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工作指南》之博物馆行业概况(刘莹莹执笔)



编者按:本文是《博物馆工作指南》的其中一篇。《博物馆工作指南》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策划、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组织编著,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资助,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惠及更多博物馆同行,现为读者全书公益连载,每工作日一篇。




博物馆概览






博物馆行业概况



博物馆举办者在筹建博物馆之前,最好对整个博物馆行业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举办者对博物馆行业概况一无所知,就容易找不准自身定位,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妄自菲薄要么妄自尊大,设定不合实际的办馆目标,浪费时间和资源在错误的办馆方向上。整个世界包括中国的博物馆行业是什么样的?虽然这是一个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答案的主观问题,但是根据我们与博物馆新人打交道的经验,还是可以大致明白他们的知识需求。我们从实际工作出发,列举一些读者可能会希望了解的博物馆行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传递几个从过往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办馆建议,以帮助读者快速对博物馆行业形成概览和建立正确的博物馆工作理念。


世界博物馆行业概况



花草树木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和土壤,博物馆生存发展也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文明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这些要素都是影响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土壤。工业革命之前的千百年,博物馆类机构寥寥,即便有也形如秘府,不向社会开放共享。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产力水平跃升,人口数量激增,现代文明普及,社会化大分工中各类机构日趋专业化,博物馆就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开始了大发展。


(一)世界博物馆总体发展脉络


根据《博物馆学概论》:早期公共博物馆最先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如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随着18世纪后期殖民势力的扩张,公共博物馆在欧洲和北美之外的地区也落地生根。在亚洲等地陆续出现一些公共博物馆,如印度博物馆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博物馆开始进入一个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国主义情绪在欧洲各国蔓延,博物馆因其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博物馆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环境,为博物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出现文化建设高潮,带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兴盛,全世界60%以上的科技馆都建立于那时。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引领着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博物馆都在发达国家,这些博物馆拥有最大的观众群。美国博物馆在数量、理念和实践上走在世界前列。战后从殖民统治下独立的新兴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对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意义,尽管兴办博物馆数量与规模有限,但打破了以往世界博物馆由欧美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被殖民统治期间,曾有许多古代文物被肆意掠夺到国外。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一些国际著名博物馆中,都收藏着许多来自不同时期殖民地或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文物,也包括中国的文物,发展中国家的流失文物返还之路还很漫长。


根据苏东海《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世界博物馆的大发展及其走向》,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全世界只有几千家博物馆,战后几十年间猛增到数万家,70年代达到35000家以上,20世纪末已超过50000家。根据安来顺《数字化时代之超级连接的博物馆》,1975年世界各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总数为25000家;2012年,仅202个国家的统计,博物馆数量达到55097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年5月发布《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面对Covid-19》(Museums around the World:In the Face of Covid-19)(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我们依据中国2021年度博物馆数据修正后,得到全球博物馆总数99828家。不到10年,全世界博物馆总数增长了约80%。


(二)世界博物馆格局现状


不平衡的世界博物馆发展历史,形成了不平衡的世界博物馆格局现状。虽然博物馆大小馆之间在规模上可能差别巨大,一个大馆的规模可能比得上一百个小馆,但是博物馆总数的比较依然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全世界博物馆的数量达到10万家左右的时候。如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世界上每年都有新的博物馆产生、旧的博物馆消亡,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从地区分布、国家分布、每百万人拥有量等博物馆数量和全世界知名大博物馆的分布等四个角度来叙述世界博物馆格局现状。


首先,世界各地区的博物馆分布数量不均衡。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总数达73099家,占全世界的74%,其中美国最多,达到33082家,欧洲40017家。亚非拉美地区博物馆总数只有26081家,其中亚太地区16700家,南美地区8067家,非洲841家,阿拉伯国家473家。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位于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差距甚大。


其次,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数量也不均衡。世界上有5个国家各自拥有超过5000家博物馆,其中美国33082家,德国6257家,俄罗斯5415家,日本5738家,中国当时有5535家,中国位于第一梯队。截至2021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183家,已经超过该报告中俄罗斯的博物馆总数。有12个国家各自拥有1000—5000家博物馆。有68个国家各自拥有博物馆数量低于10家,其中还有13个国家拥有博物馆数量为0家。


再次,从每百万人拥有的博物馆数量这一指标来分析,世界各国博物馆发展更不均衡。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超过100家的国家有13个,主要分布在欧美。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在1—5家之间的国家有100个,主要分布在欧美之外的地区,其中就包括中国,中国每百万人拥有的博物馆数量为3.9家。


最后,从知名大馆的分布看,各国数据同样不均衡。当今世界比较著名的国际大馆,多数都在欧美发达国家,如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当然,中国故宫博物院、埃及博物馆、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等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


(三)世界博物馆格局变化态势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博物馆的舞台上,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占据中央位置,它们集中了全世界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藏品最丰富优质、实力最强的博物馆,牢牢掌握着全球博物馆舞台的话筒。但是随着二战以后亚非拉美地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实力的逐步增强、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些国家的博物馆正在世界博物馆舞台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


全球博物馆最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包括博物馆法律、博物馆形态、藏品研究、展览教育、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在20世纪一般都是先在欧美博物馆产生,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地区的博物馆。博物馆法律、城市博物馆群、综合博物馆体、博物馆科技、生态博物馆、工业遗址博物馆、移动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等,都首创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些先行的理念和做法很快普及和应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博物馆,学习到欧美博物馆同行的先行理念和做法之后,善于将他山之石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并在其基础上予以创新,逐步显现出强劲的赶超潜力。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小小病毒影响了人际交往,影响了经济活动,博物馆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受影响更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20年全世界有90606家博物馆临时闭馆,占总数的约90%,更为严重的是,其中有约10%可能永久关闭,这意味着约有10000家博物馆再也醒不过来。博物馆永久关闭未必全是坏事,部分仓促上马、没有生存能力的博物馆关闭也许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对其他博物馆也能起到警醒作用。面对危机,全世界博物馆都不约而同开始在数字化方面发力,包括开发和共享藏品数字资源、线上展览、社交媒体交流等方式,这也给全世界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博物馆行业概况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借鉴而来的,其出现晚于欧美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也长期受到欧美、苏联等地区和国家的影响。同时,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的博物馆在发展中也呈现出自身特点。


(一)中国博物馆总体发展脉络


陈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剖析》,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根据国家文物局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纪事(1949—1999)》和发布的历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我们也可以得到全国历年博物馆总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剖析》中的部分情况和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纪事(1949—1999)》进行了修订。以下关于三个阶段的描述,均摘自以上文章和书。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初创期,时间自外国人在华建立博物馆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是外国殖民者于19世纪中期在中国创办博物馆,如徐家汇博物馆、岭南大学博物馆等,这对中国人自建博物馆起到示范作用。1905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诞生。1920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27家。此后数年间,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1936年,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已经达到62家。这一阶段难得有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这些博物馆依然做了很多工作,向民众灌输博物馆与人民生活的各种知识,举办科普展览,出版专业性出版物,配合学校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其所昭示出的价值观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之后博物馆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期,时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设一厅六局,文物局是其中之一,统一管理全国的文物、博物馆、图书馆事业,由郑振铎担任局长。1949年,全国只有博物馆21家。国家一方面对旧有博物馆进行整顿改造,各地人民政府陆续接管了包括故宫博物院、上海市立博物馆等在内的25家博物馆,并对其进行机构健全和加强管理,一方面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新型博物馆。文化部决定参照苏联博物馆的建设经验,要求全国各地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为陈列内容建立地志性博物馆。文物主管机关在全国博物馆范围内开展了以苏联模式为范本的大规模博物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运动。这是一次博物馆学的大普及,并且在博物馆内部推行陈列、保管、群工的“三部制”业务模式。这是一种平行结构的机制,三个部门分别承担和完成博物馆的陈列、保管、宣传教育工作,具有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等特点,但也造成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局面。到了1958年,全国共有博物馆360家。1958—1976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前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三大馆的建成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全国各地博物馆建设起到示范作用。1966—1976年,国家的文化遗产遭到政治运动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博物馆事业首当其冲。1966年,全国共有博物馆193家。到了1976年,全国只有博物馆263家。1971年,周恩来总理牵头在北京筹办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出土文物精品展和出国文物展览,这两个全国性展览为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复苏注入了活力。此后,各地博物馆的建制也陆续恢复。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繁荣期,时间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1976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进入振兴和不断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的生存环境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博物馆对区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对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象征的认识逐渐提高。1979年7月,国家文物局颁布《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博物馆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的性质、方针、任务和工作方法,保证博物馆工作的“重点转移”,特别是对“文革”对博物馆事业的干扰进行拨乱反正,使博物馆工作者更好发挥积极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最系统、最完整的管理博物馆的法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奠定了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法制基础。1998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精品陈列”,促进了全国博物馆对提高陈列展览水平的关注。2000年以来,随着各类经济主体的壮大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非国有博物馆和文物系统之外的其他国有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的重要成员,逐渐发展壮大。2008年起,全国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不仅改善了博物馆基础设施,提升了展示服务水平,促进了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有效的发挥,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积极推动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这一阶段,博物馆的硬件与软件均飞速提升,经费更加充足,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博物馆内设机构的调整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三部制”被打破,文保、信息、文创、媒体等新兴部门出现。展览陈列方面反映地域文化的展览增多,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博物馆由“以藏品为中心”向“以公众服务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1978年,全国共有博物馆349家。198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为903家。199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为1331家。200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为2970家。201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为5354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为6183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1224家。“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梯队多层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全国博物馆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在全球博物馆受到新冠疫情广泛影响的背景下,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李群在致辞中说:“2021年,6183家博物馆中有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当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虽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仍做好开放服务工作,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根据2022年5月抖音发布的《博物馆数据报告》,2021年抖音上博物馆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加70%,点赞量超过12亿次,播放量超过394亿次,相当于全国博物馆2021年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的约51倍。由此看出,博物馆线下接待观众之门受限的同时,线上服务之门在越开越大。


(二)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发展。这从最高领导人对博物馆的多次视察和指示批示中即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文件同时也提出了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的具体要求。


第二,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方兴未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十分巨大,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重要提供者。从博物馆观众数的持续增长,到热播的《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博物馆说》等,再到春晚中成为主角的天龙山佛首、《唐宫夜宴》、三星堆出土文物等,再到频出爆款的博物馆文创产品,都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潜力是巨大的,这是未来博物馆继续发展的肥沃土壤。


第三,全国博物馆家底清晰。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全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所藏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登录进全国普查数据库的文物共计26610907件/套(实际数量64073178件/套),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纸质历史档案181544000卷/件。在所有文物类别中,钱币、古籍图书、档案文书、陶器、瓷器数量最多,占比70.78%。经过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工作,我国也基本摸清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的馆藏家底。面对如此巨大的文物宝库,怎样更好地为国家、民族服务,是摆在所有博物馆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存储、藏品在展览中的高效利用、藏品数字化资源的向全社会公开共享,这些都是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职责和功能,也是社会各界对博物馆提出的正常需求和期望。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存储方面已经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藏品在展览中的高效利用、藏品数字化资源向全社会公开共享将成为博物馆继续努力的方向。


第四,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中国的博物馆与国外的博物馆相比,在开放服务方面有一点不同,就是超过九成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如前所述,2021年底,全国6183家博物馆中有5605家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全国博物馆大规模免费开放,起源于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于2008年1月印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规定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其中,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这项文件具有阶段性的意义,标志着国家财政全面负担国有博物馆的运营开放。几乎全部国有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在客观上形成倒逼效应,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也相应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全国博物馆观众数在2008年有2.8亿人次,2020年已经达到12亿人次,相当于每一位中国人在一年当中都去一次博物馆,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博物馆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免费开放的大环境,促使全国1711家非国有博物馆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找寻适合博物馆生存发展的路径,一些优秀的非国有博物馆正在脱颖而出。当然,免费开放也带来一些问题,如观众珍惜意识不强、参观人员拥挤、设备设施承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三)中国博物馆格局现状


在质量等级方面,经过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四次定级评估,全国被评为国家一、二、三级的博物馆共计1224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约20%,其中一级博物馆204家、二级博物馆455家、三级博物馆565家。能够获评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是对一家博物馆综合实力、工作成果、社会影响力的全面科学评价。这也意味着还有接近八成即4959家博物馆尚未具有国家三级博物馆的实力,当然有些未评上级的博物馆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开馆时间还达不到参评要求。与两成大馆、强馆同时存在的,是八成的基层馆、小馆、弱馆。有些著名大馆拥有员工成百上千人,有些小馆只有区区几个人,人员规模差了几百倍。不过,哪个行业都不可能是平均发展的,有强有弱才会促使博物馆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竞争、共同发展。


博物馆藏品数、珍贵文物数、观众数量,也是反映博物馆实力的重要指标。以目前最详细的全国博物馆数据统计来看,有11个省的博物馆数量超过200家,其中山东最多,达到567家。有6家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超过100万件/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5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有13家博物馆的年度观众数超过500万人次,其中故宫博物院以1933万人次居首位。当然,还有大量博物馆馆藏数量低于300件/套,没有珍贵文物,观众数量不稳定甚至门可罗雀。


(四)中国博物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要探寻中国博物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重要文件是值得研读,即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于2021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2021年5月26日对《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政策解读: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是博物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件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目标,国家对博物馆行业对社会的贡献期许很高。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文件提出了实施路径。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鼓励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如探索建立行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如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三是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如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



办馆理念




对一个发展了几百年的博物馆行业,以上区区几千字是无法完整描绘其概况的,难免挂一漏万。本文不是为了写成学术论文中的集大成者,也不是为了构建完美的理论体系。本文描绘世界和中国的博物馆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博物馆的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行因为专心低头走自己的路,没有抬头环顾四周的博物馆行业,会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容易走弯路和岔路。我们希望在以上概览介绍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几个经过实践检验的办馆建议。


(一)博物馆举办者要有自知之明


博物馆不是想办就办的,对举办者的要求很高。横向比较各类社会机构,博物馆的数量远远少于其他机构如政府、企业、医院、学校等。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中国的企业有1857万家,中国的博物馆却刚超过6000家。为什么横向比较各行各业机构数量时,博物馆相对数量这么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总需求有上限,政府、企业、医院、学校等是管理和生产领域的刚需,没有这些机构的话社会便无法顺畅运转;但是没有博物馆的话,人们的基本生活短时期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博物馆属于社会需求中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保障和多样的物质文明需求满足以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会逐步增长,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创办博物馆的要求比较高,举办博物馆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仅要有持久而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藏品、场所等物质条件,也要有较高的精神文明认识和修养,更要有主动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县区只有一家国有博物馆,有的县区甚至一家国有博物馆都没有,只有行业领先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才有能力创办博物馆。并且,博物馆开馆只是起步,其运营管理、藏品征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安防消防、开放服务、发展壮大等工作,需要举办人每年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博物馆还有一个特点,不像一个小企业作坊一样,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说关就关、说转型就转型,无论举办人还是公众都期望一家博物馆能够办成长期事业。可见,博物馆不是谁都有条件办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条件和基础,就不要轻易举办博物馆。有能力没情怀不要办,有情怀没能力也不要办,有能力有情怀没持久力要慎重办。


(二)博物馆举办者要明确办馆目的


举办博物馆是为了什么?举办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众多的机构中,博物馆不同于政府、学校、医院、银行、企业等机构。根据世界博物馆同行的规则和300年的发展经验,博物馆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中国的管理体制中,博物馆是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单位性质也决定了其不以营利为目的。举办者需要明白,如果你的最终目的仅仅是营利,博物馆就不是你的最佳选择,去办公司就好了。如果要办博物馆,举办者需要保持无私和开放的心态,以春风化雨的缓慢节奏,为全社会的观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展览、教育等精神文化产品。当然,对于一些成功的博物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信力,各类机构乐意与之合作,博物馆往往会得到不错的经济回报,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但是,博物馆即便产生经济效益,其收入分配的目的也是为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博物馆生存发展得好不好,与举办者的办馆目的有深刻联系。新冠疫情前后,经济大河水位起起落落,博物馆小河的水位也随着起起落落。对国有博物馆而言,财政收入如果吃紧,会优先保民生保运转,虽然国有博物馆属于财政要保障的基本民生项目,但是部分地区财政如果更吃紧,则会削减对国有博物馆的投入,仅维持其基本运转,或者暂停开放。对非国有博物馆而言,虽然有些可以享受财政的免费开放补贴,但是补贴毕竟不是全包,举办者自身的投入才是大头。作为举办者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困难时期,能够投给博物馆的资金波动也许更大,有的甚至不得不闭馆。全中国超过6000家博物馆,办馆效果差别这么大,有的人流如织,有的门可罗雀,有的滚雪球般壮大,有的多年无起色,这是为什么呢?有人归因到先天条件,有人归因到办馆能力,但是我们觉得这并没有触及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办馆目的。


为什么博物馆的生存发展,跟举办者的办馆目的有关?所有的博物馆无论国有还是非国有都有一个相同目的,即为国家民族保存和展示纪念物,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彰显历史和文明。这是博物馆理所当然应当做到的共同基本动作,是博物馆的无用之用,方为社会大用。但是具体到某一家博物馆的时候,在考虑共同目的同时,这家博物馆还应当考虑一些更具体的目的,也就是有用之用。对具体的某家博物馆个体而言,有用之用也许更是决定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关键。任何一家博物馆,都处在一定的地区和社会经济环境中,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才能得到社会相应的支持,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没有高低之分,一个理性的博物馆举办者应当同时兼顾考虑。


一个地区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个地区的博物馆在做好自身运营的同时,如果也能主动融入旅游产业中,为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扩大地区影响力做出贡献,当然会受到本地的重视和投入。以广东为例,广东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博物馆方面提出的具体举措是,以博物馆所擅长的精品展览、文创产品、博物馆研学等,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做出自身贡献,这就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全省博物馆的主动为社会服务、主动作为。


一个地区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博物馆如果能够主动提供一些经典的文化产品,如图片设计素材库、精品展览、学术和产业交叉研究和交流,为本地区产业的工业设计、宣传推广等环节做出贡献,当然也会受到当地政府和产业企业的欢迎。我们以广东的几家博物馆为例,简单列举一些博物馆有可能为产业做出的贡献。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许多精美文物,2008年奥运会“金镶玉”奖牌挂钩参考了其馆藏玉璜的造型,广州知名建筑“广州圆”也以其馆藏玉璧为灵感,2022年冬奥会奖牌装饰纹样的主要视觉来源是其馆藏同心圆纹玉璧。松山湖是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园区,有IT、光电、生物技术、环保、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望野博物馆落户在这里,是园区唯一的一家博物馆,博物馆的展览和藏品如果能为产业专家提供研究灵感,产业如果能为博物馆开展分析检测提供方便,双方未来就可能会互相促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举办了珠海市罗西尼钟表博物馆,既展示钟表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也展示钟表的先进加工制造过程,带动了罗西尼手表产品的销售,也成为珠海市的一个特色旅游路线,为当地和本公司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博物馆独有的贡献。如果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有很多家庭纪念物需要保存和展示,博物馆能够敏锐发现和主动对接群众的这种越来越刚性的精神需求,群众当然乐于免费把自己家庭的纪念物捐赠给博物馆,并给博物馆的展览捧场助威,博物馆也能以极小的成本来增加馆藏。个人和家庭的纪念物,相比于传统的历史文物,也许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没有那么高,但是这些小小物品对个人、家庭、社区和城市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群众身边的物品,群众对它们更有感情。博物馆不应当忽视这种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一种精神刚需,博物馆不应当轻视普通群众一个个微小的感情。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件件物品见证当代,点点感情聚起来就是人民群众的汹涌民意,博物馆要善于服务好人民群众的感情需求。2020年以来,国内许多博物馆开展抗疫物证资料的征集,并举办主题展览。2021年,沈阳博物馆推出“百万收藏计划”,提出要在5到10年内收藏100万件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用品,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记录、展示和研究中心,让沈阳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也推出了“百万收藏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征集能展现杭州人民生活履迹、具有浓重杭州文化印迹、体现杭州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要打造成“百姓的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一直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证征藏,既有见证大时代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也有见证普通市民命运的小展览。2021年,深圳博物馆推出“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展览,选取基建工程兵、港商、打工者、特区干部、创业创新者等代表性群体来深圳追梦、筑梦、圆梦的奋斗历程,折射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和发展奇迹,让每一时期的“追梦人”都能在展览中见人见己见深圳,引发观众共鸣,感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基层博物馆最适合开展当地当代物证征藏工作,发挥服务家乡和群众的作用。有的地区对基层博物馆重建设轻运营,基层博物馆反映本馆的藏品征集经费很少甚至没有,博物馆藏品寥寥可数,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目前,基层博物馆藏品征集经费不足的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的,既然如此,基层博物馆能否穷则思变,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向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和群众提出当代物证征藏呢?有的当代物证由于即将或者已经退出使用,价格不高甚至不用给钱。博物馆是正规机构,与政府、社会各界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大家天然会对博物馆有信任感,乐于捐赠身边的纪念物给博物馆,也会觉得进入博物馆以后纪念物会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展示。博物馆只需要发挥主动意识,合理引导群众发掘自己身边的物证,并经常推出反映家乡变化、群众生活变迁的主题展览,总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坚持做这项工作,基层博物馆的藏品将会越来越充实,藏品和展览越来越有地方特色,与政府、社会各界和群众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类机构。以上列举了博物馆的部分有用之用,建议博物馆举办者既要重视无用之用,也不要忽略博物馆的有用之用。非国有博物馆的举办者更要重视博物馆的有用之用,因为非国有博物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国外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成熟经验放在中国未必走得通。中国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要想生存发展得好,要摸索出适合国情的路线,考虑好自身能给社会带来的有用之用。企业办的博物馆,要适当展示出对企业发展和盈利所提供的独特贡献,董事会看到有利可图,才肯源源不断地投入资源支持博物馆发展。个人和政府合作举办的博物馆,要适当展示出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所提供的独特贡献,政府经过综合评估,才有理由提供免费场地和办馆资金给博物馆。


(三)博物馆要设定合理目标


有的博物馆举办者会豪情万丈地说:“我要办成中国最好的博物馆!我的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好的!我的博物馆藏品是全国最多的!我的博物馆展览是最牛的!……”如果实力跟得上,这些豪言壮语自然要说;如果实力跟不上,则容易沦为笑柄。实际上,有些博物馆并没有举办者说得那么好。这是为什么?是他们喜欢说大话吗?也并非如此,大部分博物馆举办者是原来行业中的优秀人士,具有冷静的智慧,他们这样说也可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大话。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说大话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对博物馆行业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摸底,无知者无畏,说出了大话。如果媒体缺乏对博物馆行业概况的了解,也不对相关情况进行求证的时候,有时在冲动的热情之下会附和这样的大话,最终把笑话放大到新闻媒体中。


新筹建的博物馆,参与者可以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主动与本地区现有的博物馆、文物主管部门和专家建立联系,当然要确保所建立联系的博物馆是合法登记备案的,博物馆专家也是货真价实的。怎样知道博物馆是合法登记备案的?经合法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名单,可以通过查询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办事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全国博物馆名录得到,或者用搜索引擎搜索上一年度全国或者全省博物馆名录。但因为博物馆名录反映的是上一年度的博物馆名单,本年度1月1日以后新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可能未及时反映在名单上,你可以主动联系所在地区的文物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一般是当地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或者文物局,它们掌握本地区所有合法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名单。如何知道联系的博物馆专家是货真价实的?同样也可以问询博物馆和文物主管部门。本地区其他博物馆、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专家,是博物馆行业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熟悉相关的法律政策、专业内容、行业动向,与他们建立联系,也就具备了融入博物馆行业的基础。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多实地参观、走访几家博物馆,在家想一年,不如实地看半天。看的博物馆越多,对于自己的博物馆应该建成什么样子、确定什么定位、设定什么目标就会越清楚。对一家博物馆应该具备的建筑要求、空间布局、部门设置、各项功能,通过实地走访会体会得更深刻。


(四)博物馆要办出自身特色


举办博物馆要避免同质化,如果一个县政府要举办县博物馆,就不要像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那样追求大而全,能够办成突出县域特色的精品小馆,也不会输于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全世界博物馆行业发展到现在,你能够想象到的博物馆种类,可能都有人在办。无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办馆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身的优势上面。如果你收藏的陶瓷是最好的,就不要跟人家拼玉器,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陶瓷收藏、保护和研究上,收藏出精品,研究出深度,把最好的展厅、展柜和灯光资源都用在陶瓷的效果呈现上,让看过的观众深深记住你的特色。


(五)博物馆要融入行业发展


每一家博物馆,都是世界包括中国博物馆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无法脱离整个行业单独生存发展。政府部门出台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也建立在相应区域已经存在一定数量博物馆的基础上。博物馆要打开局面,办出社会影响力,必然要定期更新展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和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博物馆与国内外、省内外其他博物馆同行互借展品、互通有无、沟通消息、常来常往、互相捧场。我们还没有见过哪家博物馆不融入行业,纯粹靠自身力量就发展起来的,即便馆藏丰富、经济实力强如故宫博物院,也需要与国内外博物馆行业打成一片,与其他大小馆互通有无。


(六)博物馆要立志长久发展


博物馆有生有死,有起有伏,举办者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全世界在一年之中有约10000家博物馆因疫情、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倒闭,这是残酷的现实。博物馆不是经营机构,收入来源本就受限,所以举办者应时刻把对闭馆的担心高悬在自己的脑海中。博物馆设立要花钱,运营要花钱,发展更要花钱,作为一个不挣钱的机构,只有认真为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做长远打算,才有可能把博物馆办成百年基业。实际上,世界上的百年大馆也不是很多,尤其非国有博物馆成为百年大馆更难,但是举办者如果不在办馆之初就立下百年志向,并做出相应规划和努力,则博物馆在社会变迁中要实现长久生存发展便会更难。


综合以上,初入博物馆行业的举办者,通过了解世界、中国和本地区的博物馆行业概况,有助于减少行业陌生感,较快融入行业工作。了解博物馆行业当前的发展阶段,才能正确认识你的博物馆所处的历史位置。了解博物馆行业的总体数量,才能意识到你的博物馆的稀缺度。了解博物馆行业大、中、小馆水平,才能清醒认识你的博物馆的真正实力,进而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掌握博物馆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才能跟随大方向大潮流,跟随整个行业共同发展。本文所建议的办馆理念,是我们从大量博物馆走过的成功之路和失败弯路中提炼出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助读者们避开别人的失败老路,从一开始就走在博物馆顺畅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程国锋、

深圳市宝安区世纪琥珀博物馆刘莹莹

执笔


新书上架

中博艺廊优惠价点击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博艺廊Museum Shop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