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播电视如何获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这么说

2017-11-15 韩信 记者站

每年这个时候,有一个奖项会让记者、编辑以及传统媒体们感到无上荣光,那就是中国新闻奖。如果有作品获中国新闻奖,那是对媒体生涯的极大肯定。可是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突出重围,赢得评委肯定,最终获奖、获大奖,这里面有没有一些经验心得(套路)可循呢?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当然,这里谨以电视新闻消息谈谈想法,纯属个人观点,大胆说出来,不值方家一笑。



时代烙印是基础

首先,好的作品一定是记录时代风云变化,强大的时代烙印是好的新闻作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小切口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好的故事。


僵尸企业重生记画面


今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部作品叫《僵尸企业重生记》,这件电视专题符合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从一个小的切口,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一家企业如何化解过剩产能起死回生,因此受到评委青睐。


篇幅、形态都有讲究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讲,广播电视新闻评奖有严格的标准,对节目形态、片长都有很具体的要求。省级新闻奖一般要求长消息4分钟以内,短消息1分半以内,其他新闻专题、评论、系列报道也都有明确的时长要求。很多优秀的作品就因为不符合时长而被拿下,有的仅仅超过1秒钟,让人遗憾,这说明创作者不了解评奖规则。(尽管中国新闻奖只设消息类,但因为大部分作品首先要经过省级推荐才能有资格参评,所以作品时长一定要把握好。)


2分钟片子比较不吃香

当然不是根据时长就可以随便报奖,日常工作中有大量时长在2分钟左右的片子,这样的时长是最不吃香的。2分钟的作品参评长消息,因为信息量少,相比3分多的消息没有优势。但又超过1分半,没有资格参加短消息评选。有了时长限制,就要充分利用时长,比如一条短消息不能超过1分半,但也不能太短,太短信息量自然就少了。长消息尽量用足4分钟。


短消息除了要有新闻性,还应有好的新闻现场。一条好的新闻线索拿到手,首先要确定这条信息适合做成什么体裁,是做短消息好,还是长消息更合适,还是更适合深度挖掘做成专题?


这些细节都要注意

与纸媒相比,电视作品有声音画面,与广播作品相比,电视也有画面。因此,参评新闻奖,电视有自己的特点,也对创作者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第一,解说词使用规范,还要考虑到口语化的问题,不少作品经常会出现解说词口语化表达时不规范。第二,电视画面声音技术指标要达标,画面精到,人物采访鲜活生动,让片子镜头是流畅的,运动的,就需要创作者提高电视业务水平。第三,还要考虑错别字、标点符号、口误等问题,电视作品有同期字幕,这里面不能有错别字,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有一个错别字即不能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两个错别字不能获奖。


一句话,无论大小,绝不能有瑕疵和硬伤,这是一票否定的事儿。


(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就出现了大量空缺,也许就是因为送选片子在细节上有大大小小的硬伤,不符合要求)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创作出好的作品难度最大。而且参评只能用播出版,不能为了评奖而重新制作节目,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就提高要求,时刻有创优这根弦,不能错过好的线索,不能有了好的线索做不出好的片子。


特约作者韩信,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现任山东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融媒体资讯中心民生新闻部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次;获山东新闻奖、山东广播影视大奖等政府奖共20余次。其作品《刁娜:舍己一条腿,救人一条命》,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消息)。


来源:蓝媒汇记者站,转载须授权

有关中国新闻奖,您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记者站,媒体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