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古】你有所不知的香港保衛戰故事

2016-12-04 鳥取 香港薈

1941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揮軍進攻香港,英軍及加拿大士兵等奮力抵抗,展開一場「香港保衛戰」。今年是這場戰役 75 周年,加拿大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於 12 4 日舉行紀念儀式,並邀請港人出席。


紀念活動於 12 4 日上午 9 30 分至 11 30 分,在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舉行。加拿大總領事館指,儀式其實自 1947 年起已每年舉辦,目的為紀念二次大戰中在香港陣亡的加拿大士兵。


戰前入伍受訓的華藉英軍 (左),香港義勇軍在臨戰前的灣仔會操(右)。


當年參與香港保衛戰的軍人,包括約5000名英軍、4000名印裔英兵、2000名加拿大兵及1000多名香港華人英兵,其中加拿大就派出了溫尼伯榴彈兵團(Winnipeg Grenadiers)及皇家加拿大來福槍團(Royal Rifles of Canada)出戰。


1940年,港英政府開始興建防空洞,並徵集防空隊員和舉行防空演習。圖為開戰前不久駐守摩星嶺砲臺的砲兵正在進行操作訓練。


及後英軍節節敗退,18天後終向日本投降。這場戰役中,290名加拿大士兵戰死沙場,其餘大部份被送往戰俘集中營,之後一直被毆打、奴役多年。經歷3年8個月的淪陷歲月後,方等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抵達香港的加拿大援軍,攝於1941年。


其實日軍當年早已準備佔領香港。香港是自由港,日本人可以在港自由出入。於是日軍透過在港日人、汪氏政府及部分黑社會蒐集情報,製作一份異常精密的《香港附近防禦設施圖》,戰後日軍在港作戰的參謀長的回憶錄中,也提及此圖細緻入微,連參謀部也感到驚訝。


日軍橫過廣福橋,並向南行軍。


另一方面,日本制定攻擊計畫,確定「以南進為目標」,希望「力求迅速解決中國事變」,因此,他們決定同時攻打香港、星加坡及菲律賓,截斷輸送。日軍打算先以空軍摧毀駐港英國空軍及艦艇,然後再委派第2338師團從陸路攻港。第2338師團專責攻打中國華南地方,參與大小戰爭不少三百次,屬於日軍精兵。最後,日軍做的就是擾敵,他們假意示好,邀請英軍在1225日觀看日軍的運動會,騙取他們信任,令英軍誤以為戰爭會在運動會結束後。結果,日軍決定在128日同時偷襲珍珠及進攻香港。

 

英軍力守「醉酒灣防線」及港島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軍渡過深圳河。


英國首相邱吉爾一早知香港無力抵抗日本。不過,中國若要取得外國物資,香港是必經之地,外國也要中國拖著日本軍隊,所以還是制定防衛計畫。當時英軍自知兵力不足,無力守護全港,故將兵力集中在兩處——醉酒灣防線及港島。他們希望固守香港,等待星加坡的英軍前來救援,反擊日軍。

日軍展開攻擊後,把三個步兵聯隊分成左、右翼以及迂迴隊進犯新界。由於港英守軍沒有固守新界的打算,開戰第二天,日軍已經推進至大帽山及馬尿水一帶。


在開戰前一個月,2000名加拿大兵派到香港增援,令香港總兵力接近1.2萬。不過,這批加拿大兵其實都是新兵,而且對香港一無所知。雖然加拿大兵技術不足,但戰時以勇武來搭救,也令日軍吃不少苦頭。

 

日軍兩日攻破「東方馬奇諾防線」


12月12日早上,日軍攻入尖沙咀,前方為尖沙咀鐘樓。


戰爭一如雙方部署,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同時,亦揮軍攻打香港及星加坡,截斷星加坡援軍。128日,日軍空襲啟德機場,將英軍所有飛機炸燬;日本陸軍從沙頭角、羅湖及老鼠嶺三路進軍。英軍亦如戰前部署,棄守邊境,且戰且走,並拆橋阻止日軍推進。因此,日軍幾乎沒有遇到反抗,就來到「醉酒灣防線」。


開戰後即遭日軍摧毀的啟德機場。


1938年的「醉酒灣防線」內裡有碉堡、機槍堡及戰壕,防線依山而建,以「城門碉堡」為指揮中心,有「東方馬奇諾防線」之稱。建成後,英軍估計可以防守半年,以等待星加坡援軍。結果,日軍夜襲得手,只用了兩日便攻破「醉酒灣防線」,英軍只能急忙撤退,趕回港島駐守。即使英軍初戰失利,其實雙方損傷甚少,整體實力均未受打擊。


日軍空襲中環。


經過醉酒灣戰役,日軍統治九龍半島,縱兵強姦屠殺,並在半島酒店設立司令部,與港島的英軍隔岸對峙。1213日,日軍勸港督楊慕琦投降,楊慕琦斷然拒絕。日軍隨後炮轟港島,筲箕灣東大街等附近軍營碉堡的民居死傷慘烈,而當時駐守東區的印度軍及加拿大兵則頑力抵抗,不少士兵屍體在愛秩序灣及鯉魚門隨水漂流。

 

英軍死守港島

攻擊香港守軍陣地的日軍砲兵。


英軍死守港島,如何搶灘進攻,便成了日軍的難題。當時英軍屯重兵在中環一帶,因為該處與日軍司令部最近。不過,日軍看準筲箕灣與對面鯉魚門一帶是維港最窄的一段,因此選擇在東北面進攻,令英軍錯估形勢。

日軍在香港島市區推進。


1216日半夜,日軍開始派出敢死隊搶灘,由魔鬼山出發。當時英國東北守軍用探射燈在鯉魚門海峽發現日軍船隻,於是白沙灣及西灣砲臺便集中火力攻擊,結果敢死隊被殲滅。

 

18日晚上,天氣突然變得非常惡劣,加上日軍擊中了鰂魚湧油庫,濃煙瀰漫整個維港,能見度極低。當時日軍派出奧運游泳選手小池禮三少尉率領軍隊,在茶果嶺海邊下水,摸黑向鯉魚門海峽渡海前進,結果成功登岸,並炸燬沿岸探射燈。


日軍第10獨立砲兵聯隊在寶馬山攻擊香港守軍據點,前方為北角發電廠的煙囪。


隨後,日軍乘櫓木船,在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渡過鯉魚門海峽,向阿公岩山上推進。軍隊以譚公廟為臨時補給點,攻打白沙灣及西灣山砲臺,佔領港島東北據點,正式在港島建起勢力。

 

血戰黃泥涌峽

 

失去港島東北,英軍退守黃泥涌峽。黃泥湧道是港島中軸,一旦失陷,日軍可以切斷東西運輸線,整場香港戰役就回天乏術。所以,守軍派加拿大軍的司令羅遜淮將親守黃泥涌峽。


被炸毀的西環卑路乍砲臺。


黃泥涌峽易守難攻,西面是聶高信山、東面是渣甸山,峽內有不少機槍堡。在英軍三面夾攻的情況下,導致20初到峽道的日軍損傷甚重。不過,日軍用高射炮摧毀英軍在山上的防禦設備,戰況扭轉直下,羅遜的司令部也遭包圍。


日軍以港督私人秘書的夫人為人質,向守軍招降。


羅遜則向上級報告:「司令部已被包圍,敵人就在眼前,本人將出去殺敵。」他手持兩枝左輪手槍,命令所有人員,包括廚師、文員及通訊官等,一齊走出堡壘,決一死戰!雙方就在僅有四、五公里的黃泥涌峽谷內外,展開一場白刃戰,最終羅遜准將及其下屬幾近全體戰死。


12月26日,日軍在港島北進行入城步操,陸軍司令酒井隆(中)在海軍司令新見政一(左一)陪同下,向在軒尼詩道列隊的日軍敬禮。


1225日下午,莫德庇少將向港督報告守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港督楊慕琦在撤走部軍政人員後,渡海到半島酒店,向日軍司令酒井隆簽下降書,「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佔時期自此展開。


港督楊慕琦接受了香港守軍司令莫德庇少將的建議,向日軍提出投降,並於當天黃昏渡海至九龍,在半島酒店的日軍戰鬥司令室簽署投降書,香港保衛戰至此結束。圖為1941年12月25日傍晚,莫德庇少將在半島酒店與日軍談判投降事宜。


楊慕琦於半島酒店的日軍戰鬥司令室內簽署投降書。


香港淪陷前後,出現了來自不同勢力的游擊隊組織,包括來自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其中,在西貢成立並屬東江縱隊支隊的港九獨立大隊,一直活躍於抗日活動,曾秘密營救滯留香港並為日軍搜捕的多名文化界人士。


加拿大士兵的不朽傳奇


加拿大士兵在香港保衛戰的各軍之中,實戰經驗最淺,但一上戰場卻造就一個個不朽的傳奇。


肉體擋炸彈——約翰‧奧斯本 (JohnOsborn)


約翰‧奧斯本是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A(Winnipeg Grenadiers A Company)成員。1219日下午三點三,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A連鎮守畢拿山山頂,但很快被日軍包圍,長官Gresham 舉白旗投降之際被射殺,於是軍隊決定突圍落山。當時,日軍的手榴彈及迫擊炮紛紛射向加拿大軍隊,奧斯本一見手榴彈,便立即拿起扔向日軍。有一次,他來不及拋走手榴彈,在場軍人Matthews事後回憶:「奧斯本當時離我大概20碼,爆炸時,我立刻趴下,心想這次死定了。豈料爆炸之後,我竟然無死,但我見到奧士本死在地上。奧士本用身體蓋著炸彈,救了我一命。」

現時擺放在香港公園內的奧斯本銅像。


奧斯本以身擋炸彈,一個人最少救了六個士兵,因此,他是香港唯一一位軍人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的最高榮譽的英勇勛章。現時在香港公園內,亦擺放著奧斯本的銅像;香港亦有奧斯本軍營(現為解放軍東九龍軍營),用來紀念奧斯本。


義犬報恩——根達(Gander)中士


另一名英勇士兵,就是根達(Gander)中士,但根達並非人類,而是一頭紐芬蘭犬。牠體型龐大,不少人以為牠是一頭熊。根達原名叫Pal,曾經抓傷小孩面部,差點要人道毀滅。軍人Fred卻收養牠,改名為Gander,自此成為加拿大皇家來福槍團的吉祥物。

 

後來,根達賜為中士,得以隨團來港。日軍在筲箕灣鯉魚門一帶附近登岸時,牠會狂吠及去咬日軍;當日軍進逼受傷的加拿大軍,牠曾偷襲日軍,逼使日軍改變路線,救了不少受傷士兵;後來根達看到日軍投擲手榴彈,眼看受傷士兵避無可避,牠一口把手榴彈帶到遠處,最後爆炸而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