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永清 | 守一份老手艺,染一片匠人心



她,是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扎染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老师,民俗艺术研究中心、省级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手工印染》负责人。


是她,以布匹为载体,蜂蝶鱼鸟、花木山水,将峨眉扎染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峨眉扎染


匠人

王永清


在峨眉这个以秀甲天下闻名中外的宝藏城市

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她叫王永清

是坚持扎染技艺三十二年的非遗匠人

在繁忙的当代生活里不徐不缓地走着自己的路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曾广泛盛行于峨眉一些乡镇

民国时期,峨眉县就有染整同业工会

县城有10家印染作坊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染坊逐步消失

进行扎染制作的妇女越来越少

峨眉扎染只在民间有少量实物遗存



“峨眉扎染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是峨眉人民精神文化和艺术生活的体现,

是峨眉染织业和民间工艺发展的历史依据,

也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不想看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失传

一份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支撑着王永清踏上了峨眉扎染的复兴之路



遇见扎染,布里生花


作为传承人
王永清仿佛与生就肩负着特别的使命

幼时的她,常看到妈妈通过染色翻新衣服

又看到邻居用黄柏染衣服

稚嫩的眼光从此着迷于布匹上的变幻莫测

从小对此情有独钟的她

对扎染从喜爱,到敬畏,再到守护



她记得自己第一次

研磨熬煮染料、浸染、等待、拆线

拆盲盒般看到布料上出现的图案

从第一步中对自然的喜恋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操作下来

慢慢转化为对历史、对人文的厚爱



1993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王永清

来到我校当时的美术系任教

开始对峨眉扎染进行整理、挖掘

她通过聆听口述、收集遗存实物、翻阅史料、

亲手制作等方式不断进行整理、发掘

峨眉扎染这项古老技艺在她手中逐渐恢复起来



在长达20多年的收集、整理、恢复过程中

王永清也将峨眉扎染进行了技艺上的革新

并将其与绘画、现代艺术审美相结合

2013年,王永清将峨眉扎染成功申报为

峨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王永清被评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峨眉扎染成功申报为

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匠心独运,一染天下知


对王永清而言

峨眉扎染这种古老的技术,跨越时光

击败了如今唾手可得的五颜六色的纺织品

峨眉扎染是手工艺园中的一枝艳丽奇葩

它不该默默无声的消亡

新的时代它应该有新的光彩



听说哪里有峨眉扎染的老师傅
路程再远她也要去寻上一寻

知道了哪里有一块精美峨眉扎染

千难万难她也要去看上一看

收集研究实物、查阅资料、外出考察……

峨眉扎染在她的努力下从缺失到完整

从“濒临消失”到“成功申遗”,可谓绝处逢生



在恢复和传承峨眉扎染技艺的过程中

她大胆探索扎染艺术化的可能

突破了扎染色彩单一的传统

发展了彩色扎染,融“画”入“染”

将扎染艺术化,扎染图案取材广泛

或山水之意,或佛陀慈悲,或花鸟鱼虫

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如大师的泼墨意境……



常见的扎染,蓝白相间,颜色分明

王永清创新的扎染作品打破这个传统

其中《山花烂漫》获中国工艺美术

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国宝大熊猫》、《油菜花开 》

获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水墨峨眉》、《根深叶茂》获天府宝岛

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等省市级以上奖项20多个



用一生,守护扎染之美


纷繁世界的五彩斑斓,是人们对美的向往

但对于王永清而言

世代栖居的峨眉就像是一块染布

她所承袭和发扬的

是在这蓝白之上浸染自己的人生色彩



浮世三千,喜欢的事物有很多

而她只愿做个平凡的守艺人,慢慢老去

如果有一天你去到峨眉

路过王永清在峨眉河畔打造的峨眉扎染体验馆

进去逛逛,或者在她的院子里逗留半日

体验扎染的乐趣与“慢”的艺术



一块布,值得花多久去等待;

一门手艺,值得用多少代去传承?

用大半生的时间坚守扎染技艺

这大概就是王永清赤诚的匠人心

三十二年的坚守,如今51岁的王永清

本色不改,爱染料之香,喜染料之色

心中欢喜,趣兴依然


这样的王老师

   乐乐是真的喜欢~~


更多专题

1

乐乐的健康提醒

_

2

2023研考报名,这些你需要知道

_

3

四川疾控重要提醒!成都跨市流动有新要求→

_


欢迎原创作品投稿

投稿邮箱:2126253098@qq.com

新浪微博:@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 | 新闻天天报

编辑 | 王丽

责任编辑 | 黄南熹 刘玉晴

编审 | 孟繁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