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0

川航英雄机长这事


现在的讨论已经跑偏了


成了红星新闻的专访是真是假之辩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篇真实报道


除了有切实的录音证据


还有在新闻操作上


它是符合一篇好新闻的标准的


欢迎收看本期传媒老炮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59vrtph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字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红星新闻的那篇独家采访一出,就迅速引起了关注。微博阅读量在6小时内达到了千万量级。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级媒体的新媒体都转发了。紧接着事来了,星期三爆出来一说法,说红星新闻这篇文章是“未做采访,纯属瞎编”的假新闻。阅读量也很高,问题和扯皮就来了。


红星新闻的独家采访是真的。翻来覆去反复看,作为连写稿再看稿三十三年的老报人,我负责任的说,这篇新闻是真的,而且写的不错。来咱来看这篇稿。


第一就是这篇稿子的动因,在最短时间里对重大突发新闻的关注,这就叫时效性。红星新闻是成都商报的新媒体,事件主角是川航,有地利之便。5月14号出事的航班是07: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上午9:14成都商报首发了这条消息。紧接着是设法联系机长,如果成功,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独家采访。


事发后的5小时之后,采访成功。下午红星新闻的文章《专访川航迫降机长刘传健:当时副驾已经飞出去一半》就推出来了。这不仅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公众最为关心的事件现场的还原,也尽到新闻媒体的责任。这过程中有信息整合,寻求联系方式,拟定采访提纲,选派记者,出初稿主编看稿,改稿,定题定稿签发。这个流程是一群人,根本没有某个人在那编一条假新闻的空间,不然这成本也太高。


第二,咱看稿件的内容。文章采用的是对话形式,被采访人机长刘传杰是事件核心人物,这是重要的新闻点。记者采访提纲是提前准备的,被采访人的回答和对当时情景的解说是无准备的。使用尽量能让公众听得懂的词汇来解释航空专业术语和技术操作的,很随意,你像,没有任何征兆,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轰”一声发出巨大的声响。我往旁边看时,副驾(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还好他系了安全带。驾驶舱物品全都飞起来了,许多设备出现故障,噪音非常大,无法听到无线电……看似平稳中,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现场感受。假机长弄不出这样的细节,记者编也编不出这样的细节。


第三,我们来看传播效果。这是迄今为止可以看到的唯一对机长的采访,《央视新闻》用了红星此次采访的素材,“中国英雄机长”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8亿。通过红星这篇独家专访,满足了公众对事件发生基本过程和场景还原的需求,传播效果很好。公众是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有质疑,甚至彻底否定的只来自于所谓的“专业人士”,而且指斥的根据大多是专业用语不准确。比如问挡风玻璃是什么?为何使用爆裂一词?驾驶员是什么? “挡风玻璃”的专业叫法应该是“风挡”。应用“破裂脱落”来形容风挡的情况,何谓“爆裂”一说?开飞机的人是飞行员,绝非驾驶员。这就有点矫情了。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稿是忌讳全面使用专业术语的。03年闹非典的时候,有一个记者交来一篇稿,文中抄来一段病案记录,部主任打电话问记者,什么意思。回答是,发高烧不退。主任随即就开骂了,尼玛发高烧不就行了吗?!于是把那一段全划下去了。说这些专业术语,读者看不懂!人体无用副组织单体切除术,什么意思?剪指甲,这能出现在稿子里吗?


红星这篇文章是真新闻,好新闻。当然,十全十美的稿子不存在,专访中被采访人的话是经过整理了,整理的过程中有不严谨的地方。红星在这事上有点太激动,也是,屎盆子扣脑袋上,谁都不舒服。不过我还是觉得,应该第一时间复查,将自己的失误告知清楚不就结了。好新闻不常见。我们这里的小编还问我,要是反转了呢?叫板对不对!反转了就按你们的说法,老汉我吃土行了吧?


国内最大的媒体人社群

记者站,欢迎回家

更多文章:

红星新闻记者讲述:第一时间独家专访川航机长,我是如何做到的


采了个假机长?红星新闻怒了:停止侵权,公开道歉!


台长、总编薪酬公布,绝大部分40万至84万,高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