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南斯拉夫

杨露 看世界杂志



铁托本人生长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他在当政时期对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采取了打压政策,使得国家凝聚力大为下降,也为后来南斯拉夫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1991年,南斯拉夫由政局动荡发展到内战和分裂,上万人丧生,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曾经生活在一个统一国家的各民族之间大动干戈,把国家推至分崩离析。如今,对塞尔维亚这个曾经的百战之地来说,南斯拉夫早已成为历史。


  红星队的记忆  


在贝尔格莱德的街头,球迷身披贝尔格莱德红星队的队旗振臂欢呼歌唱,感染力十足。这是因为长达26年来,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首次在欧冠赛场上取得了胜利,让人不禁想起1991年的那个夏天——南斯拉夫红星队战胜了法国马赛队,夺得了当年的欧洲冠军杯。


△街头的红星队球迷

图/本刊记者 郭嘉亮 发自贝尔格莱德


一时间,关于南斯拉夫足球和贝尔格莱德红星的话题迅速升温,人们开始好奇:如果南斯拉夫没有解体,他们的球队将强大到何种程度?


克罗地亚自然不用多说,他们在2018年夺得了世界杯亚军;其他国家呢,斯洛文尼亚拥有出色的门将汉达诺维奇,波黑拥有哲科和伊比舍维奇的锋线组合,外加皮亚尼奇和米洛舍维奇的中场,黑山拥有约维蒂奇。



这样的优质“组合”,却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南斯拉夫曾是足球沃土,凭借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和出色的运动天赋,这里孕育了无数优秀的球星和教练,在诸多顶级赛事中斩获了奖项。


但可惜,巴尔干半岛上的政治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绿茵场。二战后,南斯拉夫依靠铁托的铁腕统治,把旗下6个共和国紧控在一起,它粉碎了民族主义分子,并把这一政策称为“兄弟友谊和团结”。



各民族之间看似一派和平,实则暗流涌动。当铁托这个精神支柱一倒,塞尔维亚政治家试图以激进民族主义作为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最终带来的是民族间仇恨的激化。


在红星队站上欧洲之巅前,南斯拉夫国内政局早已动荡不安。对那批夺得欧冠冠军的红星球员们来说,虽在球场满载荣誉,但还是得回去经历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1992年,南斯拉夫发生内战,国际足联对南斯拉夫足球禁赛,球员们纷纷出外淘金,这支天才云集、横扫欧洲的球队,顷刻间瓦解。


△图/本刊记者 郭嘉亮 发自贝尔格莱德


国家分裂,著名的南斯拉夫“红星兄弟连”被强行拆散,当年并肩作战的队友成为了陌路人。许多年后,克罗地亚足球运动员兹沃尼米尔·博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在南斯拉夫的比赛时冷漠地表示:“这场胜利并没有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伟大时刻,无论是从运动水平还是个人感情上。”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以及波黑相继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松散的“南联盟”也在2006年经历了“塞黑”解体。2008年,正式独立的科索沃成为了巴尔干最小的一块碎片,但并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图/本刊记者 郭嘉亮 发自贝尔格莱德


并且,在2006年黑山公投独立时,塞尔维亚版图坍缩,丧失了最后的海岸线,沦为了内陆国。如今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有一座河心小岛叫阿达岛,曾经是政府就近处死囚犯的刑场,后来被改造成了一个体育中心。阿达岛上建有一片人造沙滩,人们享受天体浴。如今,他们把阿达岛称作“贝尔格莱德的海”。


  铁托时代  


在塞尔维亚,人们最喜欢谈论三位名人: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裔美籍科学家,主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系统)、德约科维奇(曾排名世界第一的塞尔维亚职业网球运动员),以及统治南斯拉夫长达35年的铁托。


△前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英雄铁托是“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战结束后,属于战胜国阵营的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合并,同时吸收了战败的奥匈帝国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要居民的行省,于1918年12月1日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在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二战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解体为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两个傀儡政权。是铁托带领南斯拉夫人抵抗入侵,并且最终实现了南斯拉夫的独立。



1945年,他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理。从1953年起,铁托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此外,铁托也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在其领导下,南斯拉夫很快成为工业国家和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铁托本人生长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他在当政时期对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采取了打压政策。



资料显示,1961年,全南斯拉夫人口中自认塞尔维亚人的占42.1%,到1981年则降为36.3%。对于主体民族的打击政策,使得国家凝聚力大为下降,也为后来南斯拉夫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与苏联决裂以后,南斯拉夫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1949年到1959年,南斯拉夫从西方共获得价值2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西方国家还派出了专家帮助建设,使得南斯拉夫在东西方的夹缝之中迅速发展起来。



资料显示,1976年,南斯拉夫全国有36%的人拥有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台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接受8年义务教育。


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学、电影也广泛传播开来。他们的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经典战争片中,男主角瓦尔特的原型便是铁托。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照


1980年5月4日下午,铁托在卢布尔雅那逝世。铁托的逝世,直接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凝聚力。


1986年,学者张维为(现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曾到访南斯拉夫,他描述道:“当时南斯拉夫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8平方米,平均每8人就有一辆轿车,市场看上去很繁荣。但繁荣的背后已经有了危机,如通货膨胀、政治权力过分下放等。当时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几乎只剩下了外交和国防的权限。”



长期的政治教育,敌不过植根于历史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西方的不断冲击下,南斯拉夫被迫接受多党制,然后走向了分裂。值得一提的是,克、塞两族在二战之前就关系紧张;


新的南斯拉夫成立后,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想要更多的自治权,而塞尔维亚人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多是集权派;在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中,双方都在政治宣传中煽动对对方的恐惧,他们为了获得支持,都在宣传中声称本民族遭到迫害。



如今,铁托墓是塞尔维亚必去的景点之一,它还有一个别名叫花房。铁托生前爱养花,所以在他死后就将他的遗体埋葬在花房中。整个墓园也是一个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May 25th”博物馆、老博物馆和铁托墓。


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铁托墓,正上方镶有三行镏金大字:约西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从某种意义上讲,铁托就是南斯拉夫。可惜,在他100周年诞辰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


  粗粝与繁荣  


位于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的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建成于1844年5月10日,是塞尔维亚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博物馆。



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经济危机中,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由于得不到重视而不断衰败。2003年,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闭馆翻修,但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修复工程直到2014年才得以全面进行。长达数年的关闭,曾引起公众对政府文化政策的批评。


据说经过15年的重建,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于2018年重新开放了,但我们前往参观时,运气不佳,仍旧只有一层非常小的区域对外开放,里面参观的人寥寥无几。


△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萨瓦大教堂

图/本刊记者 郭嘉亮 发自贝尔格莱德


不仅是博物馆,塞尔维亚的标志性建筑——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萨瓦大教堂,从100多年前开始建造,其间因为战争连绵而被中断,政府也没钱修建,如今教堂内部依旧没有完工,完全就是一个“毛坯房”,只有地宫对外开放,挤满了教徒和游客。


从老城远眺萨瓦河对岸,能看到新城区。林立的塔吊和建筑之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华为的广告牌。在前往共和国广场的路边,也有华为新品手机的巨幅广告。


△贝尔格莱德国会大厦附近的巨幅华为广告

图/本刊记者 郭嘉亮 发自贝尔格莱德


华为的巴尔干总部就设在贝尔格莱德,据说整个前南地区通讯行业的业务体量非常小,甚至不及国内一个一线城市。我们能看到塞尔维亚街头巷尾,还有许多人使用非智能的老式按键手机。


在塞尔维亚东部的另一个城市,斯梅代雷沃,大多数人都开着南斯拉夫还未解体时购买的汽车,有些甚至没有玻璃,方向盘还是那种黑色的铁圈。车体方方正正,车漆的颜色已经旧到有一种灰扑扑的哑光质感。



这个城市拥有塞尔维亚唯一一家国有钢铁厂,但这家钢厂却陷入连续亏损的境地,直到两年前中国河钢集团的收购让它起死回生,同时带动了整座城市的发展。有钢铁厂的中国员工称,在市里经常会碰见小孩子兴奋地跑过来对中国人说,“我爸爸在你们那儿工作”,然后笑着跑开。


为了恢复经济,塞尔维亚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并积极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将基础设施新建与改造列为优先发展方向。


△图/本刊记者 郭嘉亮 发自贝尔格莱德


在这个过程中,匈塞铁路、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电站改扩建、河北钢铁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形成了两国大项目合作整体推进的局面。


一纸免签政策的落地,也使得中国人有了更多机会走进塞尔维亚。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还历历在目,老城许多商店都在出售用炮弹壳和子弹壳做的工艺品。由于前些年的经济停滞,在这座城市的粗粝中,我们似乎置身于20世纪90年代,但能够想象它曾经的繁荣时期,因而不免唏嘘、喟叹。




作者 | 本刊记者 杨露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龙明佳,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点击订阅2019年全新《看世界》杂志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