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迷雾下的真相:哈萨克斯坦到底发生了什么?

观雨大神经 观雨大神经 2022-03-31

顾问:谈书



哈萨克斯坦并不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国家,但在最近这段日子里却刷爆了大家的屏幕,因为他乱了。

 

作为2022年的开年第一乱,哈萨克斯坦乱得非常有代表性,他几乎囊括了一个国家动乱的各种元素:经济危机、政治斗争、国际博弈...等等。

 

事实上这场骚乱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一开始的想象,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抽丝剥茧,共同探寻一下这起事件的真实面貌。

 



浮于表面的“事实”

——————————————


此次骚乱的直接原因是哈萨克斯坦的液化气涨价。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能源大国,国家也一直对液化气进行补贴,所以长期以来哈萨克人可以享受到较为低价的液化气供给。

 

这个所谓的补贴主要就是对液化气生产商进行限价,但是最近两年发生了什么呢?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大规模放水,带来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哈萨克斯坦也身处这波货币浪潮之中,液化气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已经超出了限价后的售价,限价限不下去了。

 

于是在2022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政府就取消了价格管制,公开的解释是国际市场电子交易转型。

 

就在当天,哈萨克斯坦曼格斯套州(该州油气资源丰富)的液化气价格从约合人民币0.88元每升涨到1.75元每升,一下翻了个倍。

 

哈萨克人虽然早已对涨价有所准备,但这么个涨法还是击穿了他们的心理防线,他们在第二天的清晨就开始了抗议活动。

 

哈萨克斯坦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家,地广人稀,平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飞机和汽车。因为限价下的液化气很便宜,所以哈萨克人的汽车基本都是烧液化气的。这一涨价大家车都开不起了,现在大冬天零下几十度,出趟门总不能靠徒步吧。


哈萨克斯坦的冬天:


不过哈国政府反应还是很快的,他们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出手重新对液化气价格进行了干预,于是液化气价格在1月4日的时候就已经降回去了,降到了约合人民币0.735元每升,比暴涨之前还低。

 

那么这事就算结束了吗?不,远远没有。


因液化气涨价而引发的抗议活动并没有因液化气跌价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同时在全国的十几个地区开始大规模骚乱。


 

所以说这个燃气价格只能算是个导火索,并非骚乱的真正原因,人欧盟天然气价格涨了几倍都没说啥。

 

2021年以来哈国涨价的不只是液化气,他们涉及民生的各种商品的涨价幅度都超过了10%,再叠加疫情造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普通人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但经济差不等于一定会骚乱,哈萨克斯坦虽然日子不好过,但绝不是世界上经济最差的国家,他们的失业率仅为百分之2点几,比美国还低,人均GDP比现在的土耳其还强。


如果仅仅是因为物价涨了10%和液化气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波动就要去闹事,这个是说不通的。

 

而且他们还不是一般的闹,现场情况和打仗差不多。


抗议者冲击市政府大楼,警方发射催泪瓦斯:


到目前为止这场骚乱已经造成超过5900人被捕,经济损失超过2亿美元,另有警察和国民近卫军等至少18人死亡,近750人受伤,甚至在1月5日的时候整个政府都辞职了。


于是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一个词:颜色革命

国境内注册有2万多个NGO(非政府组织),这里面至少有1000多个是比较活跃的,他们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欧美的金主。这些NGO的特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但凡有点机会,他们就会跳出来把事情搞大。

 

在骚乱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大量不明来路的武装人员和装备,其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NGO叫“哈萨克斯坦民主选择”。这几天该组织的领导人就躲在乌克兰通过网络发表宣言,说要像乌克兰那样颠覆哈国政权,然后建立一个美欧式的哈萨克斯坦。


这么看起来整个事件似乎很简单,就是西方势力利用哈国经济矛盾挑起的一场颜色革命。


 

但如果我们再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解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 如果哈国政府一直在对付的是外部势力,那为什么政府自己要集体辞职?难道说颜色革命成功了?


  • 但如果颜色革命成功的话,为什么总统托卡耶夫的地位又稳如泰山?而且从后续的发展来看,骚乱实际上是被完全镇压下去了。


也就是说,NGO虽然在台面上非常活跃,但他们未必就是这起事件的真正主角。

 

那么哈萨克斯坦在这几天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要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基本面。

 

 

三国演义

———————


哈萨克斯坦面积27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900万,然后分成了131个民族。


 

这样的数据一看就知道不是省油的灯。


“斯坦”在中亚地区的含义是“地区”,“哈萨克”的含义是“避难”,15世纪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后内讧分裂,一部分往东逃去成立哈萨克汗国(1470年),就是避难的地方。


这个避难的地方又分裂成三块,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

 

“玉兹”这个词是“部分”或“地区”的意思。


一个玉兹就类似于我国古代的一个军阀割据。在哈萨克斯坦这个地方,玉兹的建立一般是以部落和氏族作为基础,可以理解为部落割据势力。

 

所谓“大玉兹”并不是指地盘大或人口多,而是指正统性。大玉兹的人认为自己是哈萨克斯坦最正统的统治者。实际上在哈萨克斯坦,中玉兹的人数最多。小玉兹则在西部,比较亲俄,他们在该国政治版图里长期被边缘化。


 

哈萨克斯坦的这个割据颇有点“三国演义”的意思,历史上他们互相之间争斗不断,文化信仰也是各不相同,其中大玉兹和中玉兹一度还归顺过清帝国。

 

所以哈国尽管在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但其稳定的局面基本上是靠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这样的政治强人来维系,他们内部因为部落割据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隐患仍旧一直存在。

 

对于哈萨克斯坦人来说,对玉兹的认同往往高于对国家的认同,家族和部落才是最高的追求。

 

比如说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出身于大玉兹,他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是国父一般的人物,为平衡各方势力,他提拔了大量的中玉兹干部进入国家重要岗位,甚至还把首都从大玉兹的阿拉木图迁到了中玉兹的阿斯塔纳(为了纪念老纳本人还改名为努尔苏丹)。


当然,迁都还有另一层因素:因为北方离俄罗斯近,经常有人跑路去俄罗斯,把首都迁到这里可以稳定北方的人口和军心。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无论怎么折腾,反正都没小玉兹什么事。

而且考虑到小玉兹是个亲俄的地方,纳扎尔巴耶夫还在这里引入了大量的欧美资本。小玉兹石油资源丰富,然而这里油田的大部分股份都卖给了西方。

 

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能源公司里,哈萨克人自己的股份只占25%,剩下的75%全部属于欧美。 

 

纳扎尔巴耶夫把自己的这个外交策略称之为“多元外交”,说白了就是搞平衡。


利用大玉兹和中玉兹压制小玉兹,利用欧美制衡俄罗斯,甚至还利用泛突厥对抗泛斯拉夫,一度被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切的称之为“突厥世界的长老”。 


 

这种复杂的平衡战略的好处是不用选边站,可以左右逢源,坏处是对操作水平要求比较高,一不小心就会翻车。而纳扎尔巴耶夫的外交顾问正是已退休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在搞平衡方面拜大英帝国为师,也可以说是非常恰当了。

 

不过这里面有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处在这套平衡体系中最底层的小玉兹。


三十年了,纳扎尔巴耶夫就只薅小玉兹这一只羊的羊毛,人家心里很难没有想法。

 

此次骚乱最先的爆发地曼格斯套州就是小玉兹的地盘。

 

现在导火索有了:液化气涨价

社会矛盾也有了:小玉兹的长期不满

 

就还差一只大手来把这个地区性的火苗扩散至整个国家了。

 

这只大手是西方支持的那些NGO吗?


然而正如刚才所说,如果幕后的大手仅仅是NGO的话,那么后来局势的发展就存在各种矛盾,而且这些NGO恐怕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为了进一步探究真相,我们现在需要把目光转到这个国家的总统府内。

 

 

铁王座

———————


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国父级别的人物,苏联时期就是哈萨克斯坦的总统,苏联倒台后接着干总统。一干就干了近三十年。


 

2018年7月5日,哈萨克斯坦通过《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安全会议法》并建立国家安全会议,由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担任国家安全会议主席。

 

国家安全会议基本上掌握了哈萨克斯坦的兵权。该法律还同时规定纳扎尔巴耶夫获得终身领导国家安全会议的权力。

 

就在大家以为纳扎尔巴耶夫会一直把这个总统做下去的时候,在2019年3月份,他突然卸任了,总统大位就此交到了上议院议长托卡耶夫的手里。不过纳扎尔巴耶夫仍然担任着国家安全会议主席。



这个卸任也不是简单拍拍屁股走人,纳氏在此前已经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尽可能的稀释了总统的权力,将其让渡给了议会和政府。

 

而且这个继任者托卡耶夫显然也是纳扎尔巴耶夫的“老伙计”,谦逊温和的他一上来就签署总统令,更进一步的将大量专属于总统的人事任免权与国家安全会议分享。

 

经过前后两任总统的努力,哈萨克斯坦总统这个职位差不多就是个光杆司令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经过这一番操作后,作为国家安全会议主席的纳扎尔巴耶夫仍然掌控着这个国家的实权。

 

哈萨克斯坦也从此形成了总统--国家安全会议主席双中心结构

 

那么新总统托卡耶夫此前担任的上议院议长这个位置由谁来补缺呢?不是别人,正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女儿纳扎尔巴耶娃。


纳扎尔巴耶娃:

 

上议院议长的政治地位很高,理论上仅次于总统。所以这个时候哈萨克斯坦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

 

  • “太上皇”纳扎尔巴耶夫掌控着军权和大量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免权


  • 政府机构里都是纳扎尔巴耶夫的亲信,这些亲信在工作中自然是与“太上皇”的女儿纳扎尔巴耶娃进行合作和串联。


  • “新皇”托卡耶夫与其说是总统,不如说是“总统形象代言人”


托卡耶夫:

 

那么问题来了,纳扎尔巴耶夫搞的这一通精妙的操作,其目的无非是巩固自己的权力,但是既然想巩固权力,何必又去退位呢?直接把终身总统当下去不就完了?折腾这一堆事干什么呢?

 

只有一种可能:他受到了某种压力。

 

 

暗流涌动

———————


政治家在遭受压力的时候,选择暂时避避风头,以退为进的平息一下紧张局面,可以算是一个正常的操作。

 

那么他遭受到了什么样的压力呢?是国际压力吗?

 

前文说过,纳扎尔巴耶夫的外交策略是多元外交,跟各大国的关系都还可以,国际势力在哈萨克斯坦基本处于一个互相平衡的状态。


 

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和俄罗斯保持大量的贸易往来,引入西方资本建立能源公司,并将开采的能源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因此大国们没有什么必要动他,这也是哈国能对各种NGO的存在持开放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纳扎尔巴耶夫所遭受到的压力,更可能是以内部为主、外部为辅。

 

纳氏在后苏联时代当了近三十年总统,当得全家人成了哈萨克斯坦的首富,富可敌国的那种,这很难说没有问题。

 

所以这个压力可能来自于民众的不满,也可能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分配不均。在这种情况下,用“形式退位”的方式来缓解矛盾也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反映出该国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再怎么缓解也无济于事了。

 

“太上皇”之女,上议院议长纳扎尔巴耶娃居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艾苏尔坦背叛。


“皇孙”艾苏尔坦:

 

2020年2月份,艾苏尔坦远赴英国寻求政治避难,并公开了大量纳扎尔巴耶娃的腐败丑闻。


英国政府也于当年的3月份对纳扎尔巴耶娃在英国的房产进行了调查,并要求她出具购买房产的资金来源证明。

 

母子反目令人惊讶,但如果我们搞清楚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倒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艾苏尔坦是纳扎尔巴耶娃和前夫阿利耶夫的儿子。这个前夫比较厉害,曾经被认为是总统的继承人,然而他厉害得有点过头,居然膨胀到去胁迫纳扎尔巴耶夫退位。


“前驸马”阿利耶夫:

 

2008年,哈萨克斯坦缺席审判了阿利耶夫,以组建黑手党和发动国家政变为由,判处其20年监禁,不过他人一直在奥地利(曾任哈国驻奥大使)。


2014年,阿利耶夫向奥地利警方自首,罪名是洗钱。一年后,他被发现吊死在了维也纳约瑟夫城监狱浴室的衣帽钩上。

 

结论是“自杀”。

 

当然了,对于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国家来说,内外部的影响往往是纠葛在一起的。其国内政治斗争的背后,其实也站着国外的列强,这和我们民国时期的军阀斗争有点像。

 

只不过纳扎尔巴耶夫和阿利耶夫背后站着的并非东西方的矛盾,而是英美之间的矛盾。

 

纳氏和英国的关系非常好,阿利耶夫则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这也是他膨胀的原因。同时也因为背后站着美国,所以在阿利耶夫领盒饭后,来自美国的压力自然是少不了的。


内部矛盾叠加外部压力,这也就解释了纳扎尔巴耶夫在2018年开始布局,并于2019年退位的举动。

 

只是万万没想到,阿利耶夫的死亡并没有终结这一派势力的行动,其子艾苏尔坦仍在孜孜不倦的搞事,最终在英国搞出了个大新闻。


这一通里应外合的组合拳下来,2020年5月2日,纳扎尔巴耶娃被解职,不再担任议长和议员,从此退出哈国政坛,再无音讯。

 

2020年8月16日,30岁的“皇孙”艾苏尔坦在英国突然病亡。对于这个消息英国媒体并未做深入报道,哈国更是一片沉默。

 

我们不可能知道整个事件的细节原委,但我们可以大体推测出这个事件的脉络:

 

艾苏尔坦在国内斗争中失势,于是转而寻求外部势力的帮助,可能是获得了某种许诺,所以选择了英国。

 

对于英国来说,获得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自然可以提升其对哈国的交易筹码,攫取更多的利益。当利益交换结束后,这个知道得太多的“皇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虽然纳扎尔巴耶夫看似度过了这一关,但这一连串窝里斗肯定对这个家族的权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来的2021年期间,纳扎尔巴耶夫对这个国家的控制力是在走下坡路的。

 

此消彼长,托卡耶夫这个原本的“总统形象代言人”自然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走向前台。

 

 

新皇崛起

———————


旧的权力体系发生动摇的过程中,托卡耶夫自己一开始的想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他背后的利益集团,以及整个国家的民意都会推着他走向那个位置。

 

这一集我们在宋朝的时候看过。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谦虚温和的托卡耶夫,绝非等闲之辈。



在聊托卡耶夫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哈国境内那2万个NGO是什么情况。


这些NGO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欧美金主。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那就是必须得搞事.

 

搞的事越大,能领到的赏钱就越多;搞不出事来,那人家就不给你拨款了。


世界各地那么多NGO要养,欧美的金主们不可能去搞大锅饭,肯定是谁有本事谁领钱,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而且现在经济也不景气,哈萨克斯坦存在感又不高,能给的钱自然是不多的。

 

所以哈国境内的那一堆NGO注定内卷,大家都在嗷嗷待哺,稍微有点血腥味就会躁动。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指望这些NGO能有多高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有多明确的行动方向,他们唯一的行为模式就是一有机会就抢着搞事。也不管搞的这个事到底对金主是好是坏,反正我得刷业绩,再不刷我就饿死了。

 

可以说这些NGO已经成为了只会条件反射的低等动物。说白了他们就是一杆枪,这杆枪表面上是握在西方金主们的手里,实际上只要动点心思,谁都能把他们当枪使。

 

那么谁有可能把这些NGO当枪使呢?我们可以捋一下骚乱前哈萨克斯坦的几大势力:

 

首先是西方势力,他们本来就是金主。如果他们是主谋,那么策动这起事件的目的就是通过颜色革命建立一个更亲西方的哈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俄罗斯的围堵和打压。

 

如果主谋是纳扎尔巴耶夫阵营,那么目的自然就是通过骚乱动摇日益强势的现任总统,止住自己权力下滑的趋势,重新控制整个国家的政局。

 

还可能是托卡耶夫,如果是他,那目的就是借骚乱的机会完成对政府的洗牌,彻底巩固自己的权力,实现大乱后的大治。

 

最后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俄国,如果是俄国,那目的就是通过勾引NGO搞事去威胁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地位,使得哈国政府在西方压力下被迫全面倒向俄罗斯以寻求庇护。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NGO这把枪实际上是握在谁的手里,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如果是握在西方或纳扎尔巴耶夫手里,那么这起事件就是失败的;

  • 如果握在托卡耶夫或俄罗斯手里,那么这起事件就是成功的。


而我们刚刚提到,表面谦逊温和的托卡耶夫绝非等闲之辈。

 

在骚乱发生后,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完全没有慌乱。他在第一时间就对内进行了彻底清洗,并马上向俄国求援,称得上是“杀伐果决”。


 

于是就在这几天里,哈国政府内大量纳扎尔巴耶夫的亲信以及来自中玉兹的官僚被解职。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哈国情报机构)主席、前总理、纳扎尔巴耶夫的铁杆卡里姆·马西莫夫在1月6日被下课,2天后即被以叛国罪逮捕。

 

同时托卡耶夫还将暴乱人群定义为恐怖分子,并以此向集安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些后苏联国家组成的军事同盟)和俄罗斯求援。

 

俄军的回应也非常迅速,哈国1月4日发生暴乱,1月7日就已经有70多架俄军运输机在昼夜不停的把部队往这里送了。



另外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也派了少量军队前来帮忙。


准备登机的亚美尼亚士兵:


我们不要忽略这整个行动中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细思极恐的逻辑:

 

本来对付这些骚乱的人群,哈国自己的军警和军队就已经绰绰有余,根本没有必要向外国军队求援。

 

那为什么托卡耶夫要在第一时间向外国军队求援呢?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托卡耶夫指挥不动本国的军事力量。

 

而作为总统指挥不动军事力量,又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总统所要对付的,正是军权的实际掌控者纳扎尔巴耶夫。


但是俄军一来,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俄军来之前,哈国军队大可以观望,可以不听指挥,总统未必有什么办法。但是俄军来之后,你再不听指挥,你就要想清楚:


这个俄军可是听总统的,总统说谁是恐怖分子谁就是恐怖分子。


于是哈国军队很快就搞清楚了自己的处境,枪杆子瞬间回到了托卡耶夫手里。


 

所以我们就看到一天之内就有十几名持枪暴徒被击毙,局势很快平定,如今该国的秩序已经完全恢复。



新的阶段

———————


托卡耶夫此次“联俄剿匪”的行动非常成功,不过这也预示着哈国在外交上的平衡战略被彻底打破,他们从此由一个在东西方左右逢源的国家变成了俄罗斯的铁杆盟友。


 

在现在的世界格局中,紧抱俄国大腿基本上也就等于在经济上和中国加强合作,因为他们很快就会被西方排斥。另外他们接下来可能还要面对国内反俄势力的反扑。


至于“太上皇”纳扎尔巴耶夫,则可以说是大势已去。之前一度谣传他要出国“治病”,不过在1月8日,纳扎尔巴耶夫亲自呼吁民众支持现任国家元首托卡耶夫,共同克服当前危机。


根据公开的信息,他本人目前仍在哈国首都努尔苏丹,如果此消息属实,那么说明该谈的都已经谈好了。


另一方面,托卡耶夫其实早在暴乱发动的第二天,即1月5日就宣布自己开始担任国家安全会议主席。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起,哈国的军权就在纸面上移交到了托卡耶夫手里,纳扎尔巴耶夫当时就已经彻底下课。

 

不过从纸面军权到实际军权,还是离不开后来俄军的入局。

 

俄军的到来坐实了托卡耶夫国家安全会议主席的地位,从此身兼总统和国家安全会议主席的托卡耶夫实现了军政大权的一统,正式从一个“虚君”变成了一个“实君”。


对于俄罗斯来说,哈萨克斯坦就是当年白俄罗斯的翻版。

 

当年NGO在白俄罗斯搞颜色革命,迫使白俄罗斯不得不全面倒向俄罗斯以寻求庇护,如今又多了一个哈萨克斯坦。


西方巨资豢养的这些NGO其实就是颗不受控制的雷,谁也不知道他们会按照谁的思路去爆破。他们的业绩再这么刷下去,地主家恐怕是真的要没有余粮了。


我们从全球的格局来看,这就是小国在混乱时代被迫选边站的典型案例。这样的事件在未来会越来越多,所谓“多极化”的世界,就是小国各自找大腿抱的世界。

 

因为大家只有抱团,才能应付接下来的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各种危机。

 

哈萨克斯坦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那么在这个时候放弃西方,对他是好是坏呢?

 

我认为大概率是好事,因为全球经济即将进入下一个周期,在这个时候抱上中俄的大腿,总比自己孤零零的在即将到来的大浪中随风飘荡的好。

 

至于这个“全球经济的下一个周期”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来抱中俄大腿是一个对他们相对更好的选择?因为主要是经济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在下一期再来好好聊一聊吧。

 

THE END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加入后可以进入观雨的微信讨论群

(注:如果之前申请过开白的朋友不需要重复申请,因为我开的都是长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