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力挺豆瓣”背后:不是反烂片,而是反权威

2016-12-29 江深 危言大益


朋友圈里一夜间冒出了许多豆瓣的铁粉,《豆瓣,挺住!》《豆瓣几时变得窦娥》《谁在整豆瓣》一类的文章霸占了屏幕。


事情源起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评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文中谈到:


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评论好像把人民日报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舆论中,愤怒的、煽情的、反讽的都有,我仿佛看到了一股全民力挺豆瓣的浪潮。


《长城》《摆渡人》等几部最近贺岁档电影,我都没有看,所以没权利评价它们。但国产片近年来出了许多烂片是不争的事实,最令人气愤的是一些烂片拿到了奇高的票房。


在被很多烂片把自己兜里的钱忽悠走之后,人们难免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至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这种感觉我也曾有过。


傻子上当多了,也会变得精明。所以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是累积的经验教训提升了鉴别烂片的能力。观众有权利根据既往的经验判断把《摆渡人》等贴上烂片标签,更有权利给它们打出低分。


事实上,许多人并非对人民日报提到几部国产电影有多大意见,甚至不见得看过这些电影。人们愤怒的更多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权威对群众评价权的侵犯,对意见表达权利的霸道指责。所以很多人反的不是烂片,而是权威。


反权威的背后,是言论自由长期被压抑、话语权长期被忽视。在一个有许多“敏感词”的社会里,人们知道很多时候不能说话,很多话不能说,很多话说了也没用。比如前段时间某个不提起公诉的案子,就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无力感。


因此人们只能在一些相对安全的领域里表达以下意见和不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骂国足和吐槽国产电影。尤其是国足,被骂了几十年了,是人见人捏的软柿子。事实上比国足该骂的多了,只是骂不得而已,国足一定程度上当了替罪羊。


人们似乎心里都有这样一种情绪,政治不让说,体育、文化还不让说吗?


所以此次对人民日报的抨击如此猛烈,这种情绪占了很大因素。一些人借机搬出了“亩产万斤”的典故,或将矛头引向电影审查制度、指出这才是烂片的根源。一旦涉及到政策体制,官媒只好闭口不言,毕竟它本身就被看作这种体制的代言人。


与人民对立,谁也没这个胆量。这不,人民日报发表最新评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它不是精分,而是精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