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获郭奖的我为什么毕业后选择一家只有5人的创业公司?写在涛思数据三周年

程洪泽 爱倒腾的程序员 2021-11-01

周一开周会时,陶总突然提到说周六是涛思数据成立三周年的日子,要庆祝一下,我才猛然发现,我已经从学校毕业三年了,也已经加入涛思数据这个创业公司整整三年了。三年的时间一瞬即逝,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记得2014年的夏天,我以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作为科大最高荣誉奖学金的获得者,我的父母、妹妹和高中校长都被邀请参加了颁奖典礼。在享受过短暂的荣光后,我坐上了去美国的飞机,去往密西根大学攻读大气科学的博士学位。


刚刚到密大的时候,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天蓝、草绿,松鼠和鹿穿梭在林间,偶尔会碰上笨笨的小浣熊在垃圾桶里找吃的。建筑风格也很奇特,每栋院楼都像是博物馆一样,有的有真实的飞机,有的存有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一部分。周围都是美剧中的面孔,走在路上就仿佛是走在没有字幕的电视里,别扭而又新奇。


在密大,我体验了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我才知道美国的大学课程里会花如此多的时间去培训学生的演讲能力,从PPT内容的呈现到演讲时的肢体语言以及与人的互动等。我才知道美国的课程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很少,课程中的项目占比要比考试多得多。我在密大的第一年就这样,在新鲜劲和学习研究的忙碌中度过。


在异国他乡的新鲜劲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心的煎熬。我逐渐地发现,我对我研究的项目并没有多少兴趣,虽然我在第一年就已经发了一篇文章。我甚至觉得我对做科研都没有多大的兴趣。与此同时,看着身边一届届师兄师姐们毕业后踏上了漫无休止的博后道路,一股深深的危机感将我重重包围。一方面是索然无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是对未来规划的迷茫,让我整日无精打采,无助且煎熬。我不想以科研为生,也不想在博士的中途退出,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道路。就这样,我在进退两难中,做着没有什么激情的研究。


直到有一天,我在上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美国小哥,在课上侃侃而谈他正在做的研究项目,讲到激动之处还忍不住赞叹说“It’s very interesting!”,同时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虽然我对他做的研究没有多大兴趣,但我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喜欢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那种溢于言表的心情让我想起了我在科大暑假学期上计算机系统概论的日子。科大的暑期课程只有一个月,因此课程压力很大。而学校也费心从美国请了我们用的教材的作者,一个白胡子老头,给我们全英文上课,一周五天,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现在想想,科大也是真狠,差点没把老头累个够呛)。


虽然我对那门课的认识几乎为零,但我很明显感受到我对这门课程十分感兴趣。我除了每天上课的6个小时以外,其他时间都是在预习和复习,外加做项目,就连睡觉都在想怎样用汇编语言写一个迷宫求解的程序。那一个月是我过的很忙碌,很劳累,但是很兴奋,很充实。当然,我最后的成绩也是好到吓人。回想起那段日子,更加坚定了我要做出改变的决心。


为了重拾那个暑假学期的自己,我决定要转学与计算机有关的方向,那也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我经过认真规划,决定放弃大气科学博士学位的攻读,只拿硕士学位,同时转而攻读密歇根大学的电子工程(EE)硕士。


我之所以选择密大的电子工程(EE)专业,主要是因为密大的计算机专业(CS)是不允许直接转入的,虽然两个专业同属一个系(EECS)。相比而言,电子工程专业允许直接转入,且可以自由选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由于密大计算机的课程非常抢手,非EECS院的学生是不允许选的)。就这样,我转系成功,并精心规划了选课内容,在满足EE专业能毕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选CS专业的核心课。


密大CS的核心课程压力是很大的,一般一学期上一门,就会被接连不断的项目压得没有空余时间。而我为了多修学分,一学期修了两门核心课程,外加一些毕业的必修课,我已经做好熬夜的准备了。在那个学期中,我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课程项目,课程作业,还竭尽一切力量找出时间,在网上看MIT的公开课,补充自己的计算机知识。那个学期的我就像是回到了科大的暑假学期一样,忙碌,劳累,但是很兴奋。当那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跟美国的同学聊天时,我很开心地跟他说:“I made it!”,我可以感觉到,我眼中也闪着兴奋的光,就像是那个在讲项目的美国学生一样。


到了暑期的时候,需要找实习了。我对在美国呆着并没有什么执念,在美国和中国的网上都投了简历,另一方面在校友群里寻求校友们的帮助。结果机缘巧合之下,我联系到了陶总,并最终决定到涛思数据实习。就这样,涛思数据的开张饭我有幸吃上了。那天在饭桌上,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薛蛮子,听几个大佬在酒桌前畅聊。聊的东西过多,我已经记不真切了,只觉得是在听另一个次元的故事。


刚开始上班的第一天,我去了办公室,是一间在望京科技园的几十平的小屋子,听说是因为第一年不要钱才租的。几十平的小屋子里五六个人就这样围着一张桌子办公。由于我是来实习,陶总就安排了一些很独立的任务让我做,比如写个shell用来输入命令,做一套针对不同数据的压缩算法,做个安装包等。对我而言,在经历了密大CS课程的折磨后,这些任务都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而且,每做完一件事情,我都会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有一种成就感。


一个半月的实习期很快就结束了,交给我的实习任务我也都完超额并完美地完成了。我的表现超出了陶总对于一个实习生的期望,于是,在我离开北京的那天,陶总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毕业后正式加入,同时希望我远程兼职帮公司做一些事情,对于兼职,我答应了。而对于毕业后加入,我则要想想。


回密大一边上最后半年的课程,一边思考要不要加入涛思数据。想了很久后,我决定加入。前面已经说过,我对呆在美国并没有什么执念。另外还有一点,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出国,仔细想想,自己走的路基本都是随潮流。我想选条自己喜欢的路,即使那条路看起来和大家走得不太一样。就这样,我一毕业,就回了国,而且加入的还是一个只有5个人的创业公司。我的举动让很多人看不懂,不过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走一条自己认为对的路,做自己做着开心的事。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让自己无精打采地浪费每一天。


加入涛思数据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是5个人。我们人虽然少,但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地想要将产品做好。作为公司20%的力量,我几乎什么工作都做过了,从研发到测试,到客户支持,到上台讲PPT。为了补充知识,在晚上花时间研究竞品的源码。虽然很累,但是心情很好,很充实。渐渐地,我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在提升,而公司也一路发展,而我们也从几十平的小屋子里搬到了更大的办公室里。

最开始的5人团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决定将代码开源。我们提前两个月布局,打了一场漂亮的开源仗,并获得了红杉和GGV上亿人民币的融资,而我们又换到了更大的办公室里。现在涛思数据已经远远不止五个人了,而我们还在努力着。我们TDengine的2.0版本开发已经接近尾声,对于新的版本,我更有信心。


我很欣慰我能陪涛思数据走过三周年,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这期间的一切酸甜苦辣都不算什么,真正重要的是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就像是那个科大暑假学期的我一样。我可以在开发了新的功能后,眼中闪着兴奋的光给别人讲我的设计,自豪而又开心。

涛思数据三周年


作者简介:程洪泽,涛思数据联合创始人,TDengine核心研发者。美国密西根大学 EE 硕士,本科毕业于中科大,是中科大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物联网的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满三周岁的TDengine!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