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东北打响的一场世界大战(上)
顾问:谈书
龙兴之地
—————————
中国东北,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是“遥远的关外”,在清朝时期则被视为王朝的“龙兴之地”。
有这个“大后方”在,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心里就踏实。因为万一中原出了什么大篓子,他们随时可以退回去。
沈阳故宫:
然而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海面上开来了列强的军舰,整个远东地区被动地进入到海权时代,地缘政治的逻辑在一夜之间被颠覆。
当海洋成为军事行动的重要场所后,拥有海岸线的东北可就不再是什么“大后方”了。它北接沙俄,东临朝鲜,往南拥抱太平洋,战略位置十分关键,再加上自身资源还非常丰富,于是很快就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目标。
而列强才不管你龙不龙兴,这种好地方,谁拳头硬就归谁。清帝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龙兴之地”变成了“四战之地”,输掉甲午战争后更是变成了“割肉之地”。
《马关条约》里面有一条涉及东北的重要条款: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对东亚制海权非常重要,坐落在上面的旅顺港更是一个位置很好的不冻港。得到旅顺意味着以后日本向中国东北投送力量将不再有什么阻碍,同时也将极大的提升日本对东亚海面的控制力。
然而日本美滋滋地签完《马关条约》还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收到了来自俄德法三国发来的“友善劝告”: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这份“友善”的分量实在太重,俄军已经开始准备切断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交通,德国则直接派了两艘主力战舰开赴远东。
面对这杯“敬酒”,日本会作何选择呢?
他根本就没得选,当时打个清国都要赌国运的日本哪里惹得起这种级别的大佬,更何况一次还来了仨。
日本只得老老实实地把辽东半岛还给清国,当然也没忘记额外索要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如果不是光绪帝过分软弱,日本连这三千万两也要不到),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国际政治嘛,有时候讲究个“负负得正”。清国实在太弱,以至于东北这块肥肉谁都觉得自己能咬一口,而谁都想咬的结果就是谁都不允许别人咬。于是大清也算“悲极生乐”,在这个问题上小小地“躺赢”了一把。
当然,这种“躺赢”只是暂时的,辽东半岛旁边的朝鲜早已被日本控制,他们的大军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再次动手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让大清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何不来个“以夷制夷”,把旁边的俄国人拉入东北来协防日本?
这一次大清做到了和列强心有灵犀,因为俄国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和日本一样早就对中国的东北垂涎三尺,尤其是辽东半岛上的旅顺港。
那么问题来了,俄国与中国接壤,并不需要通过海路来往中国运送物资,他们为什么也对旅顺港如此向往呢?
扩张,永远在路上
———————————————
在开疆拓土这个事情上,全世界在俄国人面前都是弟弟。他们的开局只是一个处在东欧平原中央地带的莫斯科公国。
红圈内的深绿色区域为1462年的莫斯科公国:
就这么小块地方,经过四百多年的扩张,到十九世纪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横跨欧亚,绵延万里的世界第一大国。
看着如此疯狂的发家史,我们一方面不得不感慨毛子的扩张能力,另一方面也难免产生一些疑惑:
他们国土的大部分地区不说是人迹罕至吧,至少也是鸟不拉屎,你沙俄人口巅峰时期也就一亿多人,费这么大劲去占这么多荒地干什么?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当年莫斯科公国的开局环境非常恶劣:作为一个内陆国家,不可避免的要和一堆国家做邻居,包括瑞典、喀山汗国、克里米亚...这些大佬他一个也惹不起,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
怎么办?是睦邻友好?还是合纵连横?
毛子表示咱们不整这些虚的,直接豁出去把邻居灭了然后把国土扩张到海边不就结了?到时候还有个屁的邻居。
于是他们一路征伐,到十六世纪的时候,其边界已经往北扩张到了北冰洋的岸边,国号也改为了俄国。
红框内的彩色区域为十六世纪的俄国疆域:
而这个时候的欧洲开始进入大航海时代,看着别人通过海上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俄国人也想有样学样,于是他们就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没有靠谱的出海口。
虽说国土已经延伸至北冰洋的岸边,但这里气候寒冷,港口一到冬天就会出现大量浮冰,中世纪又没有破冰船,俄国人只能望冰心叹。
怎么办?
毛子表示那只能继续把更多的邻居灭了然后把国土扩张到有不冻港的海边,到时候就有不冻港了。
他们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基本就是在干这事了,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还把国号改成了俄罗斯帝国。
等他们建成了这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后,也就终于拥有了四个出海口:
北冰洋,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
位于四大出海口上的各个港口:
对于俄国人来说,这个历史很励志。一个民族为了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惜万里征伐、改天换日,颇有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气。
只是这个世界的付出和回报永远难以匹配,俄国人披荆斩棘奋斗几百年拿到的这四个出海口,它就没一个靠谱的。
北冰洋刚才说了,冬天容易封冻,而且远离欧洲核心区,补给困难。所以当时的摩尔曼斯克只有渔船用的小港口,还未开发成大型军港。
波罗的海倒是不冻,不过它从地形上来说基本上就是个内海。虽然理论上连着大西洋,但去往大西洋需要通过一条狭长的通道,通道出口则被劲敌德国卡死,进进出出都得看他们的脸色。
黑海的问题和波罗的海类似,也是个内海,要出门得先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那么土耳其好说话吗?
首先俄国的这个黑海出海口本来就是从土耳其手里抢来的,这两个国家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平均不到19年就掐一次大的,是欧洲史上历时最长的国战。
这已经不是好不好说话的问题了,这根本就是世仇,所以俄国的黑海舰队也就只能安安静静地做一支“黑海里的舰队”。
更郁闷的是,即使你冲破了土耳其的围堵,也不过是进到了一个更大的内海(地中海)而已......
俄罗斯内海套娃:
至于远东地区那些太平洋的港口,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一到冬天就冻住,和北冰洋半斤八两。
其中从清国抢过来的海参崴,已经是俄罗斯在远东相对最好的选择,但依然每年会有3个月的结冰期(并非教科书上所说的“不冻港”),且地理位置还很差,它所处的日本海被日本和朝鲜半岛团团围住,基本上也还是个内海。
所以俄罗斯帝国空有冲出大洋逐鹿波涛的雄心,却没有一脚油门说走就走的条件。他们虽然在除北冰洋以外的三个出海口编组了三支舰队,但这些舰队要么靠天吃饭,要么仰人鼻息,生活并不自在。
而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港就不一样了:全年不冻,直通太平洋。
这就是命,你努力了一辈子的终点可能连别人的起点都比不上。
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为寻找出海口努力过,但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一大票天然良港,旅顺港不过是其中普通的一员罢了。
什么是天生的贵族啊?这就是天生的贵族,在海洋时代躺平几百年,一觉醒来什么都是现成的,呵呵,你说气人不?
身为一个大陆国家,中国的海洋禀赋却一点也不比那些海洋国家差,不得不说在投胎技术方面中国秒杀俄国。
1896年,以协防日本为借口,俄国跟大清签署了《中俄密约》,正式名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其中约定:
如果日本入侵,那么中俄应该互相帮助协防。
俄国有权在东北修建连接西伯利亚和海参崴的铁路。
虽然我们一般把这个条约归类为不平等条约,但客观的讲,该条约在字面上是少见的晚清政府签署的比较平等的条约之一。
这个条约构建了一个清俄组成的军事同盟,满足了大清联俄抗日的诉求,而修建铁路本来也是组建这个军事同盟的客观需求。
不过铁路毕竟是陆权大杀器,老牌列强们一看这个条约内容就知道:铁路都修了,占地还会远吗?
看到俄国人开始把触角伸进东北,同样在“三国干涉还辽”中出过力的德国非常眼红,他们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在中国分到点地盘,于是德国就在1897年强占了中国山东的胶州湾。
结果俄国见状,又以协助清国抵抗德国为由派舰队占领了旅顺,并在次年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顺港,将其作为太平洋舰队的主基地。
德俄两国一顿左右互搏,大清连丢青岛旅顺,这就是晚清熟悉的气息了。
不过对于军事孱弱的清国来说,自己的国土早就是开放状态,谁占不是占,尊严什么的已经没法考虑了,唯一能考虑的就是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
就东北而言,占据旅顺的俄国必然会坚决抵抗日本有可能的进攻。那么牺牲一个旅顺,换取东北不被日本吃掉,对于大清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不过大清严重低估了沙皇的野心......
皇图霸业
—————————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一个梦想:带领俄罗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虎踞大洋的世界霸主。
而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点有两个:
建成连通欧亚大陆的洲际铁路,这是“横跨欧亚”的陆权
拿到旅顺不冻港,这是“虎踞大洋”的海权
现在这个梦想触手可及,因为旅顺已经拿到手,而那条洲际铁路也快建好了。
俄国国土过于庞大,如果只依靠当时的主流交通工具马车,从圣彼得堡穿过西伯利亚到海参崴得差不多半年。而且西伯利亚这个地方天寒地冻的,如果没有铁路大动脉进行支撑,根本无法维系人口和资源的存在。
所以在尼古拉二世的老爹亚历山大三世的主持下,俄国从1891年就开始兴举国之力修建圣彼得堡至远东地区的超级铁路,其总长达一万公里。
这条铁路在当时被称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超级工程,当然成本也非常“伟大”。它的总花费超过了俄国GDP的10%,达到14.6亿卢布,大约折合11亿两白银,要知道当时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亿两。
除了耗钱以外,这项工程的难度还很大。西伯利亚冬天零下50℃,夏天零上30℃,对于工人来说上班和送死没啥区别。
不过这是在十九世纪,人权的概念还不太流行,俄国仗着这种“低人权优势”硬是征用了数十万农夫和监狱服刑者,在报销了一大票人命后,西伯利亚铁路终于在二十世纪初接近通车。
眼瞅着一个西起波罗的海、东至太平洋、横跨欧亚大陆、手握陆海双权的史诗级帝国即将成型,尼古拉二世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而圣彼得堡和旅顺正是这个鸿篇巨作的两大桥头堡。
所以俄国人对旅顺的投资自然是不惜血本,他们拿到旅顺后立刻甩开膀子大干快上,砸下重金构建层层堡垒和防御工事,使之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军事要塞,号称“远东第一要塞”。
日剧《坂上之云》中的旅顺要塞:
依托这个远东据点,俄国人将他们的力量一路延伸到朝鲜的鸭绿江边,而朝鲜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下来的势力范围,日本表示压力山大。
其他列强虽然也不希望俄国独霸一方,但旅顺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必需品,且俄国又摆出了“谁敢阻拦我就跟谁玩命”的态度,所以各路列强也就听之任之了。
当时的日本漫画把俄国比作触手到处伸的大章鱼:
所以在列强圈子里,只有日本的核心利益受到了威胁,这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岛国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
自己好不容易赌国运打赢了清帝国,结果不仅东北没捞着,现在连朝鲜都要没了,搞不好自己又要从亚洲大陆被赶下海,这路是越走越窄。
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实力不济的明治政府只得认怂去跟俄国和谈。最终日俄双方以北纬39度线为分界线,在朝鲜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
这是几十年后那条三八线的历史雏形,也是朝鲜半岛第一次出现军事分界线。
局势发展到这似乎漏了点什么,此时的远东已经乱成一锅粥,这个世界上最资深的搅屎棍居然还没露脸。
日不落的棋局
———————————
当你在这个世界上称霸了快一个世纪的时候,你的心态很难不飘起来。不知道是出于自我安慰还是真的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英国人在十九世纪晚期搞出了一个高冷的外交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
既光荣又孤立,大意就是和谁都不结盟,你们不配。
作为全球霸主,大英帝国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国家抬头,谁有崛起的苗头他都要去打压一番。
而俄国在十九世纪的崛起势头非常强劲,对于这样的国家,英国人自然是“严重关切”。事实上两国在近几十年冲突不断,已然成为一对死敌。
所以英国当然乐于看到日本在远东地区做大,因为这样可以遏制俄国的发展。
然而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三个列强随便合作了一下就轻松压住了日本,并重新分配了一遍远东的利益,根本就没人考虑英国的想法。日不落帝国猛然发现,这个世界他已经开始有些拿捏不住了。
现在俄国占了一个旅顺港和半个朝鲜,英国还勉强能忍,但接下来的事就实在忍不了了。
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打击义和团入侵清国并占领北京。既然目标是为了打击义和团,联军的主要攻击范围自然就集中在义和团运动比较激烈的直隶(今河北省)一带。
但是俄国的操作就比较骚了,他们以保护自己通向旅顺的铁路不受义和团破坏为由,竟又额外集结十几万军队攻打根本就没有多少义和团的东三省。
面对毛熊的铁掌,东北清军毫无悬念的秒跪,俄军则劫掠了几乎所有的东北城镇,而且等到义和团覆灭以后,他们也没走。
十几万俄军就此常驻东北,使得俄国成为了东北的实际控制者。大清的“以夷制夷”最终玩成了“引熊入室”。
英国并不关心中国的死活,只是眼前这个局面已经严重破坏了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力量平衡。
吃掉东北对俄国的实力提升太过明显,从此以后俄国出入太平洋就将和在自己家里散步一样简单。再考虑到那条可以往远东地区大量投放俄国佬的西伯利亚铁路,英国人不淡定了。
为了避免今后被赶出东亚的命运,日不落帝国又翻出了压箱底的搅屎棍,开始寻找盟友去搅和沙皇的宏伟蓝图。
英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国,十九世纪晚期的德国实力雄厚,大英寻思着和德国结盟也不算丢人。
不过此时的德国已经和奥匈帝国还有意大利组成了一个“三国同盟”,并且是这个同盟的核心。于是大英为了远东大局,不惜自降身段,以向德国申请入盟的方式来寻求结盟。
面对日不落帝国的诚意,德国人十分感动,然后表示了拒绝。
......
这下日不落的脸面算是掉沟里了。
不过这人哪,一旦放弃了脸面,那路就会越走越宽。丢掉偶像包袱的大英再也没有了高冷的人设,开始饥不择食的四处征友。
这个时候还真有这么一个国家,只要你伸出橄榄枝,它就绝对不会拒绝。
它就是日本。
这是因为在俄国占领东北后,日俄两国之间就没有了战略缓冲,再加上各种新仇旧恨,日本觉得自己早晚会被锤。
于是英国和日本,一个没人理的孤寡老人,一个眼瞅要被锤的新兴势力,在这个时候王八瞪绿豆,看对眼了。
虽然身为世界霸主跑去跟一个地区小混混结盟颇有些跌份,但日不落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们于1902年1月30日与日本正式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正式成为盟友。
英国在找朋友的同时,也在联合各路列强逼迫俄国退兵。俄国在压力下装模作样的于1902年和清国签了个《交收东三省条约》,约定在18个月内分三批把军队撤完,结果才撤完第一批就不动了。
他不动就算了,居然还反过来提出了非常无理的“七项撤军新条件”,这些条件实际上就是要从法理上独霸东北。
面对咄咄逼人的毛熊,清帝国反抗是不可能反抗的,不过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集体蹂躏,此时的清政府已经久病成良医,列强制衡术玩得溜溜的,什么时候该拉谁下水给整得明明白白。
就在收到“七项条件”的第二天,清廷的外务官员就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了日本驻华外交官。日本知道了,英国自然也就知道了,于是英国就拉上同样反对中国利益被某国独占的美国,一起支持日本出头去向俄国施压。
但俄国不是当年的日本,管你几国干涉,老子就是不撤。而且因为在这个事情上主要出头的是日本,所以也就导致了日俄矛盾的日益加剧,于是东北亚的火药味便越来越浓。
对于大英来说,此时不管俄国退不退兵,反正日俄两国是彻底杠上了,再加上之前签好的盟约,他们在东北亚的棋局已经基本布置完毕,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了:
干俄国,日本它有这个能力吗?
破产式维新
———————————
1868年,日本松山藩的一个破落武士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在这个家里排行老五,取名为秋山淳五郎真之(后改名为秋山真之)。
这一年正好是日本开启明治维新的第一年,踏着改革节奏出生的秋山真之似乎运气不错。按照我们一般的认知,日本正是在明治维新的成功下一步步地走向一个近代强国,这个小男孩也应该可以随着国运的上升而迎来越来越好的生活。
结果出生才没多久,秋山真之就要被家里人送去寺院当和尚,这和信仰没多大关系,主要是因为秋山家有着一个和当时大多数日本家庭共同的特质:
穷得揭不开锅。
面对这个刚出生的小儿子,他们甚至连加双筷子都加不起,送去寺院当和尚成了这个小儿子唯一的活路。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当年在明治天皇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日本的发展并不是蒸蒸日上,而是飞速滑向破产的边缘。
虽然明治维新被定义为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实际上推动维新的主力并非资产阶级,而是日本的下层武士;维新的主要成果也不是资产阶级获得执政地位,而是推翻幕府,将权力归还给天皇,加强了日本的中央集权。
当然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当时的日本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在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情况下,明治天皇才有力量在日本建立起一个近代化的国家体系。
近代国家体系厉害就厉害在它攫取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效率远超古典王朝。于是在废藩置县后,日本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幕府时期的四倍。
一个人手头宽裕后就难免有搞事的冲动,明治政府也不例外,荷包充盈的他们挥舞着钞票,开始践行“殖产兴业”政策。
所谓“殖产兴业”,大致可以理解为“国家资本主义”,即政府动用国家资源亲自下场做生意,以期实现经济上的“弯道超车”。具体的操作就是成立大量的官办企业,这一点跟对岸李鸿章搞的洋务运动其实差不多。
虽然集中力量确实可以做大事,但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得成,最终还是看负责运营的有关部门水平怎么样。
事实证明明治政府搞钱的水平很差,他们创办的官办企业大都经营不善、昏招频出。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投入贼高产出贼少,然后亏了还要找国家去兜底,本质上只是靠烧财政去维持一个虚假繁荣。
对于平民来说,靠财政烧出来的虚假繁荣跟自己毫无关系。因为市场缺乏真实的效益,所以大部分日本人的收入极低,只能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
明治前十年,日本爆发的农民暴乱接近200起,频率远超之前的幕府时期,社会经济更是百业凋敝,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小企业破产,整个国家陷入到深重的经济危机中。
在这种大环境下,底层老百姓要把儿子送去寺院当和尚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秋山真之和其他那些要被送去寺院的小孩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有一个好哥哥:秋山好古。
秋山好古大秋山真之9岁,他极力反对家人把弟弟送去当和尚。不过态度归态度,如果没有为态度负责的能力,那么你的态度就毫无意义。
秋山好古为了留住弟弟,毫不顾忌自己武士出身的颜面,从14岁开始就去澡堂干活,从事各种最底层的工作,以此挣钱来补贴家用。
日本人都穷成这德性了,却仍对维新的前景抱有巨大的期望,这种盲目乐观主义精神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不过对于一个十九世纪的国家来说,经济不景气确实不等于一定没希望。
因为他还可以出去抢。
那个年头的时代主题不是什么“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打打杀杀才是常态。所以哪怕你平时再穷,只要憋足了资源就可以尝试出去抢一波,成功了就能翻本。
而明治维新的目标本来就包括建立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为此日本还搭建了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在对外战略上,明治政府继承了幕府时期的“征韩论”,即把征服朝鲜半岛作为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
也就是说我不管现在的经济烂成什么样,只要以后我能把朝鲜半岛给吞了,我就仍然还是东北亚最靓的仔。
明治维新十年后,深陷经济危机的日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军事发展上。他们为了增加军费不惜掏空家底举债度日,于是其军费支出便开始了持续十多年的连续上涨。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作为一个屌丝,国家投资什么,你最好就去从事什么。所以参军是十九世纪晚期日本屌丝的最好选择。其他的先不说,如果去读军校的话,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生活补贴可以拿。
秋山好古虽然从小就一直在干粗活,但并非粗人。这位老哥熟读四书五经,学习能力优秀,然而因为没钱,所以只能去读免费的军校。他一路从陆军士官学校读到东京的陆军大学,拿到生活补贴后,便把弟弟秋山真之也接来东京读书。
秋山真之比哥哥更具文艺气息,完全就是个文学青年,梦想是读大学钻研文学,以后成为一代文豪。然而对于一个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个人或者国家来说,文学这个东西实在太过奢侈。
“你长大了,生活补贴要靠自己去领了”
秋山好古一脚踢碎了真之的文学梦,将他“扭送”进了海军士兵学校,于是哥俩都端上了铁饭碗,生活豁然开朗。
就读海军士兵学校的秋山真之(影视剧照):
依靠大量的借债和财政支出,日本在1895年打赢了甲午战争,不仅如愿吞掉朝鲜,还获得了清政府共计2.597亿两的赔款,大约相当于日本年财政收入的5倍。
二十多年的苦逼生涯,一朝回本。
那么日本人拿着这笔巨款打算怎么用呢?
我们站在当时日本政府的角度来看,不难从它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
做生意好难啊,还是抢钱容易。
于是这笔巨款的84.5%就被用到了军事用途,尤其是海军军费。
这就没啥可说的了,以后接着抢呗。
十九世纪末,穷困潦倒的日本平民开始大规模地去美国打工,当年日本的外汇有3%是靠这些出国劳工给汇回来的。这个时候的秋山真之也去了美国,不过不是去打工,而是留学,进了体制就是这么任性。
秋山真之就读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其导师正是海权论的泰斗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此外,留学期间的秋山真之还去现场观摩了在古巴进行的美西海战,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
这一系列经历将这个日本青年军官的任督二脉彻底打通,从此以后,秋山真之对海战的理解超越了所有的日本同僚,甚至走到了世界海战理论的最前沿。
秋山真之归国后前往海军大学校任教(影视剧照):
我们可以看到,大英帝国押宝日本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日本平民的日子虽然过得穷哈哈,但日本这个国家却通过近代国家体系挖掘和动员了广泛的基层力量,并依靠“以战养战”的方式成功建立起了一支聚集大量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军队。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事发展离不开其全体国民的支持,所以他们在这之后发动的所有战争都不存在所谓的“局外人”,不过这也是他们能够叫板俄罗斯帝国的底气所在。
再次梭哈
—————————
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海军最强的战舰仅为4000吨级的“吉野号”巡洋舰。这个水平的战舰如果单挑的话,连大清7000吨级的“定远”舰都啃不动,更不要提毛子那一票万吨级的巨舰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最强的“吉野号”:
所以在拿到《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后,不再差钱的日本人首先做的就是去各大列强的造船厂买买买,而且买的大都是当时最新锐的产品。
到了1902年,也就是甲午战争8年后,日本已经获得了6艘万吨级以上的主力战列舰和6艘接近万吨的装甲巡洋舰。这12艘全球一流的巨舰组成了日本的六六舰队。
6艘万吨级主力战列舰组成第一战队,分别是:
6艘主力战列舰(“三笠”领头):
里面那4艘1.5万吨级的战列舰是按当时英国皇家海军自用的“可怖”级战列舰的标准来建造的,是全球最高的战列舰标准;其中的“三笠”号更是使用了克虏伯镍铬钢装甲,防护力更上一层楼。
6艘装甲巡洋舰组成次强的第二战队,分别是:
“浅间号”装甲巡洋舰:
这些成批购买的军舰有个好处,就是一个战队的主炮口径、射程、弹道都基本一致,航速也整齐,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
在战时只要主帅一声令下,战队就可以轻易地实现步调统一的行动,在强调阵型和火力集中的海战中优势极大。
除了六六舰队外,还有一些战斗力较弱的辅助战队,比如说在甲午海战中表现抢眼的“吉野号”就和另外三艘改进型姊妹舰组成了一支高速穹甲巡洋舰战队。
而令我们中国观众心情复杂的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俘获的原北洋水师“镇远”号铁甲舰,也在一番大规模改装之后加入了日本联合舰队,作为速度最慢的第五战队的一分子。
改装后的“镇远”舰:
整个六六舰队的建设操作下来,包括买船、建设造船厂、海军学校等等...总共花了日本人2.8亿日元,其中的1.69亿日元来自于清国的赔款。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如果舍不得给自己的军队花钱,那么早晚会有人过来帮你花。
不过尽管有清国的赔款打底,这么个买法也已经把日本的身体掏空。然而买红了眼的日本人根本停不下来,他们在1903年又想再来三艘战列舰和三艘装甲巡洋舰,再整一支“三三舰队”。
奈何当时的军火市场已然没有现货,买家扫货实在太疯狂,列强的造船厂根本遭不住,日本人只得作罢。
那么手握6艘一流战列舰的日本海军能不能压过俄国海军呢?
很遗憾,还是不行,实际上差得还挺远。
日本再怎么疯狂砸钱,它充其量也只是个暴发户,人家俄国可是一个老牌列强。你日本虽然一口气就买了6艘战列舰,但俄国的港口里早早就停着16艘战列舰,还有另外5艘正在赶工建造。
俄国的16艘战列舰:
这就是底蕴。
沙俄讽刺日本海军实力弱小的漫画:
不仅如此,俄国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同样也开始突击烧钱搞军备竞赛,不仅自己的造船厂马力全开,还和日本一样满世界买买买,恨不得把日本嘴里的肉都给抢走。
其他列强对此倒是喜闻乐见,因为这一波下来他们的造船厂赚得盆满钵满。除了英国要下一盘大棋只卖日本不卖俄国以外,法德美这仨是毫无大棋意识,两边都卖,你不来我这买还不高兴。日俄有时甚至会为了讨好列强而刻意给各家都匀一点订单。
所以日本想靠战前爆发一下就在军队数据上超越俄军是不可能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可谓是云泥之别:
俄国拥有人口1.4亿,常备陆军104万,后备役375万,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各型舰艇200余艘。而日本仅拥有人口4400万,陆军37万,后备役200万,各型海军舰艇80余艘。
不过俄国虽然兵多将广,却也有着一个巨大的劣势:他的军队是分散的。
俄国的军舰分散在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以及太平洋舰队三支舰队里。这三支舰队离得非常远,很难互相支援。
俄国陆军的部队则大部分驻扎在欧洲这一头,远东驻军仅有十几万,在西伯利亚洲际铁路贯通前,大规模调动军队和物资还是比较耗时的。
日本则可以很轻易地把海陆军主力一次性投入到远东战场上,在俄国援军抵达前形成一定数量的局部优势。
不过无论日本怎么计算兵力,真正的关键都是海军的成败。因为日本是个岛国,所有的力量投送都要依靠海洋运输,所以如果海军赢不了,怎么算都是白搭。
第零次世界大战
—————————————
虽然日本的备战远比俄国积极得多,但对于这个毫无战略纵深的岛国而言,要真正做出开战的决定并不容易。这又是一场押上全国身家的豪赌,而且赌的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日本唯一的机会,无非就是俄国现在还没有把所有的军舰都派来东亚,旅顺港里的那支俄国海军仅仅是一支分舰队。
然而这个优势不是绝对的,虽然“天各一方”的俄国海军互相支援起来很麻烦,但是“麻烦”不等于“做不了”。如果战端一开,俄国人必然会排除万难从其他海域调来增援舰队。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注定了要在战争中对付超过两倍于己的敌军。
海战没有地形因素,打起来就是简单的列阵对轰,一挑二的话当然毫无胜算。
不过日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站着英美。此时日英美已经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三国同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和英国在1902年签的那个同盟条约是有期限的,有效期是5年。
资深搅屎棍大英帝国早就已经表明了态度:朋友,请在5年内动手。
当然了,俄国也不孤单,他的背后站着法德,不过这俩国家支持俄国的理由比较复杂。
法俄本来就是盟友,而且法国认为俄国在中国做大可以牵制住德国,让其陷入两线作战,这样自己就可以在欧洲对德国取得优势。
德国的逻辑就更绕了,他与俄国并非朋友,但仍然支持俄国在远东扩张。其主要原因是希望俄国能在这里干票大的,最好干掉日本后再继续和英国打起来。这样俄国势必将大量部队从欧洲调往远东,于是德国在欧洲面对法俄联盟的压力就减小了。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全特么是大棋党。
这场战争虽然被称作“日俄战争”,但实际上参战的双方是日英美VS俄法德,正好是海权阵营VS陆权阵营,囊括了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国家,再加上作为战场的中国,今天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全在里面了。
所以这场战争也被后世的一些学者称之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现在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了,日本兜里的那些清国赔款也已经见底,而俄国的备战才刚刚开始发力,更重要的是,战略大杀器西伯利亚洲际铁路快通车了…
这条铁路一旦通车,驻扎在欧洲的百万大军可是说来就来,枪炮弹药更是源源不断。真到了这一步日本也就没必要折腾了,直接快进到下跪求饶就完事了。
所以现在每拖一天,俄国胜率都会增加一分,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要么马上梭哈,要么就此收手退出江湖。
当然了,对于日本这种专业赌徒来说,收手什么的不存在的,1903年底,群情激昂的日本统治者们悬崖不勒马,拍板梭哈!
不过平心而论,日本准备在这个时间段动手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俄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为了修建洲际铁路消耗了大量国力,砸进去了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现在工程接近完工,但国力还没开始回血,正是这个国家最疲敝的时候。此时对他们动手,颇有点“趁你病要你命”的意思。
日本财政很快打出了最后的子弹,给军队发了一笔应急拨款。日本的大使则捧着这笔钱火急火燎地满欧洲寻找“漏网”的军舰现货,他们首先扑向了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这里有两艘因为智利毁单而被摆上货架的战列舰。
看到日本这个狼吞虎咽的样子,俄国人感到事情并不简单,于是他们也挥舞着钞票嗷嗷地撵了上来,直接跟日本人在英国船厂里怼上了。
看着两波竞起价来不要命的买家,船厂老板乐不可支,不过英国政府谁都不想得罪,最终自己咬牙把这两艘船给高价买了去,二位谁也别惦记了。
扑了个空的日本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又跑到意大利船厂里买了两艘因为阿根廷毁单而被摆上货架的装甲巡洋舰:7600吨级的“加里波第”级。(跟上期的西班牙“哥伦布号”同款,延伸阅读:从北美肥宅到海洋帝国,美国是怎么走上霸权之路的?)
因为害怕这次又被俄国盯上,所以日本人连价都没还,直接第一时间高价拿走,并将其命名为“春日”和“日进”号。
火速赶回国准备参战的“春日”号装甲巡洋舰:
加上这两艘新买的装甲巡洋舰,日俄海军主力舰在战前的实力对比为:
日方主力舰:
联合舰队拥有6艘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
俄方主力舰:
太平洋舰队拥有7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
波罗的海舰队可以开过来增援的军舰有4艘战列舰+1艘装甲巡洋舰。
另外造船厂里面还有5艘即将完工的新型战列舰正在加班建造。
虽然日本军舰的数量在远东地区暂时有一丢丢优势,但考虑到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肯定会增援,所以日本海军的整体劣势依然巨大。按照传统的战术理念,这其实是一盘死棋。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想到了美国海权泰斗马汉在日本的亲传弟子:秋山真之。
这个老弟理念新潮,还有一肚子洋墨水,没准能有办法。
于是在日本海军大学校任教的秋山真之就被山本权兵卫推荐给了联合舰队(日本海军在战时的编制,因集合了全国各地的舰队而得名),并被任命为常备舰队参谋,全权负责制定和实施与俄国海军决战的具体方案。
1904年2月5日,日俄正式断交,一天后,接到调令的秋山真之以第一舰队参谋的身份登上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三笠号”。
在这里,这个曾经一度要被送去当和尚的文学青年,即将亲手改变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小插曲:
1891年,酝酿多年的俄国史诗级工程西伯利亚洲际铁路终于要在海参崴开工,它带给列强的震动不亚于苏伊士运河。如此意义重大的项目,其开工典礼上自然少不了大人物的参加。
22岁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便被父皇委以重任,去海参崴主持这场万众瞩目的典礼。
此次前往海参崴的路线是走海路,需要坐船绕过大半个地球,这样正好可以让年轻的皇太子去列国周游一番混个脸熟,同时还能登上全球报纸的头版头条,毕竟人还是挺帅的。
于是乎一大票随从共30来号人前呼后拥地围着皇太子,提前大半年就浩浩荡荡的出发,沿途访问了希腊、埃及、印度、锡兰、新加坡、中国和日本……等地,受到各国最高规格的接待。皇太子自己也兴奋不已,甚至还写下了一路上的游记见闻。
值得一提的是,访问希腊的时候希腊王子和尼古拉成了朋友,他干脆登上俄国的舰船,陪着尼古拉继续后面的旅途。
到达海参崴前的最后一站是日本,俄国船队抵达日本的当天,港口内的全部船只都高悬俄国国旗以示最高规格的欢迎礼仪。
这个世界对于这位俄国太子来说就是一个美好的伊甸园,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人与人之间友好而和善,甚至还有艺伎陪伴。于是两位王子在日本吃喝玩乐了多日,心情十分愉悦。
此时徜徉在日本街头的尼古拉大概会在心底冒出这样的想法:全人类原本就应该是一家吧...
紧接着一把刀就劈到了他的脑袋上...还是连续两下。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幕:负责安保的日本警察当街砍杀俄国皇太子。
脑门上血流如注的尼古拉顾不得皇家仪态,赶紧跳下车连滚带爬地夺路而逃。刺客也紧追不舍,准备再补上第三刀,关键时刻旁边的希腊王子挥舞拐杖一棍子把刺客敲倒,这才让尼古拉脱离险境。
于是帅了一路的俄国皇太子注定只能在脑门上绑着绷带去参加开工典礼了。这两刀把尼古拉拉回了现实:人类世界是一个黑暗森林,对方随时想弄死你。
因为此事发生在日本大津市,所以被后世称为“大津事件”。
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绝对不是什么普天同庆的事情,它对于日本来说差不多是灭顶之灾。
日本评论家大石正已就公开说过:“西伯利亚铁路将席卷日清韩三国,并逐英国于太平洋之外,而日本的寿命将随着西伯利亚铁路之延长而缩短”。
根据该作案警察的供述,他的动机是要“给俄国一个下马威,断绝其东侵之念,以此表达自己对天皇的忠诚”。
这才是日本人笑脸之下的真实态度。不过日本人的脑回路也确实奇葩,一方面整天嚷嚷着要效忠天皇,另一方面具体怎么做叫效忠又完全看自己的心情,这是把“效忠天皇的最终解释权”给拿捏得死死的。
明治天皇被这波骚操作吓得够呛,他只得骂咧咧地狂奔几百公里去亲自向俄皇太子登门道歉。
为挽回不利影响,日本从议会到县市都纷纷向皇太子以及沙皇发电报致歉,全国各神社寺院也为皇太子的康复进行祈祷。
更离谱的是,有个叫羽山优子的日本女子居然跑到京都府厅面前自刎以向俄皇太子谢罪,人称“穗州的烈女”。
不过这些行为对于尼古拉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人之前刺杀他是因为反对俄国扩张,现在跑来道歉是因为害怕俄国扩张,这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罢了。正所谓“弱则笑脸相迎,强则图穷匕见”,这就是尼古拉要面对的对手。
“大津事件”虽然最终并未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却让这位俄国太子对日本的好感荡然无存,他后来经常当众骂道“日本人就是一群东方的猕猴!”。
三年后,尼古拉登基,成为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国开始坚决地执行东进战略。
长按关注“观雨大神经”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加入后可以进入观雨的微信讨论群
(注:如果之前申请过开白的朋友不需要重复申请,因为我开的都是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