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用4K修电影

解一章 看世界杂志 2021-03-18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在数字影像大行其道的当下,胶片电影依然富有魅力。许多著名导演都对胶片电影抱有执着的偏爱。前不久,诺兰就在大热影片《信条》里用160万英尺(约48万米)的胶片完成了大部分场景的拍摄。独特的颗粒感,是胶片成像无法被替代的魅力。


胶片电影步入一个势弱但又足够幸运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发展,对面世已百年的胶片电影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电影修复技术在过去20年的发展,使得大量经典胶片电影能够以高清的新貌与影迷们见面,摆脱了蒙尘的命运。


8月14日,4K修复3D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内地重映,助推该片成为哈利·波特系列里第二部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的影片,彰显老电影在商业市场中仍具有票房吸引力。同样表现不俗的还有《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等修复后重映的影史经典。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剧照


市场看好外,修复电影也受到各大电影节的青睐。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在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首映,20年后该片4K修复版将故地重映,令广大影迷充满期待。


今年年初,贾樟柯处女作《小武》的4K修复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贺信中说道,希望能够与时间赛跑,去拯救那些濒临绝迹的电影资料,在全球各个角落发现并修复那些经典的、重要的、珍贵的电影,让它们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这正是电影修复的意义。4K修复浪潮袭来,老电影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影迷可以期待未来的大银幕上新老影片百花齐放的盛况。


“修旧如旧”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了他们拍摄的无声影片《火车进站》。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而在今年2月,《火车进站》在YouTube上又火了。这次是因为有人基于AI技术为其做了全新4K修复,短片画面流畅,效果惊艳。这列火车仿佛穿越了时光。


“化腐朽为神奇”,以此来形容4K修复对于老电影的功用毫不为过。4K修复既能保留胶片电影特有的质感,又能适应电影的数字化,可以说是胶片时代过渡到数字时代的良好选择。


过去,老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和储存的。胶片材料从早期易燃的硝酸片基,发展到后来的醋酸片基、涤纶片基,但始终无法克服胶片保存难的缺点。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对胶片影响很大,很难保证一直存储在理想的环境里,更遑论因搬运移动、使用播映等过程造成的损伤。


4K修复的无声影片《火车进站》


因此,随着时间流逝,电影胶片往往会出现污垢、掉色、划痕、抖动、模糊、闪烁等各种问题。而电影修复正是对这些年代久远的电影进行处理,还原影像的原貌。


早期的修复技术为2K修复,主要是清除画面杂质,尽可能找回电影最初的样子,还停留在“修”的层面。至于“复”,离不开4K技术。目前的4K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胶片清洁、数字化扫描、颜色校正、声画合成等环节,整个过程按照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几个步骤完成。


物理修复的是原始胶片;数字修复将胶片转为磁带,再存储为序列帧文件,随后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化修复;艺术修复则需要遵循艺术上的考量,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如此修复后,影片的分辨率可达4K高清标准,细节呈现更为细腻,光影变化更为流畅。


法国巴黎,胶存放在一座碉堡里的架子上


每一部影片的修复工序都十分繁琐细致,修复过程相当漫长。一部时长2小时的电影,一秒拍摄24帧即24幅图,通过4K修复技术来还原,相当于要精修约17万张图。


在过去,老电影修复主要依靠人工,耗时耗力,许多老片根本等不及修复就毁坏了。如今,AI技术的运用也对电影修复功不可没。AI初修、人工精修的复合工作方式,大大提升了修复老片的效率。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文物修复工作一样,电影修复同样面临着还原的问题。处理划痕、霉点等只是初级修复,而对于导演在色调、风格等方面的修复,更具难度。


9月14日,法国国防部音像视频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查看一战时期的电影档案


为了尽可能遵循老片的原有风格,修复者们会想到各种办法。有的会请到原创作者来共同参与,如《海上花》的调色修复就移到台北,由导演侯孝贤和影片摄影指导李屏宾共同完成;


有的则邀请多方专家共同考量,如修复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祝》时,导演、摄影师都已故去,色彩浓度难以界定,只能请专家一同定夺。


显然,电影修复不全然是技术的过程。要完美地修复老电影,往往需要技术专家和艺术专家共同参与。


复映潮流兴起


2000年以后,传统胶片产品市场一直在受到冲击,电影胶片亦不能避免。近十年来,在胶片拍摄走向没落、电影拍摄转向数字化的同时,全球也兴起了经典影片复映的潮流。


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各大著名影展,纷纷增设旧片修复展映单元,不少经典电影在修复后的全球首映都能引发影迷们的强烈兴趣。


国内影展同样热情,上影节、北影节、长春电影节等都设置展映单元,为国内经典老片提供“重见天日”的好契机,如《三毛流浪记》《盗马贼》等,都是在影展上重获关注。


《三毛流浪记》剧照


数据显示,十余年以来,中国共有525部2K和15部4K影片完成了修复。这显然远低于亟待修复的影片数量,足可见电影修复是漫长的工程。


修复影片的重映,既是艺术情怀的回响,也是给电影市场释放一个信号。观众的需求直接反映在票房上,重映的《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泰坦尼克号》等片,都有不错的票房表现。


《海上钢琴师》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部电影是托纳托雷“西西里三部曲”之一,是国内不少观众的心头好,豆瓣评分高达9.3分。经过4K修复后,《海上钢琴师》的影像不再是模糊的,细节呈现更完整。


《海上钢琴师》剧照


修复能弥补缺憾。由于导演侯孝贤和编剧朱天文都不懂沪语,一直以来《海上花》在字幕上都存在瑕疵,成为许多影迷反复念起的遗憾。在上影节展映的4K修复版,就对影片的中文字幕进行了修订,请来沪地专家、影评人找出了隐藏多年的错误,确保地道纯正。


老片修复的风也刮到了在线视频网站上。几个平台不约而同推出自家的老片修复计划,这正是由于数据观测到经典老片有足够大的受众规模。


情怀的背后是一个待挖掘的广阔市场:复映影片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填补市场的空白。影迷们都在期待心中的那部“最爱”能有旧貌换新颜的一天。


一天只能修一秒


一部接一部的4K修复电影上映,让人看到经典电影修复的希望。但对于浩如烟海的胶片而言,这仍是一项不能懈怠、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作”。


许多修复师都坦言,一部老电影的修复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其中的复杂、艰难程度不亚于制作一部新片。AI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影修复的难度。但现阶段,仍有大量需要人工修复的地方,需要修复师一帧一帧地去处理。


修复本身存在很高的技术难度。有些难度大的影片,修复周期需要一到两年。在老片修复中,有油污、划痕、变形等问题,难度都不小,修复师可能一天只能修一秒,只能修24帧。在画面里,夜戏、雨戏、烟雾戏、特效戏等场面的修复难度也比较高,如果镜头不稳定,再加上物理损伤,修复师更是欲哭无泪。



相较于画面修复,声音修复的难度还要更高。声音是抽象的,是一维的,要求技术人员听觉敏锐,很难借助外部的仪器。在克服了上述种种困难后,修复人员还要极力地靠近“修旧如旧”的目标,在这过程中就更多地涉及对艺术的审视。这要求修复人员对影片的艺术审美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与此同时,修复行业人才缺口也比较大。一部影片大概有12万到15万帧,一般都需要十来个人共同修复完成。工作在3年以内的初级修复师做最基础的修复工作,中级修复师对丢帧、闪烁等复杂问题进行修复,而高级修复师则需要进行全局的把控,处理难度高的修复镜头。


财力是电影修复的另一个痛点。有修复师曾透露,普通的2K修复(分辨率2048×1556)完全依靠人工修复,大概两个星期左右能完成一部,花费30万元左右;



而4K修复(分辨率4096×3112),工作量是普通的4倍,起码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才能完成一部影片的修复。因而,电影修复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修复一部影片的成本起码在200万元以上。


在4K修复电影重映的风潮中,需要更多地激发观影者的需求,稳定修复老片的收益,最终才能良性推动更多的好电影进入修复行列。




作者 | 解一章

编辑 | 荣智慧 rzh@nfcmag.com

排版 | 哆啦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