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回顾 | 李涛: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思考

阿牛君 阿牛生态 2022-09-24


7月13日,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促进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主办,多家公益组织协办的“党建引领 多元共治——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论坛暨基层赋能培训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受邀在主旨演讲环节作了标题为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思考的分享,以下是分享内容回顾。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伙伴:


今天借助这个论坛,分享一下北京协作者在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指导下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公益1+1”项目实践,在实践当中对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思考。实践活动也得到了包括阿牛公益、沃启基金会等很多同人的支持,这是多方参与的重要成果。



垃圾分类的工作主体在社区,社区是生活共同体,是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做主,人人可以受益的共同体。垃圾分类属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社区居民可以参与进来,成为某一项工作决定性的因素。很遗憾的是,不仅垃圾分类,我们当下的社区工作,各个方面服务普遍存在着巨大的挑战——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这背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众缺乏参与意识,社区责任意识没有培养起来。另一方面,社区是多元主体构成的共同体,不同人群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非常突出。如何将人们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与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影响公众参与的关键。而解决的关键和根本出路在于尊重社区多样性,提供多样化参与途径和多元化服务。社会组织正是保障多样化多元化的体现,是构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优势


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绝大多数社会组织是城乡基层服务的社会组织,长期扎根在基层和社区,有较高的社区公信力,因此,这类组织能够更好地获得居民参与和信任,参与成本较低。


二、社会组织业务领域较丰富,服务对象多元化。


三、社会组织直接服务居民,了解社区的需求,了解居民的需要,而且还了解服务活动用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时候开展更能让居民接受。


四、社会组织有大量的志愿者资源,包括现场招募的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在日常服务当中的服务对象,服务力量相对充足。


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挑战


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表现在:


一、社会组织参与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工作的专业度和信心不足。长期以来,环保领域相对来说是小众化的,开展垃圾分类之前,大量的社会组织在这方面没有直接工作的经验,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缺乏,也没有在这方面深耕,这导致专业度不足,同时影响到信心。


二、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公益生态环境。社会组织长期处在脆弱的状态,在疫情冲击之下,处境更加艰难,究其原因:


1. 缺乏社区支持。很多的社区居委会和物业不知道什么叫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带着资金、带着技术落地到社区的时候,有可能会被认为是麻烦的制造者,或者不是来帮忙解决问题,是给社区增加负担的。


2. 缺乏居民认同。动员居民参与是社会组织的优势。之所以居民参与很困难,是因为我们动员居民参与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我们现在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工作的时候,往往不考虑这个成本。人的思想意识转变、行为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谁都是需要漫长的过程,漫长的过程是需要时间和资金成本投入的,我们应该给到社会组织足够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源。


3. 社会组织缺乏资金。尽管这些年政府购买服务有很好的发展,但政府购买服务是不稳定的、不持续的,大部分项目是一年为周期,一年压缩成半年,但垃圾分类社区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过程。


4. 全国9000多家基金会,能给出资助的不到千分之一。政府购买又不稳定、不持续。企业对公益的认知有局限性,社会服务机构怎么可能建立起自身可持续发展呢?这是非常困难的。


5. 疫情更放大了困难,2020年,我们对北京300多家社会组织做了调查,1/3处在停业的状态。即使停业也很麻烦,因为每天房屋、水电和人员社保都不会停的,很多优惠倾斜制度是社会组织很难享受的。


如何促进社会组织的参与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就思考,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促进社会组织的参与?2020年,我们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做了这样的试验,希望能够打造良性公益生态环境。什么叫良性公益生态环境呢?政府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或者相关领域指导单位,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支持机构提供能力建设、监测评估和行动研究,保障一线服务项目不偏离方向,资金投入有效;基金会发挥资源平台的作用,整合相应资源,给到资金资助和议题的支持;社会组织,尤其是一线社会服务机构,专注于行动,发挥优势。



在整个过程当中,一是资金的支持,二是技术的赋能,让社会组织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更好地推动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


我们的“公益1+1”资助模式有一个重大的改革,即一个前提、两个明确、两个不限、两个鼓励。


一个前提,指合理有效的前提。我们觉得这个项目需要这个时间,就应该给到社会组织这个时间,如果这个项目需要八万块不要给五万块,这就叫合理有效。


两个明确,指明确资助方向,资助垃圾分类为主导的社区可持续环境建设;明确服务对象,这是社区赋能为本的垃圾分类。


两个不限,指不限制资金使用用途,不限服务方法,在一线的居民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参与,一线的社工最懂。但这可能会让政府及基金会来承担风险。


我们在过去一年当中大概资助了21家社会组织,他们覆盖了北京市48个社区,累计开展610次活动,除了直接服务3万多人,更宝贵的是在过去一年中培育了1023名志愿者,而且还生产出来大量和垃圾分类相关和环保相关的知识产品。



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主要作用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可以在六个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发挥评估识别社区需求的作用,保障社区环保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参与公益1+1赋能,我们教会社会组织学习如何精准评估老百姓需求。


二、发挥社区动员作用,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社区动员包含了几个方面,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委会物业等的参与,这也需要专门的方法。


三、发挥政策倡导的作用,推动社区环保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四、发挥服务创新的作用,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如动员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不同人群参与,必须要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


五、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促进社区环保效果可持续。社会组织社区教育可以用更加多元、灵活的方式,通过鼓励、教育居民,让大家把共同体的意识树立起来,用更有温度的方式培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


六、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保障社区环保工作的成效。这是社会组织的特长,善于运用信息申请公开调查研究,包括公益诉讼进行末端监督,保障社区环保工作的成效,而且可以动员社区居民骨干、党员积极分子相互监督。


我们的体会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体会最深的是:


当前社区环保工作的效果往往局限于短期成效,难以建立起长期的机制。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转变是需要过程的,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习惯。很多时候社会组织的服务刚刚开始,居民在意识层面刚刚对社区环保有了一些认识,还没有养成行为习惯,这个项目就结束了,社会组织不得不撤出。这样很难建立起长效机制,很难与社区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会制约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打造多方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建议


为此,对于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一、承认社会组织的参与价值,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需要可持续资源投入支持社会组织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工作。


二、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志愿者为辅助、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搭建常态化的社区与社会组织对接合作的渠道与机制。


三、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估机制,提高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和组织治理能力,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的力量。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评估目前更加注重服务的数量、服务的绩效,我们很少注重软实力、可持续长效的机制发展,很多时候评估往往还是局限在财务的合规审查上,档案资料、台账的检查上,很少看到居民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把社会组织引导到形式上的服务当中。


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阿牛生态缘起于2016年北京辛庄村发起的“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行动。2017年注册北京泽乡惠众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2020年注册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团队以“不是有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为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城乡垃圾治理入手,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使“零废弃”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