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逐梦太空圈,中国能不能出马斯克?

居然 看世界杂志 2019-04-22



埃隆·马斯克完成了私人公司发射火箭的“开天辟地”,引发我们不断地自问“中国能不能出马斯克”?


中国民营企业也在“放”火箭?他们到底能做什么?在做什么?


前段时间,听零壹空间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特别忙碌,因为要去酒泉筹备火箭发射。9月7日这天,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OS-X1 火箭暨“重庆两江之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而“重庆两江之星”的本次发射,距离2018年5月17日首飞仅过去三个多月。


  起飞元年  


型号为“OS-X1”的火箭,属于零壹空间的OS-X 系列。全箭总长10.2m,箭体直径0.85m,起飞重量8.1t,起飞推力35t,为客户载荷实现4.5马赫的飞行速度。该火箭全程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飞行高度约35km,飞行时间200秒,飞行距离169km。



据了解,OS-X系列火箭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运载火箭,主要是为航天高新技术研究提供飞行试验服务。它的一大优势是快速响应,从下订单到发射,不超过12个月。发射场准备时间小于1周。另一系列OS-M才是真正运载火箭的“成品”,为微小卫星客户提供发射服务。


2015年8月成立的零壹空间,是一家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设计及总装的公司,发展目标就是为商用微小卫星、特殊用途航天器等,提供廉价优质的发射服务。



有人说,2018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起飞元年”。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参与火箭发射行业。零壹空间至今已累计完成四轮融资,融资总额近8 亿元。星际荣耀近一年来累计获投超过6亿元。灵动飞天、星途探索等商业火箭公司,也陆续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在大多数人眼里,火箭这个行业离自己很遥远。它的市场门槛超过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能力—这种高精尖、小批量的产品,都是国家在研发、投入。



2014年,政策的口子打开,《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60号文)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5年5月,“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民营微小卫星企业开始涌现。


2016年,国家继续出台利好太空领域创业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中列明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就有“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要求大幅提高商业航天的生产制造能力,促进航天产业的市场化。



2016年底,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参与航天、卫星发射领域。


零壹空间就是在这些政策背景下正式成立发展的,它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


  中国版SpaceX ?  


许多人把中国的商业火箭公司称作中国版的SpaceX。这证明,是埃隆·马斯克在太空商业领域的成功刺激了全球创业者。众所周知,埃隆·马斯克是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特斯拉汽车及PayPal三家公司的创始人。



在商业火箭领域,这位“硅谷钢铁侠”的冒险人生将世界远远甩在了身后。2013年3月,史上第一次由私人公司发射火箭,SpaceX成功发射并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火箭,火箭上搭载的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2015年12月,“猎鹰9号”火箭首次实现发射、回收全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第一个可实现一级火箭回收的轨道飞行器。2018年2月,SpaceX成功发射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的“重型猎鹰”火箭,昭示着私人企业有了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能力。“重型猎鹰”的近地球轨道载荷为63.8吨,毫无悬念地“碾压”了之前美国现役最牛的重型火箭“德尔塔IV 型”。



SpaceX 这样的美国私营航天企业研制的火箭,均属于大型液体火箭,而国内数家民营航天企业却大多是从小型固体火箭做起。事实上,重型火箭在载人深空探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型火箭则应用场景灵活。从市场上来看,小火箭市场竞争激烈,大型火箭技术门槛高,中型火箭相对折中。


蓝箭航天CTO 康永来曾对媒体表示,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中国及世界各国主流的中型运载火箭都属于老一代运载火箭,普遍面临不够环保、价格昂贵、发射准备时间长、难以复用、产能不足等问题。对于民营火箭公司而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发展瓶颈。



如今,中国商业航天发射的主要对象是小型和微型卫星。对于还处在初期的民营航天企业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能够锻炼团队和积累经验,也更经济。在此基础上,未来可以做进一步的研发。毕竟,想要成为真正的中国版SpaceX,这些民营商业火箭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盈利胜算几何?  


火箭带给人太多“刻板印象”了。商业火箭,虽然听上去就像一场无利可图的买卖,但从SpaceX 公开的订单和投资来看,太空商业实际是个“香饽饽”:SpaceX 运送美国宇航员和补给物资的合同价值42亿美元,其已经宣称开始盈利。



国际上发射500 公斤以下小型卫星,报价一般是每公斤3 万~5 万美元,国内则是1.5 万~2 万美元。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于2022 年左右建成。这对国内商业火箭是个重大商机—如果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就有机会获得持续订单,往太空运送货物。


当然,也有专家给国内商业火箭“泼冷水”。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接受采访时表示: “所有的商业航天创业公司一直在回避卫星的运管问题,卫星发上去了,企业能不能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测控能力,能不能提供商业化的在轨服务能力?目前看,还没有发现具备这类能力的创业企业。”



对于航天研制而言,烧钱是常态。运载火箭发射的成本涵盖研制、发射和测控三大环节,比如SpaceX的“猎鹰9 号”火箭每次发射价格约6200万美元,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是降低发射成本的最佳出路。


埃隆·马斯克完成了私人公司发射火箭的“开天辟地”,引发我们不断地自问“中国能不能出马斯克”?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他背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如他自己所言,“当某事足够重要,你就去做它,即使胜算不大”。




作者 | 居然

编辑 | 荣智慧 rzh@nfcmag.com

排版 | 龙明佳,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