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种”塑料吃塑料?

蔡运磊 看世界杂志 2020-09-23

塑料颗粒



塑料现在可谓“网红词”,如塑料关系、塑料情谊、塑料夫妻情、塑料普通话等等,说明这个100多年前的发明,早已随着其特性与我们成为“密接者”了。


常见的塑料饭盒、咖啡杯等,其可承受开水温度的材料就是聚苯乙烯。调查显示,聚苯乙烯即便待在微生物丰富的群落里,4个月也才降解0.01%~3%。那么问题来了,大部分聚苯乙烯哪儿去了?它的其他小伙伴呢?


答案只有一个:不是被我们吃了,就是走在被我们吃的路上。


塑料饭盒里可承受高温的材料是难以降解的聚苯乙烯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在海边玩,随手丢弃了一个可乐瓶。瓶子漂啊漂,每天都有一些人肉眼难见的细微颗粒脱瓶而去。这些小颗粒进一步分裂崩解,化为更小的微粒,被大大小小的鱼儿吞进了肚子。


人呢,又将这些“饱含”塑料微粒的鱼儿打捞上岸,宰杀烹饪吃掉。这样,除了排出体外的塑料成分,还有一些就在人体某些隐秘的角落安营扎寨,伺机集结成可以阻塞人体循环之物。终有一天,我们心梗了、脑梗了……


海洋垃圾里的塑料微粒被大大小小的鱼类吃下,最终回到人类的餐桌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植物可能也在“吃”塑料。


近日,山东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微塑料可被农作物吸收并进入其可食用部位。在实验中,无土栽培的生菜、侧根发达的小麦及生长范围遍及全球的玉米,都已被证实可以“吃”微塑料颗粒。


因为植物主根与侧根分叉的地方乃整个植物根系中的薄弱之处,较小的塑料颗粒就可以乘虚而入,从这个近乎不设防的地方跨障破碍,成功潜入根部木质部导管,并进一步被输送到茎叶组织。该研究打破了塑料不可能被植物吸收的传统观点,细思极恐。



科学家指出,比起被鱼类吞食的塑料颗粒,实验所观察到的蔬菜中的颗粒,更是武力值爆表——更容易进入人体内部并参与循环。毕竟,鱼体内的塑料颗粒主要密集于内脏而不能铺天盖地地渗透、潜伏到有机体的肌肉组织中。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假设一下:马牛羊等牲畜吃了“饱含”塑料微粒的玉米茎叶,人类享受了它们提供的肉和奶,塑料颗粒们是不是就此可以间接进入我们体内?


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不过塑料微粒成为有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的载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要解决问题,就得从源头抓起。这一靠政策,二靠技术,三靠公众,但关键还是靠技术,比如有人推出了塑料垃圾的克星——黄粉虫。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原产于北美洲,1950年代从苏联引进中国饲养。这小东西之所以被誉为“面包虫”“蛋白质饲料库”,就是因其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等多种元素。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黄粉虫十分好养活,二是它的幼虫可有效降解聚苯乙烯这类最难降解的塑料。


研究显示,只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唯一食源,黄粉虫幼虫可存活1个月以上,最后发育为成虫,其所啮食的聚苯乙烯已被完全降解矿化为二氧化碳或同化为虫体脂肪。这种发现,为解决全球性的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今我们“种”了塑料,就要提防吃塑料的危害,还得讲究如何有效地降解塑料、减少塑料。



作者 | 蔡运磊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哆啦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