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瘟疫引发的贸易战

尹子轩 看世界杂志 2019-04-24



今日所有欧盟“特定产地佳酿”的规管,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根瘤蚜瘟疫席卷法国葡萄园后,一场法国政府在本土向阿尔及利亚酒商挑起的贸易战。



在欧盟政策对于农产品呵护备至的保护下,就是在全球化的大势下,新世界的品牌开始挑战欧洲地位的今日,法国葡萄酒品牌的霸主地位依然牢不可破。这当然和固有的市场口味有关,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法国和欧盟对于葡萄酒质量以及品牌的规管和保护。


今日所有欧盟“特定产地佳酿”的规管,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根瘤蚜(phylloxera)瘟疫席卷法国葡萄园后,一场法国政府在本土向阿尔及利亚酒商挑起的贸易战。


  “毁灭者”  


每个爱喝酒的人,总有自己喜欢的味道,一瓶酒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并无客观标准。但是,当一种商品被赋予超越它物质价值的时候,随之而起的冲突往往不会停留在餐桌上。



葡萄酒之于法国,不仅是极富价值的出口品,本身更有超越作为农产品的精神地位,说是法国人的骄傲也不为过。在国家贸易的层面,保护产酒业理所当然。1855年的巴黎博览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彰显国威,颁令公布直至今日都有极大参考价值的波尔多酒类评级——这个直至1973年方有第一次修订的酒庄评级,网罗了今日所有我们熟知的名酒庄。


但是,仅仅8年之后,原产于北美洲的根瘤蚜从南法隆河地区开始,席卷全欧洲的葡萄园。由于欧洲种的葡萄藤对于这种难缠的寄生虫毫无抵抗力,除了极少数砂质土上种植的葡萄藤能够幸免之外,19世纪中法国230万公顷的葡萄园面积,到了1900年仅余下160万公顷,而其中120万公顷更是属于重新栽种的葡萄园。名庄拉图堡在1880~1891年间,有8年的葡萄收获是根本酿不了酒。当时的法国政府专家们,将北美洲根瘤蚜的学名冠上拉丁文vastatrix,即“毁灭者”的意思,不无道理。


  规管“软”贸易战  


在根瘤蚜灾难之前,葡萄酒是法国第二大出口产业,并且为当时的法国提供了接近1/6的收入。但是在瘟疫肆虐过后,由于国内产量剧烈减少,法国却一度成为了葡萄酒进口国。


除了西班牙和意大利酒之外,最大宗的酒类进口来自阿尔及利亚。不但许多的法国酒农在瘟疫期间举家迁到这个北非小国,更重要的是,由于阿尔及利亚从1830年起是法国的殖民地,向其征收关税亦不合理。


不过,法国的农业人士以及相关的政治说客,很快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对于根瘤蚜的防疫措施。


当时的防疫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嫁接高质量的欧洲葡萄藤到能够抵御蚜虫的“北美种”根部,另外一种就是直接让两种葡萄藤交配,以新的种子栽种葡萄。后者所产生的葡萄品种更廉宜,容易栽种,而且能在更严苛的气候下生长,于是造就了大量的廉价酒,冲击着侧重保留传统的高级酒庄们的生计。


在农业金主们支持下,法国农业部在1908-1912年订立了波尔多、干邑等“特定产地”,并在1919-1935年间以保障品质为由,以从指定酒精浓度到特定葡萄品种等标准,将混合交配的葡萄品种——如Noah、Clinton等依然在今日美国葡萄酒中常见的葡萄品种,从法国的酒市场中,从被视为品质象征的“原产地命名控制”规格中剔除。


1948年,法国波尔多的农夫在收割葡萄。


这一种手段,在1960年代通过“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发扬光大”,陆续在意大利、希腊、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实行。今日,混种葡萄所酿制的葡萄酒,无一例外地不被包括在欧盟农产品中象征最高规格的“原产地命名保护”类别内。


阿尔及利亚直至1962年独立前,都是葡萄酒出口大国,但是当法国人在血腥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撤离之后,今日的出产已经寥寥可数。在全球化的今日,混种葡萄所酿的酒正慢慢重新获得要求日新月异的酒客们的认可;似乎决定葡萄酒价钱和品质的权利,终于慢慢开始重新回到餐桌上,而非说客和政府官员的书桌上。



作者 | 尹子轩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王仲,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