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企聘转台聘,能打破神奇的媒体鄙视链吗?

2018-03-20 郝博闻 张江 记者站

央视聘任制改革,看似与己无关,却或许足以对更大范围的媒体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昨天传媒圈刷屏的新闻,除了新世相的营销涉嫌传销外,还有央视被曝在2017年年底,将7000名企聘的“编外员工”转为台聘。


消息指出,央视还拿出了700个事业编名额进行分配。与新世相一片叫骂声不同,央视的举措获得无数点赞。


这里要说个小背景。在这之前,央视因为编制问题,实际上导致了不少一线员工离开。而一些成名的主持人、编导,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转行。比如主持人郎永淳去网上找起了钢材,足球之夜主持人刘建宏帮助一家颇受争议的生态化反公司搞起了体育。还有一些大腕做了自媒体,比如光头王凯。


无论具体是何种原因,央视人才外流,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开放台聘,召回企业编制的员工,逐步分配事业编。这些举措在媒体解读里,被称为央视的觉醒。

2.


央视开放事业编,的确是一个让人才回归体制的良机。虽然这种古老的编制只有700个名额,不过若后来编制扩大,确实会让更多人尝到甜头。


一些报道里其实对此早有“预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曾于2017年年初主动提出给央视增加3000个事业编制,但央视提出,若要彻底解决问题,至少需要10000个编制。


什么叫彻底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妥善安置回归员工,降低人才间因事业编制而产生的矛盾。”


因此,当只有700个事业编制的时候,先就着处级干部发,然后是科级干部,然后是先进个人与突出贡献者。


要知道,央视能做出这样的举措,是要有很大勇气的。这个国家级电视台的对内动作一向谨慎。


拿钱举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央视要在新闻节目中增加重要新闻,这就需要新华社供稿。新华社每天下午4点前把编好的稿子交给央视。后来这个编稿子的任务像皮球一样交回央视手里,央视则要在电视台和新华社之间拉一根线方便查看资料。


这根线价值4万元,当时的领导据说研究了好几个月才审批下来。


不过后来央视有钱了,这种4万元的经费可能部门就解决了。但面临的问题是,那个时候央视整个新闻部才二三十人,之后则迅速变得越来越臃肿。


由于层级众多,升职乏力,再加台聘、企聘,编内编外,就连传达一件事情都变得极为复杂。


很多很多年前,刘建宏和张斌、黄健翔谋划足球之夜的时候,就是在几顿午饭间敲定了节目格局。这在后来可能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看来,当年的央视人事制度改革目的是打破天花板,减少人事繁冗,能留住更多人,释放媒体人更多的激情。


慎台上台后,讲话中提到要提高员工待遇,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现场自发性响起了数次掌声。


据说,还有一个福利让央视员工觉得幸福:午餐只要三块钱。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操作。


3.


央视的事业编究竟多吸引人?


一名央视台聘事业编员工,虽然退休前每月的工资比非事业编的员工少,但在退休之后,每月的退休金至少要高出非事业编员工几千元。还不说公积金等方面的差距。


实际上,不管在央媒还是地方媒体,鄙视链都是相当尴尬的一种存在。


台聘(社聘)鄙视企聘,企聘鄙视返聘,返聘鄙视栏目聘,栏目聘鄙视劳务派遣,劳务派遣鄙视临时工,临时工没什么可鄙视的了,只好鄙视实习生。。。(次序可视实际情况调整)


说起来都是挺搞笑的泪。


央视的改革,的确是打通了吸引人才回归之路,复活了传统媒体当年的生机。


而这样的做法也许会很快得到各地方主流媒体的响应。“让之前走出去的人回来”,成为地方媒体的普遍声音。解决员工编制,提高台聘、社聘的比例是更加行之有效的做法。


但与此同时,自媒体的生存依旧步履艰难。


因为在去年,各地已经开启有针对性的传统媒体转型。这包括合并,拆分报业集团。整合资源以及用薪金、职位、职称来吸引人才。


上报集团、重庆报业集团、成都商报、杭州报业集团等,都在随着风向进行改革。这包括加速与资本的融合,甚至培养技术团队。当中国传统媒体完成了自己的资本、技术,人才整合之路时,众多缺乏实力的自媒体反而成了传统媒体当年的窘境。


仅仅从居安思危的角度说,这些细小的动作都得以给当下的媒体人、自媒体人以深思考。



记者站,欢迎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