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遍地汉字的韩国世遗小村?等我!

林奕辰 看世界杂志 2019-12-26



秋夕,首尔江南的高速巴士站,很有春运的感觉。


中秋是游子返乡的重要节日。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农家一年的辛苦劳作已能见到成果,终于得以喘口气,因而会以当季水果与“松糕”(一种大米粉做的半月形甜点)祭祀先祖,举家一齐前往扫墓。
此时的首尔,虽不至于沦为空城,却也比较清闲。我决定凑一回韩国人秋夕返乡的热闹,前往安东河回村住上一晚,观览几次造访安东却无缘得觑的“船游绳火游戏”——一种传统焰火游戏。


01

氏族村落

到了安东,还需要转上一程公交,才能到河回村。
历史上,河回是高丽时代末期由许氏、安氏、柳氏三个家族形成的氏族村落。不过,目前主要是丰山柳氏在此居住,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初时为避世而建立,所以地处偏僻。从风水地理来看,河回村四面环山,加上洛东江水以S型环绕村庄,在大自然的屏障下避免外敌入侵,也阻绝了尘世的喧嚣。
村落最著名的人物,要属李氏朝鲜时期的名儒“谦岩”柳云龙,与曾在宣祖时期担任“领议政”(三公之首,约等同宰相),并于丰臣秀吉入侵之际启用权栗、李舜臣等名将共同抗敌的“西崖”柳成龙(后因厌倦政争而辞官归乡)。
两人是兄弟,而此处的许多宅邸、书院和精舍,几乎都是当时建造的。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同姓居民聚集于此,河回村形成了独特的氏族聚落文化,也使得久远的年岁经过,其聚落样貌乃至所传承的文化传统,竟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无法替当地住民判定是幸或不幸,由于所在偏远,生活并不便利,倒也免受工业化、现代化的侵扰。因而在这里,时光仿佛停留在数百年前。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河回便感到惊喜的地方。
村子规模不算大,但几乎每一座宅邸、每一道矮墙都有历史。
无论贵族、两班(朝鲜官吏别称)居住之瓦房,或平民生活的草房,从石阶、门板、木桩、暖炕,到覆上瓦片的石墙、覆盖茅草和泥土的土墙,都保有数百年的风华,足以媲美日本合掌村。河回村在2010年与庆州良洞村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02

古宅雅景

走在曲折蜿蜒、黄泥土混杂着细碎小石头的乡间小道上,两旁的李花、雏菊、问荆、车前等开得烂漫,即便带着点贫瘠或荒凉感,却毫不单调。而越过几处老屋,穿过茂盛的松林后,人们又得以亲近洛东江水,远眺对岸的奇岩峭壁“芙蓉台”。


△图/林奕辰


一间间古宅,镌刻着时光的痕迹,值得细细阅读。其中养真堂、忠孝堂、北村宅、南村宅等,都被韩国指定为重要民俗资料。


经过盘曲林间小路“书生路”便可造访的屏山书院(前身为丰岳书堂,儒士为缅怀柳成龙扩建,面对好似屏风的山而得名),更于2019年和韩国其他的八间儒家书院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此多的历史遗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加上迄今一直有柳氏后人居住,可以说是活着的文化财产。这也是让我不单一次来到河回,并选择在此地过夜的原因。
不过如前所述,河回村仍有世代久住于此的居民,并非每一宅邸都开放,有些也仅是部分开放。游览时还需要放低音量,避免干扰村民的日常生活。


村内许多建筑的命名有其深意。比如,典型士大夫豪宅的北村宅,又名“和敬堂”,即“用和来孝顺父母,以敬来侍奉君主”之意。
另外,像家族宗宅的“养真堂”,取自完成柳氏族谱之柳泳的号,当中的“立岩古宅”取自柳云龙、柳成龙父亲柳仲郢的号,是家族不忘本的典型。
对面的“忠孝堂”是柳成龙的宗宅。由于门生念旧感怀他的为人,取其“以忠待国、以孝待父”之名言建造。
旁边的“永慕阁”则展有柳成龙的遗物,包含笏、笠、腰带、革靴、谕书筒等,还有担任领议政时的教旨、悼念李舜臣亡故时所写的“李统制使哀词”、著作《西崖集》《惩毖录》(用汉语文言文写成)等史料,以及模拟其生活形态的蜡像。

△图/林奕辰


至于“三神堂”,则位于村落的中心,虽名为堂,却是一块空地,独有一株600余年的榉树,被视为神木。


据说,求子嗣或儿童守护都很灵验,其他心愿也多有所成就,传闻韩国前任总统李明博都曾来此祈愿。因而,围绕树干四周的麻绳上绑满白色纸条,皆是居民或游客许下的愿望。


每年正月十五也会举行“洞祭”,祈求平安丰年。
△图/林奕辰
值得看的宅子不少。两班贵族所住的砖造或木制房屋,无论宗家、祠堂或研究学问的书院、精舍等建筑,或者凉亭等游憩设施,都同平民阶层的土房、草屋在构建、配置上有相当区别,反映了古代朝鲜的阶级差异,却也蕴含着各自的生活智慧,以及各自的风情与野趣。
建筑各具特色,充满巧思,我每次拜访都有新的收获。
比如我初到即察觉,有别于韩国大多数家庭的春联选择写“立春大吉”和“建阳多庆”八字,养真堂的春联却是“闻长者、畏圣人”,内里不开放区域的门上贴着“嘉喜、骏悳”。

△图/林奕辰

“鹊泉古宅”贴着“舜之乾坤、尧之日月”,而我所暂住的老宅则以“桑梓之乡、金瓯无缺”为联。
另有宅院窗棂上横贴“以文会友”“胜友如云”,堂上牌匾更是“温故”二字,很有雅趣。虽仍有“立春大吉”“万事亨通”之类的寻常字句,但中国儒学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03

文化即生活

虽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河回没有沾染过多的商业习气。除村外的“河回集市”外,相较于同等级的旅游景点,面向观光客的店家并不多,只有贩卖饮料的小店,或自家经营的民宿。


村民多按照原有的步调过耕读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即习字、练字。甚至可见穿着传统儒士服的村民,悠闲散步于小径上。


△图/林奕辰


纵然盛名在外,免不了为促进观光而举办的活动。


但除节假日会出现极少数专供儿童使用的现代玩乐设备外,多数也都像秋千、跷跷板、投壶、陀螺、控球(类似沙包)等传统游戏。


某些时节,大人也能参与在“宾渊精舍”举行的茶道体验活动。


让我此次到访河回的“船游绳火游戏”,原先是每年农历七月中上旬,河回书生在洛东江上,以芙蓉台为背景所举办的船游诗会。


此时会点燃由芙蓉台垂挂至此岸“万松亭”的粗绳,从而形成数道如瀑布般绚丽的焰火,而儒士在江中停船饮酒,相互对诗。


限定时间内作完一首诗,大家就高喊“落火啊”,旋即在芙蓉台上投下燃烧的松枝,使火团与绝壁碰撞,形成壮观的景色。



古代人是不是也挺会玩的?


河回同样以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山假面”闻名于世,并将巫俗传统的“别神祭假面舞”发展为常态演出。


除每年举办“国际假面舞节”,更在村口的“河回别神假面游戏传授馆”,固定表演由舞童、狮子、白丁、老寡妇、破戒僧人、两班儒生所构成的故事,以幽默手法讽刺旧时的两班权贵道貌岸然。


对观光客展示的假面舞表演,原初都是剧团在市集中的演出。正因如此,间中保留演员向观众要求“打赏”的桥段。观者一两万韩元甚至更少的“打赏”,绝非其主要收入,然而此一“市井”的举措,反而让参观者较完整地进入原有的文化框架,既没有偏离真实,也未脱离生活。



由于本质上还是个吃货,离开河回前,我在村外的市集吃了个安东炖鸡跟咸青花鱼。


店主听说我是中国人,特地拉着我进内屋,鉴赏他墙上贴满的书法作品。但为了不伤害两民族感情,我在此不多评价他作品的美观程度与艺术性,倒是很回味他的厨艺,和他对书写艺术的热情。


△图/林奕辰


因相谈甚欢,他随即研墨,给我留下以《论语》里仁为典故的一幅字画:“德必有邻”。


在河回,文化如呼吸一般自然,正在吐纳之间。



作者 | 林奕辰

编辑 | 姜雯 jw@nfcmag.com

排版 | 赵越,STAN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