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將離港的臺灣文化人说:焦躁的香港,能慢下來嗎?

2016-09-13 李夢 港女假政经

焦躁的香港,能慢下來嗎?一個即將離港的臺灣文化人有話說..........

                                                               

來源:橙新聞(微信號:HKOrangenews)

CiCi說:


曾幾何時,臺灣年輕人第一次背包出來看世界,目的地總是香港。港產片,粵語歌,是臺灣人瞭解世界的一扇窗。


盧健英對於香港,從來不陌生。三年任期滿,她要回臺灣去了。


三年前,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當主任,「嚇一跳」;三年後,任期結束,她將離開這座奔忙繽紛的城市,回到熟悉的臺灣,繼續她的「鈕扣計畫」,繼續在令她引以為豪的臺灣藝文界耕耘。經歷離鄉再返鄉的三年,她對於此地與彼處,又該有怎樣的新鮮的認知?


△圖:盧健英

 

「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足以改變我的步伐。」盧健英說。

 

從《PAR表演藝術》雜誌主編,到臺北市文化局研究員,再到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臺灣派駐香港的文化機構)主任,盧健英在臺灣及香港工作與生活的經歷,令到她對於兩地的風景人情種種,都有更清醒、更貼近地面的認知。


△圖:舊時港產片海報       


來港常住前,盧健英時常來這裏看演出。京劇,河北梆子,甚至「文革」樣板戲……盧健英對於彼時大陸社會及文化景狀的瞭解,也幾乎都從香港得來。

 

不過,當她放下遊客的身份、常住在此地時,才發覺這裏有許多地方、許多故事,是行程匆匆的遊客難以遇見並體味的。

 

在香港居住的這三年間,灣仔天橋是盧健英日日行經的地方。返工或放工的途中,她在橋上見到奔波的上班族,見到膚色及口音各異的乞丐和流浪漢,見到不同黨派、不同政見的人們在分發傳單。天橋之於她,是這座城市,乃至這個時代的縮影。人和風景,匆忙流動,是臺灣少見的景象。


初到香港第一年,她放假回臺灣見朋友。


朋友對她說:「你的走路速度怎麼變得這麼快?」

 

經朋友提醒,她忽然有些感慨。趕路,意味著人們著急,找錢,找機會,找存在的意義。


「如今,焦躁似乎變成常態。」回看香港過去這三年,盧健英如是說。


 △圖:人來人往的香港街頭  

 

沒人否認香港過去幾年裏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面向上經歷的諸多變化。臺灣人也曾這樣行色匆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向上與向下的力量,時常扭結在一起。如今卻不同了,「臺灣開始慢下來」。

 

一塊地,耕種久了,需要休養生息;一個社會,轉動太快,難免有損耗,難免需要「慢下來」,想一想有什麼意義或價值,可以超越買與賣?

 

盧健英直言,「慢下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未必是好事,但對於文化藝術的發展而言,卻難能可貴。


「過去這些年臺灣在文化藝術上的出色表現,讓我沒有辦法謙卑。」

 

△圖:盧健英(左二)與參與「臺灣式言談」的香港學者沈旭暉(左一)及臺灣「故事」網站創辦人塗豐恩(右二)及陳建守(右一)合影  

 

「臺灣式言談」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創辦於2012年的系列講座活動,每年邀請數位不同界別的、有故事的人來港,與香港以及中國內地的聽眾分享他們舞蹈、寫作、繪畫或創辦網站等的心得體會。

 

起初幾年,中心請來的講者都是臺灣藝文界知名人物;最近一、兩年,名家名人依然不時露面,但演講名單中也多了些思維活躍的年輕人,有創辦故事網站的哈佛大學博士生,有臺灣知名油畫修復師,等等。

 

講者愈發多元,演講內容愈見豐富。在盧健英看來,「慢下來」的臺灣,可以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每場講座,盧健英和她的同事們都會邀請一位香港本地文化人或學者與臺灣嘉賓對談。來聽故事的人,於是能從這場雙人對話而非單人演講中,瞭解到兩個地方的經驗怎樣碰撞或融合。

 

「香港與臺灣有不同的功課,但其中有一件事卻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更被理解。」盧健英說。

 

理解,總歸要建立在互相尊重且深入瞭解的基礎上。

 

「大家都知道臺灣有101,有故宮,有誠品。」盧健英說,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透過「臺灣式言談」、「臺灣月」和「臺灣周」等藝文活動,試圖告訴來聽講座的人們,這些文化符號的出現,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圖:盧健英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任職三年,將臺灣蓬勃發展的藝文活動帶來香港及澳門等地


「文化和藝術不會一夜之間長出來,這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事情。」


在她看來,我們此刻埋下種子,說不定要等到二十年甚至更久時間之後,才能等來「滿院子的花」。盧健英自言喜歡買菜煮餸的日子。


 

成立於2011年的「鈕扣計畫」,初衷是為浪跡天涯的臺灣舞者鋪一條回家的路。

 

臺灣藝文界有很多前輩,比如林懷民,將自己數十年的人生與藝術給養,不計代價與成本地交於年輕一代。盧健英也想沿著這條傳承的路走下去。

 

今年七月的「臺灣式言談」講座,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故事網站創辦人塗豐恩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一本好書,是為你提出問題,而非幫你尋找答案。


「答案從書本裏找不到,只有靠我們自己。」盧健英說。


 



港女假政經—痞但有態度、有深度
微信ID:
gangnvjiazhengjin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