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10年,年薪百万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全在这五件事
人的一生能否成功一定不是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决定的。
双一流大学名单最终公布,一些人忙着在名单里寻找母校身影,另一些人将它们列为奋斗的目标。
一时间,关于“双一流”大学与985、211之间的区别,成了学生和家长们讨论的焦点。
很多人认为,进了名牌大学就等于进了人生的保险箱。
但并不是所有清华的毕业生都进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也不是所有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毕业都能进外交院。
大学只是人生必经的一站,而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一战。
记得曾经网上有一句话,大致是说,他那么优秀,最终不还是跟我进了同一所大学。
同样的道理,大学毕业后,每个人的未来也都不尽相同。
有的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有的人却堙没人潮中,找一份工作勉强糊口。
从大学到工作,人与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认为,人的一生能否成功一定不是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决定的。
大学里评判我们的标准是成绩好坏、参加活动积极与否,但这些并不能决定我们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大学毕业时,我们都只有二十几岁,如果人类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我们还有将近60年的时间去改变、奋斗,证明自己。
大学毕业其实只是我们证明自己的开始。
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却慢慢变得平庸;有些同学在大学里成绩一般,毕业后却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那么,毕业以后,同学之间为什么会慢慢拉开差距呢?
01
工作岗位的不同
我们每个人从事的工作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在私营企业就职,有的同学在国有企业就职,有的同学在研究机构就职,有的同学留在大学里成为老师。
每个工作岗位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工作岗位不断对我们的能力提出挑战,那么我们的提升速度就会比别的同学更快。
比如,我在北大任职期间,主要提升的是表达能力、和学生打交道的能力以及教课方面的能力。
我上大学的时候不怎么爱说话,但在北大当了老师后,就不得不开始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相应地,我在外交部工作的同学,言辞表达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外交辞令的运用能力就成为他们的强项。
再比如,我另一个同学在美国大学当教授,他的英语表达和英语研究能力就要远超于我。
所以,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我们会锻炼出自己独有的能力。
我认为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考虑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这份工作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是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完美。
另外,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一直带着自己的思考,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挑战。
比如,我做新东方,由于新东方不断壮大,各种突发的事件变得越来越多,这就锻炼了我处理各种事情和带动新东方团队发展的能力。
02
交往朋友的不同
我们在大学毕业后会交往不同的人,这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发展。
所谓“读万卷书,交天下友”,“交天下友”可以让你通过朋友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自己水平的高低。
有人说,你最亲密的五个朋友的平均能力就是你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与更有能力的人交往时,我们的能力自然就会比其他同学提升得更快。
尤其是当你的朋友中有社会资源、人脉资源以及创业资源比较丰富的人时,你跟着他们一起做事,你的提升速度就会更快。
所以,交往朋友的不同也会成为我们大学毕业后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的直接原因。
03
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
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熟练后,就每天做重复性的工作,这样进步就会变得越来越慢。
很多人说工作已经很累了,下班后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去做运动、参加活动,因此他们放弃了读书,而人不读书,进步就会变慢。
有的人工作之后就不再去钻研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汲取新的知识和能量,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目光狭窄、思维陈旧。
和那些还在坚持每天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的人相比,他们就会不断掉队,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长期来看,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大学毕业以后的自觉学习能力(包括读书、研究、游走,让自己的眼光、心胸博大等)对我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04
个人机遇的不同
人有时候是需要贵人相助的,如果张良没有遇到刘邦,那么他在历史上就不一定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个人才能的发挥是需要伯乐的。
本来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某个人如果遇到了一个可以提携他、有资源、有权势的领导,他就会获得迅速提升,把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
还有一种机遇,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交往创造的新机遇。
比如,你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了很高的托福和GRE成绩,最后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而你由于不求上进,最后只能原地踏步。
久而久之,上进的同学机遇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保持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05
个性和性格的差异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校成绩优异的乖乖女、潇洒男,由于学习成绩好,在学校的时候被老师和同学欣赏,很引人注目,像明星一样耀眼。
进入社会后却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这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只适合于在学校学习。
在社会上,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进入社会后却很吃得开。
因为他们个性奔放、无所畏惧,敢于尝试,富有冒险精神。
这样的同学在学习时不一定能体现出高智商,但在社会上体现出了极高的情商。
所以他们毕业后取得成功的速度往往也会比较快,这就是个性或者性格在背后起到的重大作用。
有一句话叫作“性格决定命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时期,大家的差距其实并不是那么大,无非就是你考80分我考60分的差距。
但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进入社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会被拉得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避免变成落后分子,要尽可能保持先进。
总结一下,就是要对自己提出挑战,尽可能去结交对自己来说有用、能让自己学到东西的朋友。
平时要不断努力学习,努力进取,多多阅读,要尽可能寻找不同的机遇和能带给自己机遇的人。
在社会上要果断勇猛,富有冒险精神,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朋友师范学校本科出身,大学毕业那年,在很多offer中,选择了传说中的魔鬼学校衡水中学。
早5点半开始上早读,晚10点半还在备课批作业,早中晚吃食堂,过个周末都按小时计算,生活色彩惨淡至极。
她不需要买漂亮衣服、化妆和谈恋爱,因为她男友公司外派在非洲,最长一次1年零4个月才回趟国,连结婚都是在婚礼前一天才辗转从非洲到迪拜到北京到老家。
两人用了所有积蓄和家底,在北京工体买了一处房产。
朋友匆匆过了户,又转给中介出租,连蜜月都没得度,一个回了非洲,一个回了衡水。
我曾经和每一个正常人的眼光一样,认为这没有生活、枯燥、异国、分离的日子,要过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啊。
可一转眼就是5年,朋友正式在北京找工作,在和各种北大清华硕士海归的竞争中,凭借自己在魔鬼学校的历练进入了清华附中。
而她男友年底也马上结束外派生活。
我才想明白,合着当我想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时候,别人早就在几年前做好了未来几年的规划。
很多年前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位新朋友,对方问我,你5年内有什么规划?10年呢?
那时的我还心想,神经病啊。
差不多5年过了,工资勉强支撑生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仿佛能看到再过5年后自己的样子了。
最近一部《下一个十年,你会在哪里》的短片,引起很多人共鸣。
我们都在算计着月薪怎样才够22K,却从没计算余下的22K日子里,到底要做什么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30gcua3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曾经笃信张爱玲的一句话,“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于是也相信我所期待的一生的职业应该是在横冲直撞的某个拐角遇到。
但这种臆想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往往结果都是因为没有规划和目标加上责任心又不强,不断跳槽导致职业沉淀为0。
丰富的经历不代表经验,不然你的忙都会变成穷忙。
有没有规划,会在工作3-5年拉开差距
从个人奋斗的节点上看,一个人真正的有效奋斗时间段也就30年,但最重要的也是前10年。
工作1-2年,职业初始期,有规划的人早早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另一些只能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这个时期走了弯路做多也只是损失1年工资而已。
工作3-5年,差距明显期,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这几年中开始并不断加深的,有些人会在这个时期走上主管或者中层经理的位子,而从一开始就在用频繁跳槽来寻找人生方向的人已经不知不觉间损失掉了3年工资了。
工作5-10年,两级分化并最终定型,那些没有规划的人在经历了从未停止的迷茫后,一般对工作和生活也麻木,这个时候损失的就已经是无数机会成本了。
高收入都是规划出来的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支撑一个90后女孩拿到年薪100万的动力,是电脑边上的一张便利贴:
今年目标2000万,一个月168万,一天7.8万;一天拜访7个客户,一个月154个;一年1848个;每个客户一天至少聊天30分钟。
当然职业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目标的确定。
所谓的规划,不单纯是一年专员,三年主管,五年经理这样的晋升路径,而是清楚自己职业兴趣“喜欢做什么”,职业能力“能够做什么”,职业性格“适合做什么”,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等等。
没有这些,就别怪你工作5年后拿的还是应届生工资。
没有职业规划,可能会让你连面试都过不了
关于5年内的职业规划,是HR面试时一个必问问题,但它绝不是一道送分题。
当HR在问这个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检验你的职业规划和公司所能提供晋升路径的重合度,评估用人风险——公司给你安排的发展空间和晋升路径是否符合你的期望?你是否能安心在这里做下去,适应这家公司的生态?
而关于如何回答,常见的保守答案为:
第一阶段在我目前申请的这个职位上沉淀下来,积累最起码的工作经验;
第二阶段成为一个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能够独自承担责任;
第三阶段成为该领域的一名专业化人士,在工作中能有创新与发展,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
总之需要传达出的意思要包含你是有备而来的,你是清楚地知道未来打算的,你是符合企业要求的稳定性的。
“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二十几岁,你早该学会给未来做铺垫了。这样才不会在30岁时,和别人差了几十万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