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造物的招股书,一探罗振宇的知识付费
Editor's Note
我们的财报系列迎来第二篇啦,特广而告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起读财报 Author Freecity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01
公司基本情况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还有“罗辑思维”,大部分人应该都或多或少听过。但这都是罗振宇知识付费的其中一小部分,其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得到”这个App作为载体的。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这家叫做“思维造物”的公司,从事“终身教育”服务,其实也是我们之前听说过的“知识付费”,得到App便是其下的主要平台。
思维造物成立于2014年,以“罗辑思维”为载体,并在2016年发布“得到App”,2018年得到大学招生,2019-2020年进一步丰富内容、拓展产品线。
之前有一些评论说:罗辑思维原本很爱听,但自从开始说起“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就似乎越来越有一种“贩卖焦虑”的味道。
其实这和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慢慢展开,了解这个相关的路径,是怎么走的。
02
“终身教育”行业初见
终身教育,我认为这个词并不足以描述出这个行业的本质。这个词太广泛了,没有定义特征,没有定义范围。但招股书中写到“终身教育”,我们就以此展开吧。
这个行业目前的新模式是依托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终身学习产品,有很强的“教育+互联网”特征。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
其中,2020年估计的在线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大约是4154亿元,相比于2019年规模增速较大。在进一步来看细分市场——终身教育的市场规模:
在线教育中,根据内容细分到终身教育行业,2020年估计的市场规模大约是969亿元,可见这一块占比很低。
我们这么一步步看下来,其实教育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但随着一路细分,到“终身教育”,就大约只是千亿市场,规模相对来说比较一般。如果再细分到“通识教育”领域,则2019年大约是150亿的市场规模。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我们前文一篇也说到了K12教育,其在教育行业的比重是压倒性的。说到底,是因为稀缺资源配置所驱动的。
高考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稀缺资源配置方式,那么投入到K12教育中,最终高考能获得好成绩,从而考上好大学,是目标非常明确的一条道路,因此付费的意愿会比较强。
但是终身教育,相对于K12教育,就好比是“非必需品”,我不用,也能活得很好;用了,也不见得能活得更好,只要这种意识一直存在,那么这个行业的付费规模,就比较难迅速上涨。这也是后来思维造物开始和高校合作的一个驱动原因吧,在国内的教育中,优势资源和口碑仍集中于各大高校。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市场,有哪些竞品。思维造物在招股说明书中,写到了知乎、樊登读书、巴九灵、混沌大学、掌阅科技等,其实我个人认为比较类似的竞品应该要包括喜马拉雅,而公司和知乎的模式,其实差异还是不小的。
上述的不同产品,提供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用户群体也就有所不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这个其实并不是“很痛”的行业中,如何才能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公司的护城河呢?
是思考如何将好的内容,匹配到需要的群体中。其实,喜马拉雅是做得非常好的,它很用心打磨平台的内容,然后对于这套内容,有一整套很完善的营销模式,另外他也会适当地将精力重心转移到真正有痛点的K12教育中,一方面提高覆盖面,一方面提升盈利能力。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为何之前总被说成“贩卖焦虑”。其实这是资本逐利所推动的。资本逐利——提高盈利能力——迅速扩大付费用户规模——更多引导用户付费——“贩卖焦虑”。
焦虑,可以增加“痛点”,促使用户更多的去消费。但就像我们所说的,即使不学,也能活得很好;即使学了,也不一定活得更好。不痛不痒,就难以促进付费。
另外,为什么不叫“知识付费”了,其实也可以从中窥探。知识和教育,两者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知识,更注重“分享”;而教育,更注重“付费”。知识更多是名词,而教育更多是动词。知识付费,很容易引来“反感”,让用户产生一种“我就不高兴花钱”的想法,因此改为了终身教育,但其实也没那么恰当,只能说写招股书的人啊,可能冥思苦想,只能想到这个词了~
那么,结合上述的讨论,我们仍然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归纳公司所处于的行业局面:
▶ 现有公司的竞争:完全竞争市场,竞争很激烈;
▶ 新进入者的威胁:市场门槛比较低,整个市场是长尾市场,头部不一定能占到很高的市场比例,但新进入者如果要迅速发展,挤压市场份额,也需要一定时间;
▶替代者的威胁:除非内容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或者依靠口碑所积累的好评,不然就很容易因为同质化而被替代;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定价决定后,购买者无法讨价还价,但是购买者有足够选择的空间,因此可以选择其他的产品;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平台主要提供教育的场合,将优势课程卖给目标用户。对于平台来说,供应商更多指的是内容生产者,他们的议价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销售毛利。
03
公司的财务和会计分析
我们先来看财务状况。
可见公司也是典型的“轻资产”公司,这和互联网特性以及盈利模式密切相关。
从资产面来看,公司的流动资产占比较高,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占比较高,资产相对来说比较幼稚,但也会进一步降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另外,公司的固定资产占比很低,这说明公司无拥有的房产,经营场地主要靠租赁取得。
我们再来看看负债和权益层面:
应付账款主要是应付的内容分成款,这点可以理解,平台内容生产商需要从中获得分成,具体的分成比例,可以从毛利率大致推算。线上知识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大约是45%左右,那么大约的分成比例,可能在40%-60%左右。不同的内容,分成比例可能会不一样,也有可能采用固定收益+分成的模式。
另外一项比较大的负债,是合同负债,也就是预收账款。是公司预收的课程费用。合同负债包括:
预收货款
跨年门票预收款
知识服务待摊收入
未消耗的代币余额
上述都只能等到提供相应的履约义务后,才能结转到收入。因此这部分属于公司的未履行的义务,也就是一项负债。
再来看看权益,权益中资本公积的金额比较大,说明权益性交易、投资者进入带来的资本溢价比较多。公司的股本是3000万元,此次拟发行1000万股,发行后股本为4000万元。应该又会形成大金额的资本溢价。
公司此次申请在创业板上市,拟募集资金10亿元,按照1000万股来算,那么每股为100元,整体估值40亿元(上市第一天)。但后面市场怎么走,就看市场能否认可这家公司了。
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盈利情况。这一点也是在财报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公司的营业收入在2019年度出现了下滑,目前来看预计2020年度能够保持和2019年度持平,也有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公司的发展存在平台期,也意味着市场规模的局限性。该付费的都已经付费了,那么提高续费率和增加新用户,就成为了增长的两大关键点。
上图中没有毛利率,我们再来补充完善下毛利率。
公司的毛利率平均下来大约是45%左右,相对来说毛利率不是轻资产行业中比较高的。这说明对于内容生产商而言,议价能力比较高,如果平台给的分成低于行业水平,可能会选择其他的平台来发布课程。
因此,公司整体是这样一个盈利模式,即:
内容生产者——通过平台——目标用户付费
平台按照收取的费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并且根据要支付给内容生产者的报酬,确认成本。当然成本中还包括其他的采购内容,并不仅仅是分成费用。
然而,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思维造物的收入也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真实性。一般来说,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和实体经济相比,由于自身不带存货的业务模式,使得比较容易通过信息技术虚构财务数据,利用体外资金循环虚增收入。
从招股说明书中来看,看不出太多,但从后面的反馈来看,我们说不定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整体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正常,资产负债率较低,轻资产运营,货币资金占比较高;无有息负债,主要是比较优质的预收货款;权益类资本公积金额比较大,说明历史上引入投资者产生的资本溢价较大。现金流基本为正,说明公司的盈利情况不错,能有经营现金的持续流入。
04
对公司的总体评价
最后一点,是从现在的财报、招股书中,看公司的未来。在公司对申报创业板条件中所述,公司前次外部投资者引入后的投后估值为73亿元,但目前来看,市场的预计估值为40亿元,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可能说明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仍存在不确信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目前来看,公司肯定是这个细分领域的领跑者,且在各项维度上,比如内容、用户数量、软件质量等,都是行业领先的。但对这家公司的未来,更多地会去看整个行业的未来。
这和医药这类行业不同。这类行业的规模整体来说很大,只要公司能有核心竞争力,具有研发、生产、销售等优势,就会被看好。
而对于新事物、新行业来说,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会阻碍对该公司的估值水平。正如刚才在行业分析中所说,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到底能有多大,付费用户的续费率如何提高,是公司未来发展主要要去回答的问题。
我们按照每股收益4元,估值100元来算,大概的PE是25倍。而创业板目前的平均市盈率是58倍,这意味着,公司上市后,股价很有可能上升到232元,估值对应80多亿元,也相对比较符合估值稳步上升的趋势。
关于经营风险,这点不是非常担心。罗振宇的口碑还是不错的,而且团队经营,线上服务收入这块,对其的依赖性,其实没有像巴九灵那要,对吴晓波老师的依赖性要高。但是跨年演讲这部分,还是要靠老罗来撑场面的。
其实我内心存疑的是:面对每一年承诺的跨年演讲,公司团队是一种富有干劲、自带动力马达的策划前进模式,还是被承诺所倒逼,一切都在不言中的苦逼前进模式。
毕竟,跨年演讲的噱头早已过了,越来越多的人会更理性看待这个新事物。就如得到付费用户的规模,噱头已过,接下来是更理智冷酷的战场。
我个人不会投资这样的企业,我更喜欢有具体实物产品的企业,或者提供的服务能够触到痛点、痒点的企业。那些人类史上真正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企业,不知道能不能在A股遇到。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
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