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在逗我么?别拿那些假“人工智能”糊弄人了

AY 看世界杂志 2019-04-22



今年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中,从手机、电视到空调、马桶,“如果一个设备没有配备AI技术,那么它就不值得拥有”。


人工智能(AI)的发展,迅猛如破土之新芽。人们也乐于看见和欣赏这门新的技术及其衍生品。


当然也不是没有烦恼。一年前,Facebook 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创造出了自己语言的“小道消息”,让人类担忧了好一阵。AI威胁论也随之甚嚣尘上。道德合规与否,机器的未来能否受到控制……这些,都给“人工智能”的概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市场对新兴技术的过度追捧,难免会让其异化。


  AI发展  


2015年7月,北京举行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人工智能白皮书》从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到机器学习等维度,全方位地描绘了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科技发展情况,真正系统地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勾画了蓝图。


这距离1956年夏季,多位年轻的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举办的一场讨论“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问题”的小型研讨会,第一次使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已经过去了59年。



数十年间,人工智能从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到如今人人对这个术语耳熟能详。已经有不少人预言这是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有数据显示,未来十年(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助推全球生产总值增长12% 左右。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背后是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有专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市场、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之间的合作,犹如灶台、厨具和原料的配合,三者合一才能完成烹饪过程。



这套体系的相对成熟,导致越来越多的后端应用被推出,如今言必称“AI”已经成为了不少科技产品的亮点。即使只是普通的用户—消费者,尽管不需要深谙专业的科技知识,但是至少需要擦亮双眼,用正确的“姿势”拥抱新技术。


  是真是假  


香港媒体报道,今年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中,从手机、电视到空调、马桶,“如果一个设备没有配备AI技术,那么它就不值得拥有”。



这是有点夸张和戏谑,但认真思考当下的所谓“人工智能应用”,是否真如其名?


首先,机器并不等于“人工智能”。笔者曾经在一次出入境排队的过程中,看过一部体积庞大的机器人,双眼闪烁着亮眼的光,让人无法忽视其存在。而它的作用,根据现场的观察,可能只是围绕着特定的路线,进行维持秩序的功能—如果有人挑战它,会如何?这个还真没发现。不过现场游客的啧啧称奇声,和各种各样的相机拍摄声,已经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其次,如果智能系统的维护成本远超人力成本,那其存在的意义何在?《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中国某餐厅的送餐机器人,在客人用餐的一个小时里,因为机器轴承上残留了各种食物和垃圾,服务员不得不三次把它放倒,拆出,用喷灯将垃圾烧掉,以维持正常运作。而且,因为害怕汤水洒掉,从后厨到餐桌的短短距离,还是需要服务员“搭把手”。


如果说这只是个人的直观感受和某个片段的记录,那么业界人士的提醒可能更具代表性。


一名消费电子产品分析师表示:“有些设备或许相当智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AI产品。”



维基百科的释义上,AI的核心问题是建构与人类相似甚至超越人类的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移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即使我们所看到的“智能”可以用于改进性能,或者进行数据处理,但这仍然不能算是AI技术。


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已经不能说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是一种能力。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Charles Isbell 就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名称前冠之以“人工智能”四字,就需要有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学习的能力,并且做到的事情应该足够有趣,这是与“计算机自动化”等重复的劳动相区分的本质。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下我们所遇到的应用产品,合格者可以说寥寥。


  做好准备  


资本、企业所倡导的热点,有时候是长足的、真正的进步,有些时候却需要我们警醒和留意。数据显示,在6 年时间里,李开复所创办的创投公司、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超过30 家与AI 技术有关的创业公司。


在实践应用中,人工智能已经被拆分得非常具体和细致,因此很多相关的技术的确具有发展的潜力。不过产业的成熟发展,还需要从业者的自觉和专业意识。将AI 技术与整合营销体系结合,与海量数据融合互通,最终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才是关键。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积累,只依靠普通用户的“新鲜感”营造繁荣的假象,那无疑是一种“捧杀”。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这样的趋势?是因为科技技术的发展,不会止步于在学术界、理论界、产业界的发展创新,它能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带来巨大变革。


随着AI 火热发展,越来越多人陷入了被技术取代的“精神恐慌”中。如果日后具有众多能力的机器人,真的取代了从简单到中等的体力和部分脑力活动,比如服务员、交警、保姆、护士等职业,那么生而为情感充沛的人类,将不得不适应与机器相处,我们的心理认同、社会结构也会发生重要的改变。



那些因此被取代的工作人员,被“威胁”到生存的从业者,如何与其共处,如何看待其存在,需要整个社会的认知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面对这个趋势,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 | AY

编辑 | 荣智慧 rzh@nfcmag.com

排版 | 龙明佳,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