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柳洲东路地铁站作为江苏省的“超级大站”,很多刚来南京的年轻人出于性价比的考虑,选择居住在附近,但同时付出的代价是拥挤的通勤。从地图上看,离地铁站最近的小区是北外滩水城,大约1.2公里,非机动车成为上班族们乘坐地铁首个交通工具,每天清晨,一眼望去,非机动车道路和人行横道上密密麻麻停满了电动车、共享单车。
随着江北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人口叠加,柳洲东路地铁站非机动车违停整治迫在眉睫。6月9日,柳洲东路地铁站三处非机动车停车场正式建成开放,可提供约1.9万非机动车停车位。如此大手笔的“出手”,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周围非机动车违停问题?市民的停车习惯怎么改变?停车场的后续管理配套是否跟得上?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实地调查。
三处停车场P1、P4、P2利用周边零星地块建设,分别位于柳洲东路站1号口南侧、北侧和2号口旁,充分兼顾到不同方向的市民。其中2号口旁P2非机动车停车场作为3处停车场中的“老大”,科技范十足。
从柳洲东路地铁站2号口出来,记者顺着非机动车停车场指引牌,很容易找到新建的停车场。通过智能感应闸机,直接进入场内。闸机实时显示停车场泊位余量,入口采用AI人脸识别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由闸机控制入口,融合人像识别、智能巡防等功能,实现“免费停车、智慧看防”。进场之后,一眼望去,颜色十分显眼,泾渭分明,由四部分组成,绿色A区、红色B区、蓝色C区、黄色D区,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配有雨棚、充电柱,市民可以扫码、刷卡充电。据悉,柳洲东路三处非机动车停车场可容纳19000辆非机动车停放,新增非机动车泊位6500个,预留的共享单车泊位1700个。停车场内有不少智能应用,提高管理效率,配有监控球机40余台、结构化摄像机100余台,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打破骑车人与停车位之间信息不对称,提高车位利用率,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并实现对地铁站周边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监控。共享单车区域设置了电子围栏,保证车辆停放到位,若车辆停放不到位,第一次运营商会进行提醒,第二次第三次则会有一个惩罚性的扣费措施。在柳洲东路非机动车停车场开放后,记者连续对这一路段进行观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铁站周边的曾经被电瓶车、共享单车塞满的非机动车道“清爽”了很多,人行道处停放的车辆也较为整齐,行人不再置身“车海”中穿梭,但道路两旁仍停放着两排非机动车,占据部分道路。
下午五点左右,柳州东路站的晚高峰即将开始,刚刚下地铁的市民高女士正要从非机动车道取车离开。“停车只花五秒钟,取车却耗半小时。”这是高女士在非机动车停车场的亲身体验。为何取车耗时这么久?在现场,记者观察到,场内每片遮阳棚下均停满了电瓶车,一个棚就容纳了近百辆,共停放了近万辆电瓶车。部分晚来的车主无处可停,只能将车横在过道内。
满满当当的电瓶车占满了场内好几条过道,让原先停在棚下的电瓶车动弹不得,要取车就要先等过道清空,这一环节显然增加了取车的时间,很不方便。部分市民为了方便自己即取即走,像高女士一样选择了停车场外的非机动车道。
除了占道问题,记者还发现,划好的停车位上也存在部分电动车主停车不规范的问题:车头摆放不一致,一辆斜停的车就占据了三个停车位,部分“夹缝生存”的车头在车位,尾却在过道,更有车主为了便利抢占出口位置……不规范的停车行为浪费了部分空间,进一步加剧了停车空间紧张问题。
每日近两万辆非机动车停放如何有效管理成为难点?记者联系了沿江街道有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聘请的第三方服务公司近期将进场管理,维护秩序,相关设施也会启用,后期将通过停车场优化、交通设施布局、智慧系统提升等三个方面的整治,提高地铁口周边秩序管理水平。
对于停车场内少量的违规停放导致进出通道受阻,执法人员每天都会来进行疏导。“此前部分车辆严重影响通行,我们也会联系交警部门实施清拖。执法只是手段,车辆被清拖也会带来不便,还是想呼吁市民们规范停车。”沿江街道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介绍。
据悉,停车场将通过新增的智慧岗亭,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做好交通宣传、警务指挥、集成执法;同时沿江街道积极推进“非接触性”执法,通过路口闯红灯抓拍系统,自动抓拍上传非机动车及行人闯红灯,在大屏上曝光违法行为。针对地铁站周围夜间的流动摊贩,多次教育疏导收效甚微之下,通过增设的摄像机采集证据,为后面约谈化解矛盾奠定基础。
“目前江北新区正在大力推进新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多,围挡和工地区域都会影响非机动车出行和停车环境,柳洲东路地铁站开放非机动车停车位则是停车难问题的一个创新解法。”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李永义表示。江北新区开放非机动车停车位的举措,这能够缓解该区域停车难问题,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一方面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市民维护城区市容秩序的意识,另一方面进行警示,在不同区域设置文明停车警示牌,结合智能灯杆播放文明停车的提醒。对于非机动车停放乱象,应进行集中整治,对巡查发现的违停行为,采取以劝导规范为主、行政执法为辅的措施,引导非机动车主养成进场停车的习惯。李永义教授对未来非机动车出行、停车做出进一步构想:“未来,构建非机动车友好出行体系将成为新趋势,要增加非机动车停车点位,提高分布密度,创建友好的停车环境。良好的出行体系构成后,市民自然也愿意把非机动车整整齐齐地停在场内。”
非机动车违停问题是城市治理中久治不愈的“顽疾”,严重影响市容环境。柳洲东路三处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建设绝非小事,让非机动车进场停车,是政府还路于民、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的有力举措。但是,如果政府抱着建好停车场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是万万不可的。硬件设施只是非机动车违停治理的基础,要想消除掉“顽疾”,还需要政府、社会、市民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市容秩序。汇集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文明畅通出行环境。政府要健全非机动车停车场的长效管理机制,投入人力物力细致落实工作,除了必要的执法整治,建立一套整体的、人性化的、可长期操作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非常重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消除“顽疾”的又一贴“良药”,通过媒体对不文明停车行为实行曝光,既要正面树榜样引导,也要负面的警戒提醒,做到有奖有惩、管疏结合;动员社会力量劝导文明停车,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出行习惯,营造畅通、文明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市容整治的工作中来,养成良好的停车习惯,不为文明城市添堵。交通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我们乐见在更多拥挤路段出现非机动车停车场,切实提升百姓出行幸福感。
来源| 江北新时空深度报道组记者 刘瑞 董星莹 李想
视频| 李凤琴
编辑|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 杨思楠
责编| 刘瑞
主编| 江风楚韵
责校| 唐肖春
[版权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