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航:我们在湖畔到底学什么?

湖畔大学 2019-08-09


湖畔大学一期学员,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周航最近发表了文章《我们在湖畔到底学什么?》。


作为一名和湖畔结缘已5年的“老学员”,周航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在湖畔这5年的心得体会。在他看来,他在湖畔“学习失败”,是学习如何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而不是如何避免失败,因为其实任何人都避免不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和你的团队对“失败”二字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文章来源:周航个人微信公众号“还是不举手就发言”(JustBB2)


从 2014 年湖畔创立前的接触和沟通算起,和湖畔结缘已近 5 年,“校长第一课” 5 年里也听了 4 次。


在湖畔正式学习的 3 年中,我经历了一段商业生涯中最黯淡懊糟的时光,也经历了一段触及价值观底线的斗争、放下、解脱过程;还有此后对失败乃至创业的重新理解,以及从创业者逐步到投资者的角色转换。



可以说,短短几年,湖畔陪伴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复杂而精彩的历程。作为最老的“hupaner”(湖畔人),我很热爱这里,热爱烟雨中的校区,热爱这里的中式禅风,更热爱这里的人,尤其是这个并无教育背景的运营团队——黑衣人。在他们身上,我学习到很多,我知道没有什么比理想与热爱更重要,我发现了对创业来说,加速度比初速度更重要。


为此,我非常乐于和他们一起共创共建,一起为打造一个 300 年的大学而努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因为接下来我想表达的可能是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和声音。



我们在湖畔到底学什么?



从14年接触湖畔开始,我始终记得关于湖畔的三个关键词:300 年、学习失败、新商业文明。


所以,湖畔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学习什么?我对这些元问题的思考始终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毫无疑问,湖畔从诞生开始就深深打上了阿里的烙印和DNA:从马云亲任校长并投入巨大的精力,到几乎所有阿里高管都来湖畔做过交流,再到以阿里HR为班底的运营团队。如果说外界把湖畔大学误以为是“阿里商学院”,其实也不为奇。


阿里真的太特别了,如此巨大,如此成功,如此特别,它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人们想接近它、了解它、学习它,甚至是不自觉地模仿它,因为它太成功了!


而湖畔,恰恰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窗口和机会。


在湖畔,你几乎可以全方位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虚到实地了解阿里,他们还非常乐于分享,愿意花时间和你一对一交流探讨。


而阿里更是如此特别,“使命愿景价值观,组织战略KPI”、“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点线面体战略框架”、“千亿美金”、“组织共创”……这些简直是湖畔黑话。说实话,如此高能量、高密度地和阿里生态接触,你想不被洗脑其实是需要蛮坚强的。


马校长在最近五期开学典礼上发言


可是,我在想,我们来湖畔就是为了学习阿里的吗?


毫无疑问,阿里是中国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而且我也相信,阿里的成功只是刚刚开始,它绝对有机会成为世界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它未来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和什么样的规模有可能会超过现在我们的想象。


阿里的成功,除了互联网时代给予的机会,更有赖于他们创立的独特商业模式、发展模式、组织形态。当然,还有一个如此特别的创始人。


阿里从开始就种下了宏大的使命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草根初创时代就致力于打造“平台”的商业模式,强运营驱动要求的组织多变性……


阿里的一切都是围绕平台、生态展开的,并在这个大前提下实现逻辑自恰。但世上,真正能做平台、做生态的公司少之又少,就像非洲草原之王狮子自有狮子的生存之道,但其他物种想去学狮子的生存法则,是不是自寻死路呢?狮子首先是因为它是狮子,可以按狮子的法则生活,而不是说其他动物学习狮子的生存之道就可以成长为狮子。


而且,阿里巨大的规模和成功也可能掩盖了阿里模式本身的边界局限,不管是早年收购Yahoo,雄心勃勃地进军通用搜索,还是在社交领域上的”来往“,还有正在路上的大文娱。相比之下,我觉得学习阿里的失败远远比学习那些阿里众所周知的成功更有意义。


阿里非常好,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但一旦效仿,哪怕是部分效仿都可能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如此特别,导致我们在学习它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更不能轻言复制。


站在阿里的角度来说,如果湖畔只是为了播撒“阿里之道”,那也太小看了马校长和众多企业家当初的发愿和使命。于我而言,湖畔不是阿里的湖畔,而是整个中国商界的湖畔。


那我们到底可以在湖畔学习什么?


如果不是学习阿里式的成功,那是不是可以学习校董们众多的成功呢?还是说学习校长在全球范围广泛的企业家人脉的成功之道呢?


NO!来湖畔不是学习如何更成功的,而是来学习失败的。我认为湖畔主张说学习失败不是特立独行的漂亮话,而是一种在更深的洞见之后的深刻价值观。



为什么要学习失败?



在湖畔学习这几年,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和认识是最大的。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尤其是创业者。但学习什么能帮助自己更有机会取得成功,或者取得更大的成功呢?


我们总是本能地关注那些成功者,希望和他们接近,听取他们成功经验的分享,模仿他们的做法模式甚至是语言风格,乃至是生活做派。我们以为向成功者学习是取得成功的捷径,其实不然。


所谓成功,其所具备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切都难以复制,所以我一直认为,成功其实没什么好学习的。相反,学习失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湖畔大学创办时,他们找我沟通,说湖畔大学专门研究失败,非常打动我的原因。


但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失败,怎么学习失败,从中学习什么?对此我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在湖畔学习的这几年,在后来自己的思考中,我逐渐地找到了一些启发。


周航在湖畔学习


和成功的待遇截然不同,我们耻于谈论失败,甚至会讥讽一切失败的现象、失败的人。我们经常冷眼看着一家面临崩盘的公司走向灭亡,然后说:“我早就知道如此,你看,应验了吧?”


大家对待失败大都是这般吃瓜群众的心态,甚至是如同对待死亡的态度,觉得很晦气。


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这种“唯成功至上、厌恶失败”的环境最后让我们变成什么样了?它让我们放弃了独立思考,放弃了真正的创新和探索,只敢去追求成绩,没多少人敢尝试,成功了还好,一旦失败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然后就陷入自我否定、内心无比焦虑的状态。


我们不妨跳出这个环境,换个角度重新思考, 从中你会发现美国创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失败的宽容,而且这种宽容,不仅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创新,反而鼓励了创业者尝试和冒险,极大激发了创新。


我在中国创业二十多年,也去过美国很多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不是经济上先进和落后的差异,不是开放和混沌的差异,而是中美创业创新文化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核心的表现是对待失败的态度。


没有人会乐于失败,但是我发现美国人会很平常心地谈论和面对失败。


这一点皮克斯联合创始人兼总裁Ed  Catmull也说得很好。今年我在听他分享皮克斯的企业文化时,他说:“我们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会失败,因为我们在弄新东西。可我们要接受这种失败,因为新东西就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中得到的。我们一路都在失败,但我们要接受失败,只有对失败宽容,才能有新东西。 ”


皮克斯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Ed  Catmull 


科技史也一样,我们会发现推动行业发展的产品,并不全部都是成功的,失败在其中的作用依旧举足轻重。也正是那些失败的产品,成为了革新的养料。


这样一看,所谓的失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一个社会还在耻于谈论失败、害怕失败、排斥失败,只崇尚成功的话,我们不太可能有探索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你希望这是一个创新的国度,一个创新的社会,我们必然需要重新理解失败。



学习失败,是为了避免失败吗?



当我这样去理解失败,下一个问题是学习失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失败吗?


我觉得不是。


我 20 多岁第一次创业的时候,犯了很多很多错误。当时我聊以自慰地说:“这太好了!在年轻的时候,付出这么小的代价,能犯这么多的错误,学到这么多的东西,以后我就可以避免犯这些错误了。”


可是在后来不断创业的过程中,我还是不断在犯错,新的错误,老的错误。越到后来,我才发现,错误和失败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学习失败的真正目的在于: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然后从中成长,让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好。


创业就像跳高比赛,如果以探索和挑战为终极目标,那么失败就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当你知道失败是创业的宿命的时候,就会全然地接受失败,才会有一个要从失败中去学习的心态。你可以成功地攀上一个高峰,让所有人为你欢呼;你也可以就此谢幕,自此离场——但如果你想不断攀越更高的山峰,跨过人生的极限,从终极意义上讲,你的宿命就是失败。


于是我总结,既然失败是一种宿命,那么学习失败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而不是避免失败,因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失败几乎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拒绝失败,就是拒绝生命本身。这也是失败对我个人的意义所在。


不仅仅是我自己,我发现大部分创业者都经历过自己的“至暗时刻”。


我和湖畔一期的同学们在话剧《浮生一日》中演绎过一个创业者最最痛苦的“至暗时刻”。可曾几何时,我们在谈论一家已经消亡的公司时,会认为它是一家失败的公司,会像智者一样去点评,大说特说它曾经犯过怎样怎样的错误。但是,假如回到 10 年前,回到它所处的那个辉煌的时代,我们还会想到它的失败吗?好像很难。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开篇借渡边之口讲:“死不是生之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想,失败和死亡一样,失败不是成功的对立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成功的一部分。


人性中对死亡的感受就是恐怖,尤其是权力集中的统治者,所以才经常会有长命百岁的妄念啊。可我们知道生命的常态是死亡,所谓的生只不过是瞬间。某种程度上,期待长生不老是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结果是既没有享受当下,也失去了未来。


我们对于生命和失败恰恰需要怀有敬畏之心,要意识到,失败是一种常态,没有企业可以长命百岁,企业的终极宿命跟人的生命一样,会经历出生、成长、青壮年的强壮、中年的瓶颈、衰老直至死亡,关键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世事无绝对,成功无绝对,失败无绝对,活法无绝对。这个时代,我们尤其应该重新理解失败,重新定义失败,重新谈论失败,把失败当做重启我们生命观的引子。这也是我在湖畔启发和学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想倘若把这件事情解决,哪怕只是部分解决,都是对社会莫大的贡献。湖畔正在这条路上行进着,不毕业,300 年后继续学习失败,创建新商业文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未来的脚注。


记得去年冬天,做《重新理解创业》的分享会,当时我特别要求在华东站一定要回到湖畔,而不是去上海。因为我觉得没有湖畔,就不会有这本书。我写完了,也就对过去彻底放下,回到湖畔也算给过往一个交代。


当天晚上,又与湖畔的黑衣人伙伴们分享了《我心中的湖畔》。我觉得湖畔培养的不是某一种风格的领袖,而是支持学员做最好的自己,让我们“撞见自己”,进而接受自己,发展自己,针对性的训练自己。正是基于这样的培养思维,让我“撞见”自己,与失败对话,继而接受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我想,这是在任何的商学院都不会有的东西。


周航在湖畔的分享:知己知止


作为最老的“hupaner”(湖畔人),我乐于和他们一起为打造一个300年的大学,为一个创业者的理想地而努力。




湖畔六期招生已经启动啦,欢迎报考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