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额还是净额?这真是个烧脑的问题!

FreeCity 行走的审计汪
2024-08-27
前言
之前在做项目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纠结的问题;IPO反馈或者问询中,也经常会问到,收入按照总额法确认还是净额法确认。现在,有了新收入准则,仿佛有了可以指导的有力武器,以后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如何回复了!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行走的审计汪陪伴你的又一天


01

在企业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往往有第三方参与其中。比如我们在淘宝店铺买东西,这个过程涉及到我们、淘宝店家和淘宝平台三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客户是明确的,但是淘宝店家和淘宝平台,究竟哪一个是主要责任人,哪一个是代理人呢?这直接会影响收入确认是按照总额还是净额。


旧的收入准则并没有对总额法还是净额法来确认收入,作出明确规定。于是,实务中就存在五花八门的情况,有些可能并不符合事实,从而导致会计错误计量。


新收入准则对这部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准则中“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这一特定交易中,专门写了这部分内容。


今天,我们仍旧结合在美股上市的京东,同时对比其他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聊一聊这个实务中比较难以确定的问题。



02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新收入准则》中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的核心内容。由于主要责任人按照总额法确认收入,代理人按照净额法确认收入,因此要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实质问题是找出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


那么,根据新收入准则,什么是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

定义未免枯燥,一下子不容易看明白。我们可以画图来看下,主要责任人、代理人和客户,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关系。

主要责任人承诺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但有时候主要责任人可能很难直接找到愿意购买的客户,因此需要找代理人帮忙。代理人在撮合交易方面有资源和能力,因此可以协助主要责任人,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目标客户。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03

第二,如何判断谁是主要责任人,谁是代理人?

这里有很强的逻辑线在,直接读准则可能很绕,那就让小编来帮你捋一捋。


根据准则,在商品或服务转让给客户之前,谁具有对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谁就是主要责任人。不难发现,判断的标准是:商品转让前,谁真正能够控制商品或服务。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词,叫做控制权评估。实务中,控制权的判断非常复杂,如何结合实务情况,来判断控制权所属,就是一件需要“综合评估”的事情。我们可以按照下图来聊聊,如何进行控制权评估。

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句话:

转让商品之前,谁具有控制权?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出特定商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行走的审计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