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东教育》| 邓庆宁:办好职教应走出三大误区

2017-06-07 广东教育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办好职教应走出三大误区

作者:邓庆宁 


《广东教育》职教版2017年第4期


  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际化这一标尺来衡量的。很多人认为,所谓国际化就是职业教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都非常强调职业院校的装备水平和教育教学技术。但是,稍作扫描就会发现,国内还没哪个地方的职教真正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地方还没有在观念上走出误区。没有正确而清晰的思想指导,再多的改革创新和硬件升级也只能停留在技术和策略层面,不可能实现战略性的突破。

  走出“工具”误区:职校学生都是工具型人才?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从为产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为主来定位职教,使得职业教育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很多地方领导谈如何发展职教时,强调的功能也总是这一方面,这其实是缺少文化自觉的表现。这种观念最为有害的地方在于纯粹把职业院校当作人力资源的输送终端,把人看成受役使的生产工具。趋利性的职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适应产业需要,而不是更多地适应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把职教定位于民生,其实也有三个不同的高度,低端的定位为服务于产业,中端的定位是服务于就业,高端的定位是服务于每个人的生涯成长和终身发展。快乐地学习,有尊严地工作,幸福地生活,这三者是职业院校应该给予学生的。

  走出“就业”误区:职校学生不能读大学?“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很多人将此奉为圭臬。这样的决策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但也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升学的机会。我国每年近800万名中职生毕业后似乎只能就业找工作,不能享受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等的教育权利。从理论上说,普通高校是为以逻辑智能见长的学生准备的,而职业院校是为以非逻辑智能见长的学生准备的。但是,目前我国只做前者,没做后者。目前就读职校的学生,升读专科层次的职业学院还需参加高考,要再升读本科以上学位则遭遇“断头路”。如果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断头教育的状态,将导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人群分化导致更多的社会不公,不利于社会和谐。

  走出“生利”误区:职业院校能赚钱?职业院校是由工业革命和之后的产业革命催生出来的教育类型,由此决定了职教与产业、市场、厂商具有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这也使得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化的社会定位,由此导致普遍的职业院校可以赚钱的认识误区。从中等职业教育这一主体性层次来看,职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力军,就广东“普高”来看,“普高”就是通过普及中职教育来实现的。发达国家早已将职教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我国已出台多项职教助学政策,目标是免费教育。据测算,珠三角发达地区大约每年生均12000元,珠三角其他地区大约8000元。从直接投入来看,培养一名中职生的成本投入,可以培养5名高中生。所以说,职业教育是最花钱的教育,当然也是最能支撑产业升级、保证GDP增长、保障社会稳定的教育。但愿能够真正赋予职业教育公共教育服务的财政属性。

(摘自广东省职教名家邓庆宁信息发布平台“邓庆宁工作坊”,有删节。原文载于2013年3月11日《惠州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