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博闻 2018-05-31

文:郝博闻

来源:蓝媒汇


《东方时空》诞生25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这档节目的初创者,以及他们所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1


1993年5月1日,央视早间段节目《东方时空》正式播出,随即引起轰动。


这一天距今25年。不过当年是因为一点失误,才造成了这档节目晚播出两个月。


我们本应在那一年的3月1日看到它。但那时候,这档节目的筹备组还在因为节目不能叫做《新太阳60分》而苦恼。这之后,他们无奈将节目改名为《东方时空》。


《新太阳60分》这个名字,是在1993年1月诞生的。当时60分钟的早晨时间里包含了20分钟的新闻节目。在后来的名称《东方时空》中,显然弱化了这一点。


不过,当初《新太阳60分》这个名字诞生后,节目筹备组成员都很兴奋。有人甚至提议,可以搞一个“太阳系”,每一个栏目都和太阳有关。


比如人物栏目叫“太阳之子”,生活栏目叫“太阳家庭热线”,歌曲栏目叫“新太阳金曲榜”。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物栏目其实叫“东方之子”,而其他的栏目跟太阳也没什么关系。


但是在当年,这些太阳都是被写进报告,并递给央视新闻中心主任和台领导的。


并且,几天后筹备组就得到了同意“新太阳60分”名称的批复。


到了2月中旬,箭在弦上,只等开播。


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杨伟光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把筹备组的负责人孙玉胜叫到位于15楼的办公室。


孙玉胜推开门,杨伟光关掉电视里播放的“新太阳”样片,他开门见山对孙玉胜说:你们是否考虑换一个名字。


杨伟光的理由很直接:“新太阳”也许会让人误会。


有人会问,难道还有老太阳吗?杨伟光说。


老台长的理由不容置疑。孙玉胜最终被告知“起几个备用名,有备无患嘛。”


谁都知道“备用名”只是个台阶。两个备胎很快被商议出来并提交。一个接近原名称“太阳城”,另一个是“东方时空”。


结果在今天已成为过去时。但在当年,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修改大片头和四个栏目片头。


这是1993年的事情。在1992年,这档节目设计的几个月当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和机缘。


2


1992年下半年在央视发生的事情,对后来的中国电视新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是新上任的台长杨伟光去国外考察一圈回国,他跟同事抱怨:我泱泱大国电视台居然没有早间节目。这让他很郁闷。


二是时任新闻中心主任章壮沂,找到了后来任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在那间略显混乱的办公室里,章壮沂说:台里决定把早间时段开辟出来,物色了几个人,由你来牵头负责。


孙玉胜,时任栏目制片人


孙玉胜后来认为,那个早晨,章壮沂说的这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这一年,眉头紧锁的年轻人白岩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却背着领导到央视做节目策划。生活痛并快乐着。


那时早间节目的制片人让白岩松出镜,说了几次他还是有顾虑。导演最后只能说:早晨7点播,谁看你啊?


不过后来,没人看的节目和白岩松,都成名了。


白岩松的青涩年华


与上面的“小事”形成对比的是,1992年11月,央视要对新闻节目播出时间进行调整改革。


预定调整的时间点,被锁定在1993年3月1日。


调整之后,早间新闻的播出时间是早晨7:00-7:20,而这之后到8:00的40分钟时间里是专题节目——填充这40分钟时间的思路,是以包装旧节目为主。


当年央视设立筹备组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资源配置的。


比如除了孙玉胜这种纯技术流之外,还囊括了央视总编室的人。因为央视所有的旧节目资源都归总编室管理,如果这个节目组要用,总编室的人在中间会起到纽带作用。


那时还有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做服务。比如做成《为您服务》早间版。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做下去的话,早间新闻之后开始播出将是“投医问药”,然后是“消费指南”……


不过幸好,这两种节目的想法都被否定了。实际上到了1992年的11月,离开播的日子不足3个月,新节目的筹备组虽然陷入思路的混沌,但冥冥之中已经意识到,这40分钟的时间,最终要用新闻来填充。



3


虽然那时新节目还不叫《东方时空》。不过央视给出定位是:让中国观众每天早晨一起来,就想打开电视机。


这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中国社会的运行环境还是以“时间就是金钱”为主旨。1993年,下岗潮刚刚开始。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这一年有300万人下岗。他们带着不同的信念融入社会之中,最终呈现出参差多态的图景。


因此从1993年开始,关注个人命运的呼吸,成为这个国家另外的主旋律。


筹备组显然意识到这一点。那时他们决定要将人物融入到这个节目当中,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人。是在社会上行走,你我身边鲜活的人物。


在早间栏目里开设一个人物专栏,是筹备组最早定下来的。


时间,时任《东方之子》制片人


负责这档人物节目的人是时间。他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分配在央视社教部。当年广受好评的《回延安》就是他的作品。


当孙玉胜找到时间,那时他是经济组的一名记者,两人的对话十分简单。孙玉胜问他愿不愿意到早间节目来负责一个人物栏目?时间便回答:哦,行,我来。


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随后,时间就来到组里。在之后的十年里,他将《东方之子》做的具备专业化水准,并明确提出开办实验谈话节目,后来成为中国谈话节目开山之作《实话实说》。


当年人物专栏被确定后,《东方时空》关注社会变化的属性也基本确定了。那一时间,筹备组开始大胆设想推出社会新闻栏目。


可是在25年前,电视谈及社会新闻,基本是禁区。


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在电视新闻的改革上,对于新闻现场的应用充满了谨小慎微。而“电视节目需要更多的现场感”,是当时业界普遍的呼声。


但终究,社会新闻具备时代特征的表达。筹备组最终决定在节目中加上这种栏目:这个栏目要求以突出新闻现场,以报道社会生活为主,用平视的方式报道人们真正关注的话题。


这个栏目在《东方时空》时代叫做“焦点时刻”。几十年后,当节目愈加成熟并挺进晚间黄金时段后,它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并极具争议性的社会监督节目。


张海潮,时任《焦点时刻》制片人


“焦点时刻”栏目的负责人是央视社教部的张海潮。当年他在去食堂的路上碰到孙玉胜,半开玩笑说:我去你们那里吧。孙笑着回答可以。结果几天后张海潮打电话给孙玉胜,认真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诉求,孙玉胜说:你赶紧来吧,我这正好有个栏目缺少负责人。


就这样,《东方时空》在日后两档最深入人心的栏目被确定下来。



4


在1992年,早间节目筹备组在央视大楼的二层。那里是新闻中心的主要集中地。那时,因为办公用地的饱和,筹备组的办公基本处在打游击状态。要到1993年初,台领导才将一间用于展示的玻璃屋清空借给筹备组。


那间屋子不足20平米,用四个长餐桌拼成一个即是工位又是会议室的办公区。然后,中国电视革命中最伟大的晨间节目就诞生于此。


那时,这间办公室里有一个巨大的塑料夹子,筹备组的各种想法、领导批示的文件、复印件都放在里面。久而久之,塑料夹子变得异常厚实。


这些夹子中的想法和记录都是开会吵架的结果。负责人孙玉胜经常用否定来倒逼,让参会者使出浑身解术来证明自己想法的可行性。而由于那间办公室实在太透明了,他们的工作基本处于被围观之下。


到了1992年12月,除了社会新闻和人物栏目,早间节目的雏形又丰满了很多。


一档服务型生活栏目“生活空间”被添加进来。虽然筹备组在当时已经意识到服务类栏目不能成为节目主体内容,但仍旧无法忽略这一栏目的观众粘性和重要性。


确定生活服务型栏目之后,筹备组又在当时盛行的点歌背景下,增设了一个点歌栏目,这就是在音乐圈影响深远的“东方时空金曲榜”,后更名为“音乐电视”。这个现在看似有些low的想法,因“操盘”成功,进而成为节目播出初期“最具用户粘合度”的栏目。


金曲榜的主持人施翌、朝晖


东方时空的MTV,引领了当时的音乐风向


操盘点歌栏目的人叫王坚平。在来到筹备组之前,他是央视一档评论节目《观察思考》的编辑。王坚平当年打电话给孙玉胜,说要负责点歌栏目。当时孙玉胜还不知道除了做评论,王坚平还是资深的流行歌曲迷,并对流行歌曲产业有着深入的研究。


但对于流行歌曲和明星产业,孙玉胜并不懂。有一次他问王坚平节目要播什么?王坚平说,这期是杨钰莹,下期是台湾一首郑智化的歌。孙玉胜一听吓一跳,台湾“政治化”的歌曲怎么能在我们这播?王坚平说:别紧张,郑智化是个人名……


这档栏目的开播,王坚平第一次将MTV引入央视,并使其栏目化;他也是最早引入本土制作MTV系列化的人。当年很多学生因为了看早间MTV而上学迟到——这是王坚平的音乐栏目,他让《东方时空》进一步贴近其杂志化的风格。


王坚平,时任《东方时空金曲榜》制片人


“生活空间”一开始由梁晓涛负责。但在节目开播两个月后,他便调任动画部任副主任。接替他的人是卢望平,他仅仅做了一小段时间后,陈虻接替了他成为栏目负责人,这之后,他彻底改变了“生活空间”的栏目走向,并在之后几年为栏目赢得了社会认可个很高的声望。不过,这又是另一个版本的“东方故事”了。


人物、新闻、生活(资讯)、娱乐(点歌)这四个栏目本来构成了《东方时空》的主体,在1992年年底,它们的编辑思路和结构基本形成,足以填充早间40分钟的时段。


但除此之外,筹备组又想加上一个“现代时空”——这是一个纯欣赏类的节目,但在推出不久后便夭折了。原因是40分钟的时间里根本无法承载5个栏目,并且筹备组发现“现代时空”也并不适合批量化生产。



5


最终,虽然推迟了两个月,但《东方时空》的成功首播,使其成为中国电视的时代之声。


而《东方时空》名字,也恰如其分地显现了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里,中国或繁忙或错乱或悲喜交加的社会图景。


如果你在那时候是这个节目的忠实观众,你能由衷地感受到,节目组试图在显像管的匣子里,每天呈现一个世界。


那时候你坐在电视前,在晨光中的40分钟里,某一刻,被别人的生活所感动;某一刻,你笑着笑着就哭了。



"东方时空七君子"20年后相聚。左起:"金曲榜"制片人王坚平、"生活空间"首仼制片人梁晓涛、总制片人孙玉胜、编辑组制片人孙克文、童宁、"东方之子"首仼制片人时间、"焦点时刻"首任制片人张海潮。




国内最大的媒体人社群

记者站,欢迎回家

更多文章:

全世界媒体最悲伤的一天!8名战地记者在阿遭炸弹袭击遇难


总局会见马化腾背后:视听节目监管强强联手,微视或迎来大发展


记者穿衣服土?你再说一遍!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