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取”与“舍”

荣智慧 看世界杂志 2020-08-24

疫情期间的餐厅


近日,新冠疫情在香港复燃,且社区传播之势不止,专家认为,该情况与食肆重开大有关系。飞沫漂浮,病从口入,增加了人们感染病毒的风险。 


这是吃的“形式”上的风险。吃的“内容”,其实早就令人不放心了。 


茹毛饮血的日子是熬过去了,现代食品技术发达,却在解决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的同时, 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各类食品添加剂,引发了诸如水土污染、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锐减、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等危机。特别是“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恶性事件的爆发,给“舌尖”和“餐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受害患儿超过29万名


学术刊物《柳叶刀》曾在 2019 年4月刊登一篇全球饮食分析报告,指出在2017年,世界上有1/5 的死亡原因都与饮食有关。太多的不健康食品,如加工肉制品和含糖汽水,便捷又廉价地畅销全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和健康计划。 


食品添加剂在二战后正式成为“风口”。借助各种化学技术的创新,食品工业不仅能制造五光十色的美味佳肴,还能研制出“刺激新的消费需求、令人上瘾的新型调味品”。


超市冰箱里琳琅满目的饮料


而添加剂的大量使用,更催生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化学分析工具,高效鉴别浩如烟海的挥发性化学物质,以便开发出更多风味浓郁的加工食品、方便食品,制定出更为精细的食品生产标准和营养成分标准。食品生产商通过对食品工业的技术操纵、经营垄断,将消费者的味觉“擒纵”于股掌之上。 


换句话说,食品技术的进步,让人类从饥饿和贫困走向了肥胖和营养过剩。 


食品技术的进步,让肥胖和健康问题日益显著


由此,很多人主张健康饮食,依赖食品专家的饮食建议来设计一日三餐。食品市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功能性食品,专门提供定量的营养元素——大有“医学化”之势。人们吃东西不再为了乐趣,而是为了摄取抗氧化剂、维生素和蛋白质,以便维持生命活动。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米歇尔·科尔萨斯担忧道:“如果功能性食品变得非常普遍……意味着膳食最终完全消失……决定我们吃什么将取决于我们的基因图谱,而不是我们所属的文化或哲学体系。” 


浓缩了水果、坚果等的功能性代餐谷物


其实,食品技术的发展,早已体现出消解饮食文化的态势。速食罐头、方便面、脱水蔬菜和蔬果干一起,免除了人们面对“烟熏火燎”的灶台的狼狈,却也钝化了彼此的感情需要以及和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


厨房传出的香味和温度,往往是家庭、历史的一个无形纽带;那摩登都市里华灯初上、菜香缭绕的瞬间,最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既然“美味”和“健康”中间横亘着“食品伦理学”的拉扯,若想“美味”和“健康”兼得, 一方面需要科学-商业综合体减少对食品技术的滥用,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良好生活与食品、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作者 | 荣智慧

排版 | 哆啦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