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卖掉美国的大房子?
过去的一周,我回到了我曾留学的印第安纳大学,随后到普渡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在计算机系做时序数据库与TDengine的分享。还回到芝加哥,这个我曾工作生活了10多年的城市,专门到自己曾拥有的房子前驻足了一下。这房子是我2014年卖掉的,当时我写了一篇博客,今天重读它,发现9年过去,自己的想法几乎没有改变,大大的房子早已不是我的目标。现把我当年的博客再次分享给大家,以鞭策自己,继续奔跑,持续专注在时序数据库这个细分领域。Leave a dent in the world.
上个星期,我和太太最后的签字快递回美国,这栋1998年我们在芝加哥北郊购买的房子就不再属于我们了,新的主人这几天就要搬进去。房子里价值三万多美元的家具在好友的协助下,几个星期前,也被全部出售。
1997年,我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做软件工程师,工作地点是芝加哥北郊Libertyville。半年后,太太也进入摩托罗拉,地点在芝加哥西北郊的Schaumburg。在美国上学时,天天幻想着要能找到一份4万美元年薪的工作就满足了。但没想到,一工作,两个人的收入轻松超过十万美元。有了钱,除了买学生时代没钱买但特别喜欢的东西外,剩下的钱做什么?很快,就有朋友建议我们赶快买房子。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个70年代到美国的台湾人May,她曾在摩托罗拉工作,但后来出来做房地产经纪人。May根据我们的收入,觉得我们应该买40万美元左右的房子,再考虑到房子的升值,一定要买学区好的区,马上就锁定了几个小区。最后,我们在Gregg’s Landing购置了人生的第一栋房子,3000平方英尺。5%的预付款,其余全部是银行贷款。我们购买的房子是期房,还没建,因此不停的与开发商交流,选户型、选各种装修的材料、选灯具等等,忙的不亦乐乎。1999年8月,房子验收,我们终于能搬进去住了。
搬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家里只有从公寓搬来的几样简单家具,房子很空,我和太太望着诺大的房子,真是很兴奋,感概万千。没想到,到美国留学这么顺利,赶上了美国IT产业发展的高潮,不仅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能进入令人羡慕的大公司工作。大学时代就幻想的美国梦就这么轻易的实现了。
我们很喜欢这栋两层楼的房子,楼上有4个卧室,楼下除那些标准的房间外,还有一Sun Room,总共三千平方英尺,对于两口子来说,已经是足够大了。它有不大不小的后院,外墙是我们喜欢的红砖,客厅挑高,主卧室、卫生间、厨房都很大,还有一九英尺高的地下室。房子在一个高尔夫社区,周围全是高尔夫球场,因此周边环境很美。搬进去后,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就全部变成了家具、各种装饰。几个月后,房子就一点不觉得大,再也不觉得空荡荡了。太太倾注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到房子的装饰上,自己选布料做窗帘,自己做沙发上配的小枕头。房子里墙上挂的全部是太太画的画、或我拍的照片。一下就真的有家的感觉了。
2000年,儿子出生,这栋房子一下有了更多的活力。美国大房子的作用一下就体现出来,他可以到处爬、到处跑,房子一下就全部成了他的乐园,太太精心布置的一些装饰物件只能靠边站了,家具的摆放也就不能讲究,完全以儿子更好玩,而且安全为目标了。2004年,我从Sam’s Club买来一PlayGround,自己组装安装在后院,儿子就可以在院子里汤秋千、爬滑梯了。天气好的时候,还把周边邻居的小孩可以引过来,整个院子是一片欢腾。我和太太总在琢磨,等儿子长大懂事后,房子应该重新装修、家具重新买、地毯重新换,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喜欢的布置去。
有了大房子,由于我热情和爱张罗的性格,这房子一下就成了朋友聚会的场所。我1999年六百多美元买的DVD机器,加上买的Bose环立体声音响,引来无数朋友到家里引吭高歌。科大校友、科学家工程师协会、同事、湖南老乡经常在家里聚会。由于我参与各种华人社团,也在房子里接待过无数的来自国内的代表团,忙坏我的太太。2000年前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美国有大房子的还不多,加上我们装饰的不错,总成了国内来的朋友最爱拍照的地方,都很羡慕我们的居住环境。
在我94年到美国留学之前,中国的物质条件还相对的贫乏。在中国科大念书的时候,受科大气氛的影响,脑中的念头就是考托考G,出国,到美国去,那里是天堂。我94年一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就真的觉得到了天堂。校园是那样的漂亮,而且自己第一次有了独立的房间、有自己的电视、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但在美国呆了几个月,接触了很多人后,觉得在美国念书拿博士不应该是我的目标,拿着那点点奖学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应该赶快在美国工作,那才能过上真正的天堂般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没想到我赶上了美国IT产业发展的浪潮,97年一月,我还在学校,但一下就拿到好几家公司的offer,其中摩托罗拉的offer最低,才5万6千美元,另外几个都超过六万。但那时的摩托罗拉如日中天,名气很大,自己决定还是加入摩托,不仅因为它的名气,而是觉得无线通讯有技术门槛,自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97年5月,学期一结束,我就到芝加哥摩托罗拉上班了。
上班后,我和太太有了自己大大的房子,车也不是留学生开的破车了,心里觉得自己的美国梦已经实现,当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真是足够。但人就是那么奇怪,在这大房子里住了几年后,天天看惯了芝加哥的蓝天白云,心里觉得这应该不是我的终极理想和目标,我不能满足于这大房子,我应该做些比上班更有意义的事情。
从2000年起,看到国内发展的很红火,我这个出国时从未想过回国的人,觉得应该回到中国去,不能继续在美国混了。因此2002年,我找到一个机会,辞掉在美国的工作,回到北京担任武汉邮电研究院在北京研发中心(北方烽火)的CTO,负责3G网络系统的研发。2003年初,离开北方烽火,真正开始了折腾。2005年春节一过,还在芝加哥的太太觉得我在中国是瞎折腾,给我下了必须回美国的通牒,因此2005年5月我又回到了芝加哥,而且开始在摩托罗拉上班。
重回摩托罗拉,我先在无线基站部门,后在手机部门。每天的上班极其的轻松,真不知如何打发八个小时的时间,几乎是坐牢的感觉。每天都是约上朋友,早早的下班去打GOLF球。如果那时候手机上网方便的话,社交圈里一定看到的是我整天挥杆GOLF球场的照片了。
这样的日子过的越久,发现越不是滋味,大大的房子、好的居住环境对我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2007年我自己觉得移动互联网一定会起来,我必须重新回到中国去闯荡一番,不能错过这个机会。2008年春节一过,我告诉太太,我无法在美国过坐牢一样的日子,我需要去北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因此我就再一次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到了北京,再次进行折腾。刚回到北京,住在科大老师的房子,后来又住朋友的房子,这样一住就是三年。2011年夏天,我终于说服太太回到北京工作,儿子也回北京念书,结束了家人分离的日子。
一家人都到了北京,在望京找了个住的地方,170多平米的房子。空间一下小了很多,太太儿子都嫌房子太小,衣服没地方放,卫生间太差,网速太慢。但人的适用能力是极强的,过了一阵子,两个人都完全适用了这居住环境。
一晃,一家人在北京住了将近四年。这四年,一家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太太的变化是巨大的,她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喜欢去798,去后海,去北京大大小小的画廊、博物馆,爱泡在各种咖啡馆里与朋友聊天、画画,还在中央美院上了一个研究生班,圆了她小时候艺术家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变得极其方便,不用开车,下楼就可以购物、做头发、面膜、健身,不用象在芝加哥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开车才行。
儿子的变化更是巨大,刚到北京,天天嚷着要回芝加哥念书,不乐意在北京念。但一个学期后,再不提了,虽然还老抱怨北京的环境差异,但喜欢上了奥体中心的击剑、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练习,而且在学校里交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一次,他告诉我,北京比芝加哥更加国际化,更有机会。我自己对北京更是喜欢,与芝加哥相比,北京的创业氛围更好,各种VC、媒体、渠道资源都很多,就不用说各种吃的玩的。
回北京后,芝加哥的房子就出租出去了。去年国庆时,租户合约到期,我、太太、儿子三人一致认为,我们不太可能再回芝加哥住了,这房子要卖掉才行。因此我回到芝加哥找房地产经纪人将房子挂牌上市。
大大的房子以前是我和太太的梦想,但现在,再也不是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北京住的房间狭小,习惯了时不时雾霾的天气,习惯了国内偶尔遇到的一些坏习惯。我们每年都会短期回美国几次,喜欢美国的蓝天、低廉的物价,喜欢美国自由的气氛,但再也没有当年好像到了天堂的感觉了。
美国仍然还有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我们骨子里已经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我们一定会再回到美国去居住,儿子也一定会回美国上学。但再在美国买房子的话,房子的大小、房子的价值已经不会是我们的评判标准,而会看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了。
2015年4月19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