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喝咖啡不是“弄潮儿”?

宇平 看世界杂志 2019-12-07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家咖啡店内,无论早上还是中午,点餐台前经常排起长长的队伍。市场数据表明,中国的咖啡消费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除了星巴克和Costa,类似麦当劳和711这样的场所,以及欣欣向荣的例如luckin这样的外卖咖啡品牌,都正让更多的人爱上咖啡这款饮料。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咖啡的功效堪比红牛,它是工作日的救命稻草,能够提神、去水肿。另一方面,咖啡店在人们心中更像是一个休闲、社交和工作的公共空间。在那里,咖啡作为饮料更多只是配角。


而今,喝咖啡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咖啡开始慢慢与时尚和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也浸润了生活的每个时刻。


01

“牧羊人的传说”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咖啡在欧美国家已风靡500余年。
关于咖啡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一则关于“牧羊人的传说”。黎巴嫩语言学家法司特·奈洛尼,在其1671年所著之《不知睡眠的修道院》中写道:公元6世纪,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的Kaffa地区,有个名叫卡迪(Kaldi)的牧羊人。他在新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突然异常兴奋地蹦跳起来,到了晚上仍不停止。卡迪又疑惑又惊怕,求助于当地修道院。
修道院院长及修士调查了一番,发现山羊是吃了矮树丛上的红色果实,才变得兴奋异常。卡迪于是将红色果实采摘回去,煮成汤汁饮用,果然发现一夜无法入眠。之后,院长把这种汤分派给做晚礼拜打瞌睡的僧侣饮用,效果极佳。

△新鲜的红色咖啡豆


之后,这种由埃塞俄比亚吹起的风气远征阿拉伯,很快便迷倒众生。
15世纪以前,咖啡仅在伊斯兰教国家间流传,长期被阿拉伯世界垄断。当时,咖啡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伊斯兰教医生和教士们认为,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强身、止血等多种功效。
15世纪初开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咖啡也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并出现在民间作为日常饮品。
直到16、17世纪,透过威尼斯商人和荷兰人的采购,咖啡辗转来到了欧洲大陆。这种充满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士绅阶级的偏爱,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咖啡一度号称“黑色金子”。


当时的贵族,流行在特殊日子互送咖啡豆,或是送给久未谋面的亲友,有“财入袋、祝贺顺遂”之意。而“黑色金子”借由海运的传播,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将全世界纳入了其生产和消费版图里。
之后,咖啡因为其既让人感到愉悦,又能为人类创造能量和效率,而被誉为“人类机器的最令人感激的润滑剂”,赢得了世界的喜爱。


02

世界各地的咖啡情调

以“入乡随俗”形容咖啡,再适合不过了。现今,更多关于咖啡的文化,捆绑的是一种特定生活方式,或是一种浪漫的情结。
咖啡在流传过程中,在品饮习惯和冲煮方式上,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属地文化特性。
在阿拉伯国家,邀请客人去家里喝杯咖啡,是一种表示主人最诚挚敬意的礼节。在品饮时,他们会很讲究礼仪和程式,这点可以和中国的茶文化相媲美。
而意大利人的热情和奔放,直接映射到了他们的咖啡文化上。用被研磨得很细的咖啡粉末冲出的Espresso,是意大利人热情奔放的写照。这种口感强烈、又香又浓的Espresso几乎称得上是所有花式咖啡的基础。比起加糖、加奶、加冰、加水的各类咖啡品种,法国人民也钟爱始终是“咖啡之魂”的Espresso。

△意式浓缩咖啡


法国人去咖啡馆,大多不单单为了喝咖啡。热衷聊天、热衷于享受生活的他们,更多是为了消遣、会友,享受环境氛围带来的舒适和惬意感。 
美国人的咖啡,没有阿拉伯人的庄重或欧洲人的情调。他们喝的是一种无所顾忌、随意率性。咖啡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体现着他们的自由与民主。
很多咖啡馆的“当日咖啡”其实就是美式咖啡,这通常也是咖啡馆菜单上最便宜的一种。美咖是小半杯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兑上大半杯白开水,味道淡、颜色浅,微酸微苦,通常咖啡馆会提供奶和糖。
它的起源,据说是二战时期美国大兵在欧洲喝不到他们在美国喝的滴滤咖啡,欧洲咖啡师就用Espresso兑了些热水给他们喝,士兵们居然觉得很好喝,美咖由此而来。


与之不同的是,英国的咖啡消费量较低。英国人之所以喝咖啡,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清醒、更精神。咖啡爱好者为了确保自己能喝到好咖啡,通常会以保温杯自备咖啡上班。
咖啡馆更多的是为英国人逛街歇脚、客户会面等场景提供天然的场地。有些英国人甚至能将自己整个下午的时间都奉献在咖啡馆。
而中国如今形成的咖啡文化,萌芽于当时上海租界洋人与上等华人出没的场所,咖啡馆也渐渐地演变为中国百姓逛街、约见客户,甚至消磨周末午后时光的去处。这与英国咖啡文化有几分相像。


03

咖啡的“幸福感”

人们喝咖啡,是因为咖啡会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咖啡之所以如此让人着迷,是因为它含有两种“神奇”的成分——咖啡因和咖啡醇。
咖啡因是植物黄质的一种,能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判断、记忆、感情活动,让心肌机能变得活泼,血液循环增强,放松人的情绪,从而让人产生幸福感。咖啡醇带来的味道和香气透过嗅觉,造就了咖啡的魅力。


咖啡中还有一种叫作柯卡丹宁酸(cocatanic acid)的物质,它和咖啡醇一起使咖啡产生了独特的口感。
随着喝咖啡成为人们的一种饮食习惯,这种饮品也慢慢扮演起了自己作为社交需求对象的角色。
咖啡馆是个开放的空间,任何的信息、任何的阶层都可以进入。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它让人们发现了交往的需求、商业洽谈的需要,甚至还有很多人在这里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让人们学会了建立一种混合式友谊,让人类意识到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有愿意生活在一起的倾向”。
如今,咖啡馆似乎成为了人们的“第三类空间”。这里可以是科学家的俱乐部、新科学的栖息地;可以是金融人士的会馆,成为交易所的延伸;还可以是哲学家们观察社会缩影的窗口,更是交流思想、辩论哲学的温床。


似乎咖啡在这里只是一个介质,人们在其中寻找别的东西。欢乐而宽容的气氛中,不同兴趣和不同身份的人之间能够维持交流和对话,能够收获片刻的惬意与幸福。
有人说,每一杯咖啡,其实只有50%是咖啡豆和糖的混合物,另外50%是一种成分复杂、叫“感觉”的东西。喝咖啡更多的是喝一种氛围,能够调整人的心境;又是一种精神,苦涩中带着甘甜;更是一种态度,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它的味道,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生活的乐趣。
如今,喝杯考究的咖啡,享受生命中的悠闲,已潜移默化为一种时尚之风。咖啡陪伴人们度过许多惬意的时光,丰富着日常的生活,也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原来,咖啡如此不简单。



作者 | 宇平

编辑 | 何子维 hzw@nfcmag.com

排版 | STAN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