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釜山行:寻觅难民印记

林奕辰 看世界杂志 2019-07-31




难民南渡后,釜山成为当时的难民大本营,人口剧增至百万,直至今日都有好些地方瞧得见难民曾经的生活印记。


如果你是个观光客,也只看第一眼的话,现实中“没有丧尸”的釜山,可能并不亮眼。


釜山和韩国除首尔以外的所有地方相似,有着浓厚的“城乡接合部”氛围,即便这是韩国的第二大城市。


远离观光路线的地区,随处可见三两层的低矮房舍。斑驳的水泥墙面上,有着各种广告小纸条与旧时修补的痕迹,上方则是一圈圈裸露的电线与电话线缠绕着。再往巷弄深处走,可见路旁盖有帆布的小三轮车,装载着拾荒老人一整天的收获。类似的街景,在釜山比比皆是。



若没有涂鸦在墙壁上的韩国文字做提示,你甚至会以为自己身处中国北方二三线小城市。


坦白说,我其实并不太讨厌这种感觉。相较于首尔的那些名为复旧却难掩崭新色调的古迹,或经过设计美得不真实的景致,我更偏爱历史保有它原来的样貌。这让人可以触碰它的厚度、承受它的重量,并感受它的温度。


01

历史的触感


华灯初上,BIFF广场、青春之街、光复路时尚街,或熙来攘往的西面一号街,是釜山最美轮美奂的街区。西面的NC百货、南浦洞的乐天百货、海云台的新世界百货Centum City,记录着多少观光团买买买的丰盛战绩。釜山大学周边的小路小巷小店,亦是韩流旅客的最爱。


釜山电影节开闭幕所在的电影殿堂,那座悬挑86米无柱漂浮屋顶的建筑,可谓鬼斧神工。浪潮的造型,喻示太平洋的波涛滚滚,入夜后配合照明设备,交织出梦幻般的景观,令人联想电影里的炫目特效。



夏季的海云台、松岛与广安里海水浴场,总是挤满了游人。每当“海洋节”和“花火节”的时候,那种活泼、畅意、自由的氛围,搭配附近水产市场的生鲜美食,使人难忘。邻近的国际酒店更是一房难求,夜里漫步海滩上,耳畔传来街头艺人或浅吟低唱,或欢快高歌的乐曲。


但釜山始终是个有故事的城市。15世纪上半叶,由于日本的侵扰,釜山被迫开放,并在此地设有倭馆,与日本方面交易通商。1876年,《江华岛条约》强制韩国开放,倭馆被废止,釜山港也逐渐走向现代化。


到了日占时期,大量的基础建设与关釜(釜山与日本九州的下关)联络船的开通,使釜山逐渐发展起来。龙头山畔的草梁倭馆遗址、草梁故事路上几栋古建筑,以及墙面上展示的各种旧照片,仿佛在诉说前述历史,可以细细品味。



就近的“168阶梯”,过往是从半山腰道路最快下山、前往釜山港的捷径。底下原有三口井,在缺水的年代,人们在这里轮流取水。因为人群的聚集,它也逐渐成为情感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今有单轨电梯可以上去(主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不过还是可以爬爬看。这约莫六层楼的斜坡上,有着或质朴或色彩缤纷的造景,每一阶有所不同的风景,再加上最终登顶的喜悦,真的,值得走一趟。


不过因为坡度很陡,我当时的旅伴觉得十分恐怖。在后半段,我们只敢以龟速极其缓慢地移动,还被几个活力十足的大妈一边碎念一边快步超前,让人不禁心里感叹:釜山的阿祖玛(韩语大妈的音译)真的无比强悍。



如果有时间,也推荐到影岛待一个下午。除了韩国电影《辩护人》的场景、韩流明星姜丹尼尔曾就读的新仙中学,以及丰富的美食外,傍晚时分在海岸线上漫步,也非常安适自在。



02

难民的印记


釜山在20世纪50年代迎来一个转折。因朝鲜战争的缘故,朝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占领朝鲜半岛90%以上的地区,李承晚政府被迫撤退,釜山成为临时首都。难民南渡后,釜山成为当时的难民大本营,人口剧增至百万,直至今日都有好些地方瞧得见难民曾经的生活印记。


比如国际观光客的最爱,号称韩国“马丘比丘”或“圣托里尼”的甘川洞文化村,它曾经就是韩战时贫民依山而建的避难村落。釜山市区的平地有限,无法容纳如此大量的难民,难民聚落普遍都建于偏僻山坡,而最多有4000人居住此处。


△难民村的打卡圣地:小王子与狐狸


整个山腰上,盖有密密麻麻的800多栋矮房,本是个极其破落的地方,直到2009年的“梦想釜山马丘比丘”活动举行,在驻村艺术家和居民的努力下,才将每一房屋涂上缤纷的色彩,使之远眺就像乐高积木一般。另外,活动也在四处绘制壁画或搭建造景(比如打卡热点:小王子与狐狸),将艺术融入生活。无论建筑物本身或墙壁上的彩绘,还是晒衣绳上的晾衣夹,都富有巧思。


五颜六色的阶梯式小屋一层又一层,宛如童话中的小乡村。而错综复杂、仅可容身却处处有惊喜的窄巷,使得这趟旅程像是寻宝一般。


但光良唱过,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被改造成为艺术村的典范之前,粗陋的老旧住屋早已斑驳不堪,极不符合安居的条件。就像另几个釜山的壁画村,如楮田壁画村、福泉洞壁画村、埋筑地壁画村,这些同样是将难民村数十年建筑活化的案例。



但由于这几个壁画村的屋龄久远,住民又无力维护,建筑物危倾、残破,也多住着贫困的老人家,随着时光流逝,终究难逃被清拆、废除的命运。


在门岘洞壁画村,2008年有两百多名志愿者,耗费3个月绘制“温暖人们的壁画故事”,走“童话故事”风格。其壁画与造景或不如甘川洞精致,但画风更多元,并且更接近生活。观光客少上许多,相当静谧,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每一幅真挚、温暖,满是童稚与纯真的壁画,让人不禁回忆起儿时的美好。


难民的影响随处都在,比如在釜山西面有名的汤饭一条街。其得名自猪肉汤饭,那是釜山传统的美食。汤饭的料理方式很简单,用熬好的猪骨高汤,淋在煮熟的猪肉上,再搭配韭菜与虾酱,便是北方难民在战争期间快速补充营养的美味佳肴。


△猪肉汤饭


03

市集,怎能不去?


搭公车下到平地,会先路过宝水洞旧书街,那是爱书人淘宝的好去处,在日占时期虽初具雏形,但形成规模还是在难民南下以后。为求生存,许多人将携带来的藏书出售,而在南方复学的学校教授与学生们也需要购买书籍。慢地,此处便形成旧书店街。


日占时期宝水洞旧书市集,本来的位置是国际市场,这个地方因影帝黄正民的《国际市场》而爆红,剧中“小花的店”更成为观光景点。国际市场是因难民为生计贩售各种生活必需品才渐渐形成。


市场连接许多巷道,从各种居家生活用品到旅游伴手礼、K-POP专辑,应有尽有。而一条马路之隔的富平罐头市场,则是因美军进驻后,各式走私货品流入市面,其中包含各类军用罐头而得名。


△电影《国际市场》剧照


游客们很爱去的札嘎其市场,虽然早在日占时期便是填海造陆形成的鱼市场,但规模扩大是在来釜山避难的人增加之后。难民与当地居民在这一带开店,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做买卖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随着拍卖师中气十足的叫卖声,数百种海产在此交易并运销其国内,外部也开始形成海产购物街。


如果问我有什么建议避免上当受骗的话,我会说市场主建筑内贩售生鲜比较透明,至于海产购物街上的嘛……如果不想当冤大头,那就请排除那些递名片和说外语的店家吧。毕竟若多一点花销在学习外语或印制漂亮名片上,自然要比别家赚更多钱咯!


离开札嘎其,往南浦洞方向走,有一条40阶梯的观光主题街。在战争时期,由于离车站与码头不远,那里算是难民到釜山的第一站。救援物资多在此处发放,因而难民在这里以木板或茅草搭建临时居处,更有不少难民以40阶梯作为离散亲友的“会面点”。


△40阶梯


这是承载数代人悲欢离合的场所。在物资匮乏的往昔,无论是外出工作或搬运饮用水,此处都是必经之处,也就成为市民的共同记忆。老的阶梯在1953年釜山站大火时毁损,现存建筑物是2004年仿旧重建的。当中新设置了儿童扛水缸、男女电车送别、大叔演奏乐器的铜像等,记述那个艰困的年代。


旁边的影岛大桥建于1947年,是釜山第一座跨海大桥。因紧邻港口,过往只要有大型船舶经过,就会开合。目前因仅有小型船只通过,每天下午两点有15分钟的开桥仪式。当时亦有不少难民在此上岸,因而桥下也竖立着难民铜像。



在釜山,我最后一个造访的地方是西区的临时首都纪念馆。当时的李承晚官邸兼办公室,是座非常漂亮的红砖小屋,环境清幽,内部大致维持当时的陈设。李承晚在这里办理公务、接待美军将领。但当看到厕所里华美的青花瓷马桶与小便斗时,我只能说,难怪他会因自己领导的政府的贪腐问题流亡。


园中另陈设画家绘制的战时各重要事件,以及当时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况。一旁的展览馆,则是以苦难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为主题,真实呈现釜山难民的日常生活与当时避难学校的样貌。游客们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大韩民族史的黑暗期。



从临时首都纪念馆步行能到的地方,是两任总统(文在寅、卢武铉)的“龙兴之地”——两人合开的律师事务所(现已歇业转让)。站在事务所楼下,我把自己代入了之前看过的历史题材的韩国电影中,不禁感慨良多。


朝鲜战争结束60余年了,昔日的难民之子成为今日的总统,命运这玩意儿,有时还真是奥妙难测啊。





作者 | 林奕辰

编辑 | 胡万程 hwc@nfcmag.com

排版 | 龙明佳,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点击订阅2019年全新《看世界》杂志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