏、轻粉、炉甘石、砒霜等;有机化学药物有龙脑(冰片)、樟脑、青黛等,以上这些化学药物都比西方国家发现酒石酸(1769)和吗啡(1806)要早得多。
赵教授把这一正确结论写进自己编写的教材,在教学中还向学生介绍其中的缘由,并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78年在瑞典Uppsala大学成立500周年纪念会上,曾以“中国炼丹术与古代化学”为题的学术报告时,就指出“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论点,为什么过去我们对自己国家古代本草中,很早就发现发明的那么多无机、有机化学药物却视而不见呢!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作为一名中国的中药工作者、天然药物化学工作者,理应深入学习自己祖国的科技发展史。”他常常在学术会议上理直气壮地指出 要改变那种认为“中药只是天然药材,与化学药物有着天壤之别”的观点。此间,他还相继发表了《中药与化学》、《中草药化学研究进展》(《国内外医学进展》,1983)、《我国古代本草中化学药物研究成就》(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周年纪念,1985)、《李时珍对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贡献》(《药学通报》,1988)《世界最早应用的天然有机化学成分药物—龙脑(冰片)、樟脑、麝香草脑》,(北京大学药学院等.2005北京国际生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论文。尤其是在《中国本草药物化学发展史略》(《中国药学教育》,1999)和《中国本草化学进展》(《药物化进展》第一卷,彭司勋主编,2000)两文中,以“冶金与金属化学药物”、“炼丹与无机合成化学药物”、“升华法制备纯化学药物”,“汞齐合金技术与本草化学药物制备”,“制药配伍与火药”,“酶解、酸解、碱解、氧化制备药物”,“本草植物经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制备化学成分药物”,“中国本草药物有关理化鉴别方法”等方面的实践、发现与发明,全面阐述了中国本草药物化学的主要成就。这项研究成果,为改写并如实反映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纠正国内外部分专著及部分高校教材中的遗误,提出了科学的依据。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为祖国中医药学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赵教授曾兼任学校工会文教委员及夜校校长。当时学校的工人多为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他动员鼓励本校的工人全部上了夜校。这些工人在完成初中或高职班学习后,有的担任了学校的教辅工作,有的当上了学校制药厂的副厂长或车间主任,个别同志还获得了副高级技术职称,在学校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他还精心组织全校教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活跃大家的身心,增进友谊。当年,除个别年迈的教授外,全校教工都能参加一项课外活动,其场面可谓盛况空前。
他在任教期间,除主要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之外,还曾先后主持过“全国中草药化学师资培训班”、“越南留学生中药班”、朝鲜留学进修生的教学。无论是本科生的课、研究生的课,还是培训班、留学生的课,他都认真组织教学,选编教材,改进教法,精讲多练,辅以专题实践,深受大家的好评。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几乎年年都有外校青年教师到他的班上进修,其中有的教师只能进修半年,听不到他讲授的文献课,他就挤出时间为他们另行开课。有时还有不同学科的学生向他请教,赵教授热情接待,给他先讲述了文献检索的意义,再约定时间专门为他辅导,带他走遍学校各阅览室,指导查阅文献,给他介绍有用的参考书。有的学生还特意撰文刊于《中国药大报》,以表达他对赵教授的敬意之情。
走进赵教授俭朴的办公室,最为抢眼的是整排书架和桌子上堆放的中外药学专著和资料。凡经过他研读和审阅的书刊,里面都加有许多的标签,上面写着勘误,或注释,或心得。他教育学生不能迷信权威,要用审视的眼光读书,既要从中获取新知识,又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赵教授在编写《中草药学》时,收集整理收集许多有关中药化学成分卡片,当他得知兄弟单位及同业要撰写《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时,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些资料卡片给两本专著的委员会,供著作的编者选用。赵教授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无私奉献的协作精神,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几十年里,学校为赵教授三次安排过专职助手,他从不利用他们做与业务无关的事,而且一有机会就主动推荐他们去深造。在3名助手中,一名已获得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一名获得乔治亚大学博士学位,另一名早已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他们都成了专家,正在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他对于招收的研究生更是严格要求,关怀备至。他看到某些学生书写的汉字难以辨认,就跑到书店为他们买来字帖,勉励他们练好字。在逢有国内或国际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时,他总是尽可能带研究生去参加会议。在研究工作需要时,他还主动为他们联系条件好的研究单位,安排他们去短期学习,以确保高质量完成培育研究生的任务。多年来,他的学生有的被邀请加入了美国科学协会,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有的早已成长为博士生指导教师,还有的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守训教授锐意教改,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大批从事中医药学事业的创业型、创新型人才;他结合教学与科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于笔耕,编撰出版具有当代前沿水平的新教材、新教学参考书及学术专著23本,共计4000余万字;为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建设、中药材资源的整理开发与应用,充实和丰富祖国的医药学宝库,以及如实反映“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推进中药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守训先生的一生是为祖国药学事业执着奋斗的一生。他孜孜不倦、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以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并必将激励我们中国药科大学师生不断前行!
药大人都在看:
来源:中药学院
文字:姜晨
图片:赵守训学生供图
编辑:王永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