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梦”提出十周年,也是药大追梦人的十年。十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们接过前辈“保健民族”的接力棒,将“精业济群”校训精神与药学特色教育、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以“五育并举”致力于培育全方位发展的药学人才。历史观照现实,传统融入现代,文化开创未来。十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经过不懈探索,初步打造出一条具有深厚底蕴、鲜明特色和实践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化道路。上一期“药大这十年”专栏,我们共同回顾了学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改革创新举措。“药大这十年”系列报道之六,让我们共同品味“药味十足”的校园文化,感受这股推进医药强国梦的“精气神”。
1937年,我校创建不久,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迫内迁。西迁途中,“巍巍我校,屹立江东,志在起废振癃……”的校歌曾是战争年代国立药专(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学生“精业济群”的冲锋号角;当代校园里,“墨香药园”“沸点光影”“凌霄天籁”是新时代药大追梦人奋进在“医药强国梦”道路上的文化星光。当镜湖遇见“祥云献瑞”,当日月亭邂逅“鹊鸣报喜”……一纸录取通知书,于方寸之间凝聚着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人文风貌和精神品格。“折扇、书签、剪纸、纸雕、长卷……”10年间,中国药科大学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为每位准大学生留下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大学初印象。但在药大校园,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缘分却不止于此。阳春三月的樱花节,师生共赏“汉服秀”、共品樱花饼;在初夏端午,包粽子、制香囊、旱地划龙舟,感受妙趣端午;每逢中秋佳节,思乡入馅,你可以亲手炮制中药月饼,赠予远方亲朋;在冬雪纷飞里,“翰墨迎春”活动上,师生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用“福”字、春联祝福新年平安幸福。除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系列讲座、社团活动、课后实践……中国药科大学不仅让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更让文化基因深入人心。“我从小爱好学习书法,而正因为本科时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让我有机会在课堂上聆听到校外书法名家的专业讲授,再加上参与学校墨香艺术空间的各类赛事活动,我从而萌生了专业学习书法的念头。”曾就读我校中药学院的胡毓同学,2015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取了东南大学的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现在从事传统印学文化的传承工作。除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文化优秀青年”这些“标签”,胡毓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今年,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药大校园,开设《书法创作》公选课。“没想到中国药大作为药学专业类的院校,充满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让理工科的学生能够通过通识课程、参与专业的艺术实践,领略到现代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作为学长,我也想延续药大文脉,把这份人文关怀传递给学弟学妹们。”近年来,学校以课堂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美育课程标准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健全考评体系,将美育工作评价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类课程为重点,引入精品在线艺术课程,丰富美育课程资源,推进课程形态与内容创新。2022年,学校再次丰富美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开设《中华母语唱歌养生教学与实践》《中国传统舞蹈塑形训练》《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医药文化》《民族器乐概论》等课程将声乐、器乐、文学、美术等形式与中医药文化、养生观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了深入学生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艺术情操,活跃人文气氛,学校还积极探索美育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相融合、艺术实践课程与社团指导相融合等方面深化合作。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校团委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教师赵贵清副教授指导的两个艺术团不断焕发生机活力。“2011年成立的墨香艺术空间,我们开始探索用文化创意作品的开发创作与推广,将传统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与当代设计、视觉创意相结合。到2021年成立雕版印刷艺术工坊,我们想发挥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将流传于扬州雕版印刷和金陵刻经技艺得以活态传承。结合药学博物馆的馆藏,在实践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赵贵清副教授介绍,“我们除了把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请进来’为同学们讲授系列非遗艺术的讲座和实践课程,我们也“走出去”,发动同学们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开展文化元素传承与创新实践,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此外,学校还打造“墨香药苑”系列讲坛,邀请美育方面专家与艺术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传艺授业,并在美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让广大师生提升艺术感受力。“2016年11月16日,本馆建成开放,分六大板块向大家展示一代代药大人精攻药学事业、造福人民健康的成就。”走进校史馆,穿越86年的风雨兼程,感悟当年前辈先贤办学的初心;“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著名生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徐国钧教授带领下,用显微鉴定的方法鉴定出了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含有茅香、高良姜等9种药材,在本馆珍藏了其中6种原品。”身处江苏药学博物馆,随处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与现代药学技术的碰撞。传承校史校训,不应让博物馆的陈列品“束之高阁”,而应让药大的文化血脉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中。这10年,学校不仅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药学生誓词内涵底蕴,凝练中国药大文化品质特色,也在思索如何活化“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树立理想信念、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讲述校史校情、感悟药学教育事业发展变迁。每到开学季,中国药科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都会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学校通过组织新生齐唱国歌校歌、宣誓“药学生誓词”,参观校史馆、药学博物馆等形式,弘扬学校悠久的校史文化,激发新生知校、爱校、荣校的主人翁意识。用光影记录、全媒体展现,2016年,学校推出校庆80周年纪录片《药本千秋》,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中国药科大学八十载风雨沧桑、硕果累累的办学历程;2021年,在建党百年和85周年校庆这一交汇点上,学校推出《药学大家——两院院士徐国钧、彭司勋生平纪录片》。纪录片在视频制作和视频推广时,更注重“接地气”的叙事手法、推广方式,综合运用校史资料、校友资源,通过全新演绎全新表达,让久远的校史故事打破时空界限,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校庆85周年纪录片《药世风华》则将红色校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相融合,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理念,将鲜活素材融入纪录片创造全过程。“当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进药大的时候,他身先士卒,用坚持和坚守,撑起了药学事业半个世纪的铮铮铁骨。”2019年5月,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第三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开幕式上,根据徐国钧事迹原创的情景剧《点亮一盏灯》生动还原了中国著名生药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徐国钧院士的励志故事。“中国药科大学有着悠久的校史,也拥有着一批值得敬仰的药学先行者。药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的素养,也应该对药物发展史、中国药学史、中国药大校史有所了解。我也在思考,如果我不去沸点话剧团,可能会对校史一无所知。”因为热爱话剧艺术,2020年,大二的傅云涛加入沸点话剧团,2021年,他参演了以学校前身——南京药学院为背景的话剧《第二次握手》。“理工学科看上去是一个个冰冷的公式和实验,但其背后蕴含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们炽热的研究热情。塑造一种‘前赴后继,投身医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的校园文化情怀,是培养新一代的药学工作者过程中的一剂‘强心针’”。除了情景剧《点亮一盏灯》、话剧《第二次握手》,话剧《国药西迁路》讲述了国立药专(中国药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孟目的先生等一批仁人志士在抗战期间带领国立药专西迁办学的故事,再现了抗战时期的铿锵校史。“大学四年是我最为快乐和自在的时光。我无时无刻不在发掘药大如诗般的意境。让我同样怀念的,是大学对于自由学术氛围的建设和对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就读期间,我与其他同为生命科学爱好者的同学一道,建立了一个以探索生命科学奥秘为主旨的社团,我有幸在本科阶段就打下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健康中国建设的决心。”2018级生科院毕业生赵启航在校期间,曾创作改编了药大版的《南山南》和《成都》。除了热衷文艺创作,他认为,科研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学校积极举办科技文化节、“中国药学会科普进校园”“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校园”“中药文化月”“校庆活动月”系列科普讲座等活动,不断打造主题化、品牌化、特色化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院一品牌”工程,不断推进“药味”十足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说文解字》有云:“藥,治病草。从艸,樂声。”音乐的根本是和谐,和谐来源于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药之配伍。如何在一所药学专业类院校打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依托各类大学生艺术团,挖掘校本文化,研究校本文化育人价值。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选择学医或学药为人类的健康而奋斗,其实就是选择了善良。药学生不仅有外人刻板印象中的理性,也同时具备心怀大爱的感性。是人文赋予我们温柔,让这份无声的善良有温度。”凌霄合唱团女低声部部长吴若尘是一个开朗热情的姑娘。她表示,虽然学业繁重,但是加入合唱团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从2012到现在的十年间,在‘藥樂融通’这一理念的支撑下,老师们不断探寻与学生内心的交流方式,找到艺术与身心的和谐关系。我认为和艺术专业学生相比,药大的同学们拥有更多理性思维的优势,当他们无需将艺术作为未来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纯粹的兴趣和爱好来追求时,那么理念、视域、心境便会在感性的滋养和催生下,在艺术作品的打磨中不断升华而成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生命之美。”校团委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校凌霄合唱团指导教师李众川副教授介绍,自2009年建立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之后,各种文化活动就不再是零散的。学校汲取药学文化,加强艺术教育,深入挖掘音乐、艺术设计、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药”文化的联系,构建以“藥樂融通、藥藝互通、藥劇贯通”为特色的艺术教育形式,不断推进艺术教育的整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学校坚持美育品牌打造与平台建设相协同。打造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墨香艺术空间、话剧团、曲艺团、文鸿朗诵团和雕版印刷艺术工坊等大学生艺术团,其中3个艺术团体获评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学校将艺术展演与展览作为艺术实践教学成果分享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坚持校内汇报演出与校外竞赛展演齐肩并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有影响的艺术展演系列品牌活动,持续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素养。“从2013年由27人组成室内乐团,发展成为123名团员的交响乐团。从只有小提琴、长笛、钢琴等少数乐器,发展成为声部完整的大型交响乐团。这些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交响乐团的排练场地、乐器设备、课程师资等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谈及校园文化十年的发展变迁,校团委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校交响乐团指导教师严岩老师感慨万千。“当澎湃的交响乐声响起的时候,看到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欣赏,看听到台下观众如雷鸣般的掌声,感受到音乐会后观众热情地与我校学生交流,我深深为中国药科大学感到自豪,为中国药科大学的美育工作感到自豪,为中国药科大学交响乐团团员感到自豪。”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乐团精心策划,采取“讲解”+“朗诵”+“交响音乐会”的形式,率先在江苏省举办首场党史主题交响音乐会。音乐会生动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艺术表现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此后,党史音乐会还参与到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成功在江苏省盱眙高级中学、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和南京工程学院举办,并受江苏省文旅厅邀请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党史主题交响音乐会,这也是我校首次受邀在社会举办专场音乐会。此次演出打通了我校以美育服务社会路径,发挥我校以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以美育实践服务社会的平台。2022年,中国药科大学交响乐团将继续参与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通过举办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主题音乐会等形式,将高雅艺术送进中小学。
弘扬志愿精神 以“兴药为民”的使命文化服务整个社会
“我校首任校长孟目的先生曾反复教导学生,‘药品是治病救人的,我们是专门跟药打交道的,志向一定要远、心术一定要正、品德一定要高’。是的,做药是需要情怀的,那么在抗疫中成长起来的药大学子就彰显了这份情怀。去年暑假,在德尔塔病毒的危害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晚上在网上临时通知,不到2个小时就有500多名同学毅然报名参加第一次南京市的志愿服务,此后有1500余人次参加了志愿者服务;今年,在与奥密克戎(Omicron)的持久战中,同学们为校内提供了6000多人次的志愿服务。困难面前,行动比陈词更重要,同学们的表现生动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内涵,让我对医药强国的建成充满希望。”在2022级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来茂德在发表题为《于抗疫中成长 在坚守中精进——致在疫情中成长的你们》的讲话中点赞学校的志愿者,并教导毕业生“立志、立心、立德”,持续拥有“初心证”。时任校长来茂德发表题为《于抗疫中成长 在坚守中精进——致在疫情中成长的你们》的讲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10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基地,以“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展现青年学生风采”为思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追求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2014年,410名“小青柠”在南京青奥会上闪耀着药大青年的青春风采;2016年,1000余名志愿者在“八十华章、砥砺前行”口号的激励下向展现着良好的药大形象;2017年,181名药大“小流苏”辛勤服务江苏发展大会。投身“西部计划”、致力“乡村振兴”,参与服务国际药学会会议,他们以“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的使命文化鼓舞心灵;服务新生开学、美化校园环境、助力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他们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帮助身边人、温暖整个校园。“每次参加核酸检测志愿,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参加核酸检测志愿工作,我感到志愿工作并不轻松,同时更加敬佩工作强度更高的医生们;第二次,老师、同学们的理解与积极配合,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第三次,在维持秩序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理解是相互的……”经过培训+实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生物制药专业的刘思奕很快就能适应核酸检测志愿者的工作节奏,“在志愿工作中,我不断学习,也不断成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学校教会我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人生道理让我不断从中受益。”现在云南省中共姚安县委组织部工作的我校2012级中药学院本科生马云倩如是说。虽然现在已不从事药学研究工作,但回首大学时代,她曾累计带领600余名志愿者进入深山老林寻找草药,寻访大山深处的民族“赤脚医生”,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地,访谈著名少数民族医生50余位,收集道地中药近200株,并移至校药用植物园。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经历为她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也因此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无论我们是否从事着药学相关的行业,都始终铭记着‘精业济群’的校训,怀揣着匆匆四年关于药大的文化记忆,心怀对生命的崇敬、自然的尊重,我们都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让学校‘以我为荣’”。下课铃响,走下课堂的胡毓继续思考书法艺术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思路。“‘你在镜湖的亭台里嫣然倾杯,我在樱苑的幽径前一阕芳菲,宛然独笑奈何轻梦,魂牵书声半夏熹微,风裳水佩,天鹅影,月下归……’‘……色谱电泳和蒸馏,印迹生命温柔……’这些让我难以忘怀的词句,正如我难以忘怀的大学生涯般,浪漫而充满理想,奔放而又含蓄隽永。”夜深人静,埋头科研的赵启航偶尔会回想起往日充满诗意的大学时光。“在食堂兼礼堂的会场里,我们曾有幸观看安登魁、严永清教授领衔与学生同台演出话剧《于无声处》,激动人心的场景,如潮般的掌声至今似乎还回响在耳畔。枯燥中的多彩、艰难中的拼搏,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奋勇前行。”我校1978级的两位校友汪啸洋、虞萱在校庆80周年征文里记录的时光虽已远去,但每每读到这质朴的文字,却总让人动容。艰难岁月里的探索,繁荣发展中的力量……十年,在药大86载办学历程中只是一隅,但它传承着属于药大的独特文化基因。大学几年的文化体验,在每个药大人生命中或许只是一段旅程,但却可能成为伴随一生的感动。“以文化人”的十年,也必将成为药大人追逐中国梦、绘就医药强国梦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获评2013-2015、2016-2018、2019-2021年度江苏省文明校园江宁校区获评2018、2020年度“南京市园林式单位”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第二届亚青会、第二届青奥会、江苏发展大会、江苏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江苏省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面对南京市新冠疫情,紧急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到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电话流调等工作,5人荣获“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在寒暑假及日常,广泛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社区行动”等实践活动。5次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支团队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22年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组混声合唱和青年学生组合唱组二等奖;2021年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2019年,《石破天惊逗秋雨》系列作品入选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2018年,器乐演奏《时辰之舞》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17年,《墨卷》《Rabbit's Hope》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2014年《“孝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参评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奖并获特色展示项目奖;2014年,《火·源》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2012年,《四喜新语》系列作品入选第七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